161 research outputs found

    谷氨酸棒杆菌合成生物絮凝剂分批发酵过程的动力学模拟

    Get PDF
    对谷氨酸棒杆菌生产生物絮凝剂的分批发酵过程进行了动力学研究。以Logistic方程来描述菌体生长过程,并对Gaden生长相关模型进行了修正,加入时间修正因子,建立了产物生成动力学模型,同时还提出了关于葡萄糖和尿素的两个非线性基质消耗动力学模型。利用软件Origin8.0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显示各模型均能较好地描述谷氨酸棒杆菌合成生物絮凝剂的分批发酵过程

    轴对称主动冷却发动机燃烧室耦合传热分析方法研究

    Get PDF
    本文针对轴对称圆形截面的主动冷却发动机燃烧室开展了耦合传热分析方法的研究,提出了一套燃气/固壁/冷却油耦合传热分析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对设计的模型亚燃主动冷却燃烧室进行了闭环试验测试。试验测量结果与使用分析方法预测的计算结果符合的较好,说明此套耦合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能够应用于指导工程设计。此外,比较研究了不同燃料组分替代模型计算结果的异同

    面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解决途径(NBSs)研究进展

    Get PDF
    自然解决途径(NBSs)是近几年生态学应用研究的热点,其理念是综合考虑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引入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用来修复、恢复甚至提升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水平,进而解决城市面临的可持续发展挑战。自然解决途径的提出为生态设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技术方法。基于VOSviewer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对城市自然解决途径研究的热点关键词、主要研究国家、机构以及全球分布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发现:(1)2015年至2018年有关城市NBSs的研究论文逐渐增多,覆盖6大洲(欧洲、北美洲、亚洲、南美洲、大洋洲、非洲),多数案例是对已有实施工程中采用的可以归纳为自然解决途径的某些方法或者经验的总结凝练;(2)与城市NBSs相关研究热点从高到低主要涉及生态系统服务、绿色基础设施、气候变化、人群健康与福祉;(3)城市自然解决途径研究的主要力量主要聚集在欧洲,目前中国对于NBSs研究仍处于初期起步阶段。将有助于促进自然解决途径研究及实践在中国的发展,同时为城市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视野和新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157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502702

    低龄DDH患儿初次开放复位术中股骨截骨必要性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案

    Get PDF
    回顾性研究发现,股骨截骨术并非低龄DDH患儿手术治疗所必须的,而应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本研究通过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探讨对于18个月至3岁DDH患儿是否要行股骨截骨术。FSODDH项目为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研究设计拟招募200名单侧低龄DDH患儿,随机分成股骨截骨组(n=100)和股骨不截骨组(n=100)。股骨截骨组患儿全部采取髋关节开放复位术、骨盆截骨术及股骨截骨术治疗;股骨不截骨组患儿全部采取髋关节开放复位术及骨盆截骨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至少2年。收集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及术后2年的髋关节正位X线影像资料,比较两组患儿的髋臼指数、股骨头坏死率、再脱位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等临床指标。这一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将能为低龄DDH患儿是否需行股骨截骨术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Y型聚乙二醇干扰素琢-2b注射液治疗HCV基因2/3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Get PDF
    目的以标准剂量的聚乙二醇干扰素(Peg 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作为阳性对照,评价新型试验药物Y型Peg IFNα-2b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型/3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阳性药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筛选符合要求的2型/3型CHC患者,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Y型Peg IFNα-2b组和Peg IFNα-2a组,同时口服利巴韦林,疗程24 w,停药随访24 w。采用Abbott Real Time HCV Genotype II检测HCV基因型,采用Cobas Taq Man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水平。详细记录不良事件。主要疗效指标为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并进行非劣效检验。结果本试验实际入组2型/3型CHC患者255例,实际治疗241例。全分析集(FAS)数据显示,158例试验组和83例对照组患者SVR分别为85.4%(95%CI 79.94%~90.94%)和79.5%(95%CI 70.84%~88.20%,P=0.2402);对符合方案分析集(PPS)人群分析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SVR分别为87.9%(95%CI 82.45%~93.27%)和85.9%(95%CI 77.82%~94.01%,P=0.7060),率差的95%可置信区间均符合非劣效标准;对PPS人群分析显示,85.8%受试者获得了早期病毒学应答(RVR),RVR的阳性预测值为90.1%;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分别为95.6%和95.2%,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8%和3.6%。结论应用Peg 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型/3型CHC患者,新型试验药物Y型Peg IFNα-2b具有与对照药物Peg IFNα-2a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国家科技部“十二五”重大专项(编号:2012ZX10002-003);“重大新药创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编号:2012ZX09303019)

