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research outputs found

    中国岗松的生态地理分布

    Get PDF
    岗松(Baeckea frutescens)是桃金娘科岗松属植物,分布于东南亚和我国南部。本文根据广泛的野外调查,定出了岗松在我国南部的分布范围,并根据生态地理条件将岗松的分布区分为南部、中部和北部三个亚区。经分析得出其垂直分布高度与纬度的关系式为;H≈-163.64Ln+4772.36文章还探讨了岗松的分布同温度、光照、水分、土壤、河谷地形与人为影响的关系

    闽南毛竹林几种元素的累积和分配

    Get PDF
    研究了闽南毛竹群落中几种常量元素的累积情况,结果表明,在整个毛竹群落现存量中N、P、Si、K、Ca和Mg总累积量分别为13.96、2.89、70.04、41.29、5.84和3.63g·m-2.在毛竹的各组分中,竹叶中的各种元素含量均最高,竹鞭中元素含量也较多.6种元素中,Si的浓度最高,平均为1.60%,K次之,平均为0.55%.Si在叶中含量最高,达15.60g·m-2,N和K在竹杆中含量最高,分别为6.58和20.679·m-2.林下植物根中Si含量也高达11.45g·m-2.竹叶中Si含量很高还表明了它是从叶中含Si量低的木本植物向合Si量高的禾草进化的过渡类型

    建宁县农业发展转型期的景观格局分析

    Get PDF
    利用1970年与2000年的土地利用现状资料,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info7.0和景观指数计算软件Apack2.22对福建省建宁县农业发展转型期前后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30年来,景观的基质正在发生转换,1970年样区内以林地为基质;到2000年人工景观斑块类型在明显增加,果园有成为景观基质的趋势,景观多样性从0.873上升到1.462,景观优势度从0.840下降为0.549,聚集度由0.835下降为0.732,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②转型期前后林地、水田和水域的连接度由9.697,1.065,26.795分别下降为1.518,0.437,0.874;③转型期前后,建设用地的面积扩大了3倍,由原先较自然集中的集镇向具有多重功能的城镇方向发展;④转型期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研究样区中果园所占的面积从0增加到目前的20.63%,强烈地影响了土地利用格局,导致了水土流失的加剧和洪涝灾害的发生

    毛竹群落能量动态的研究

    Get PDF
    研究了毛竹群落的能量动态,结果表明,1990年南靖和溪高才的毛竹群落地上部能量现存量为112309kJ/m~2,其中竹杆为88207kJ/m~2(占78.54%),枝为15566kJ/m~2(占 13.85%),叶为4595kJ/m~2(占4.09%),林下植物为3951kJ/m~2(占3.52%),毛竹标准样竹的样品中,杆、枝、叶的干重热值分别为19293J/g,18652J/g和18234J/g,群落能量在垂直分布的配置上为金字塔型的能量结构,5m以下能量现存量占地上部的52.23%,往上逐渐减少

    聚乙二醇(PEG)模拟水分胁迫对木荷种子萌发的影响

    Get PDF
    采用聚乙二醇(PEG)模拟水分胁迫对木荷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水培还是沙培、避光还是光照下,木荷种子萌发率、幼苗高度都是随PEG浓度的增加而降低,都在PEG浓度为20%时达到最低;幼苗的相对含水量没有随PEG浓度的增加依次递减;水培自然光照下的萌发率>沙培恢复光照的萌发率>沙培避光的萌发率。由此说明避光能抑制木荷种子萌发,特别是在干旱、避光的情况下木荷种子受抑制更明显

    关联分析用于福建植被区划

    Get PDF
    据福建中亚热带的南平等12个县市的常绿阔叶林和福建海岸带的厦门海沧等8个地区的灌草丛调查数据,分别作其壳斗科树种间和灌木属间的关联分析,所分划的地区组合都和相应采用地区间该树种重要值或灌木地理成分两相似性指数所作的地区聚类分析结果相类似,也和福建植被区划的地区划分基本吻合,表明关联分析法对植被区划的有效性

    外来植物入侵的化感作用机制探讨

    Get PDF
    在最近的几十年,在全球范围内的外来植物入侵的频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所以对其入侵机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已有几种假说从不同的侧面解释外来植物的成功入侵。本文在综述前人工作基础上,从化感作用的角度解释外来植物入侵,并给出解释模式。由于本土动植物对某些外来植物释放的化感物质比较敏感,外来植物可以利用它的“化学武器”与本土植物竞争,抵御植食性动物的取食和病源菌的感染,从而在与本土物种的相互干扰中占据优势,实现成功入侵。进一步从理论和应用的角度探讨了化感作用作为外来植物入侵的机制给我们的启示,并对今后这方面研究提出几点建议和看法

    南靖和溪南亚热带雨林林隙内树种更新初步研究

    Get PDF
    通过对南靖南亚热带雨林中林隙和非林隙林分的研究调查 ,初步分析了主要树种在林隙内外的数量特征、树种在林隙内的空间分布与数量和生长状况的关系 .由于受光照条件和林隙边缘植物的影响 ,决定林隙区域内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 ,植物种群数量分布等特征 ,最终影响到森林的更

    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学特征

    Get PDF
    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常绿阔叶林是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一.9 600 m2样地的调查与分析表明:群落内共有维管束植物258种,其中种子植物228种,隶属于87科156属,植物的科属组成丰富.群落内区系地理成分复杂,热带与泛热带植物区系成分比例明显大于温带与泛温带区系成分,具热带亚热带性质.群落中,中小型革质、全缘、单叶、常绿、木本、高位芽植物是决定其外貌主要因素.群落成层现象明显,可分为2个乔木亚层、1~2个灌木亚层和草本层,层间植物较为丰富.通过不同区域常绿阔叶林的比较,无论区系组成与成分还是群落外貌和结构均体现了中亚热带南缘常绿阔叶林的特征

    闽南毛竹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

    Get PDF
    首次研究了福建毛竹群落的生物量和生产力.样地设于闽南的南靖和溪高才,结果表明,毛竹群落1990年现存量为8289g/m~2,其中毛竹种群生物量为7794g/m~2(占94.03%),林下灌木草本的生物量为495g/m~2(占5.97%).生物量在毛竹种群各组分中的