    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70年:发展历程、学术成就概览

    Get PDF
    本文概略评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物理海洋学各分支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若干学术成就。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起步于海浪、潮汐、近海环流与水团,以及以风暴潮为主的海洋气象灾害的研究。随着国力的增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涌现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提出了被国际广泛采用的"普遍风浪谱"和"涌浪谱",发展了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提出了"准调和分析方法"和"潮汐潮流永久预报"等潮汐潮流的分析和预报方法;发现并命名了"棉兰老潜流",揭示了东海黑潮的多核结构及其多尺度变异机理等,系统描述了太平洋西边界流系;提出了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南海分支(或称南海贯穿流);不断完善了中国近海陆架环流系统,在南海环流、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黄海冷水团环流、黄海暖流、渤海环流,以及陆架波方面均取得了深刻的认识;从大气桥和海洋桥两个方面对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际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发展了浅海水团的研究方法,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水团的分布和消长特征与机制,在大洋和极地水团分布及运动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阐明了南海中尺度涡的宏观特征和生成机制,揭示了中尺度涡的三维结构,定量评估了其全球物质与能量输运能力;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海洋锋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提出了地形、正压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等锋面动力学机制;构建了"南海内波潜标观测网",实现了对内波生成–演变–消亡全过程机理的系统认识;发展了湍流的剪切不稳定理论,提出了海流"边缘不稳定"的概念,开发了海洋湍流模式,提出了湍流混合参数化的新方法等;在海洋内部混合机制和能量来源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并阐述了混合对海洋深层环流、营养物质输运等过程的影响;研发了全球浪–潮–流耦合模式,推出一系列海洋与气候模式;发展了可同化主要海洋观测数据的海洋数据同化系统和用于ENSO预报的耦合同化系统;建立了达到国际水准的非地转(水槽/水池)和地转(旋转平台)物理模型实验平台;发展了ENSO预报的误差分析方法,建立了海洋和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中深层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初步建成了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网;持续开展南北极调查研究;建立了台风、风暴潮、巨浪和海啸的业务化预报系统,为中国气象减灾提供保障;突破了国外的海洋技术封锁,研发了万米水深的深水水听器和海洋光学特性系列测量仪器;建立了溢油、危险化学品漂移扩散等预测模型,为伴随海洋资源开发所带来的风险事故的应急处理和预警预报提供科学支撑。文中引用的大量学术成果文献(每位第一作者优选不超过3篇)显示,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培养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这是最宝贵的成果。这支队伍必将成为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攀登新高峰的主力军

    Study on the Non-phosgene Synthesis of 1, 6-Hexamethylene Diisocyanate

    No full text
    CO2化工利用是绿色化学化工研究前沿。CO2经尿素转化为碳酸二甲酯(DMC)或氨基甲酸甲酯(MC),进一步与有机胺反应制备脂肪族异氰酸酯产品,不但可以替代传统光气路线,而且可以实现CO2的高值温和转化,是目前CO2化工利用技术研究的热点。本论文针对非光气合成高附加值脂肪族异氰酸酯-1, 6-己二异氰酸酯(HDI)的关键问题,以非均相催化体系为重点,分别探索由碳酸二甲酯、氨基甲酸甲酯合成中间体1, 6-己二氨基甲酸甲酯(HDC)以及HDC热解制备产品HDI工艺路线,创新性提出HDA和MC经两段变温反应工艺制备HDC以及HDC低沸点溶剂加压热解制备HDI工艺;深入开展催化剂筛选、催化反应机理、反应动力学和工艺条件优化研究,为非光气制备HDI工程化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进展如下: (1)针对DMC和1, 6-己二胺(HDA)反应合成中间体HDC,基于均相催化剂,通过重结晶、柱层析等分离手段,明确反应过程中间体为1-(6-氨基)六亚甲基单氨基甲酸甲酯(HMC),主要的不可逆副产物为N-HDA、N-HMC和N,N-HMC,进而建立反应过程主副产物生成的反应网络;热力学分析表明,反应过程烷基化不可逆副反应易发生,应筛选更高效的催化剂。 (2)针对HDA和DMC反应过程,筛选出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的AlSBA-15非均相催化剂,深入考察了催化剂负载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摩尔配比、催化剂用量等工艺条件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催化剂浓度5%,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35h,DMC和HDA的摩尔比为6:1条件下,HDC的收率最高为84%;催化剂经过四次循环后,HDA的转化率和HDC的收率没有明显变化。 (3)采用原位红外技术,研究AlSBA-15催化HDA和DMC反应合成HDC过程的催化机理,发现催化剂和DMC有明显的相互作用,结合反应过程红外谱图的变化,推测催化剂中Al组份和DMC的羰基氧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其羰基对于的红外峰发生蓝移,因此提出了反应过程的加成消去机理;在催化反应机理研究基础上,建立反应过程的动力学模型,进一步分析表明中间体HMC和DMC反应生成HDC是整个过程的速控步骤,反应的指前因子为k0=2.64E+04mol-L (g?min)-1,反应活化能为E=45.7kJ/mol。 (4)开展氨基甲酸甲酯(MC)和HDA反应合成中间体HDC新工艺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两步变温反应工艺,大幅度抑制了聚脲副产物的生成。筛选出高活性的CeO2催化剂,在优化的条件下,HDC收率最高为87.7%,较一步反应工艺提高10%左右,聚脲物质选择性大幅度降低,仅为5.1%,其它副产物可以直接进入下一步热分解反应;催化剂经4次循环实验后,活性基本稳定,产物HDC收率没有明显变化。 (5)针对HDC热解制备HDI反应过程,创新性提出低沸点溶剂加压热解的新思路。采用热分析技术表明,HDC热解过程可分为HDC热解生成HDI、HDI聚合生成碳化二亚胺及HDI深度聚合三个阶段;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HDC热分解机理函数为 ,反应活化能E=119.51kJ/mol,指前因子lgA=14.82 s-1;初步实验研究表明,采用Co2O3作为催化剂,在优化反应条件下,HDC转化率为100%,HDI收率达到89%,反应过程物料损失率约5%,优于目前报道的结果

    利用被动微波遥感低频亮温数据监测青海湖封冻与解冻期

    No full text

    Straight-Line-Segment Feature-Extraction Method for Building-Facade Point-Cloud Data

    No full text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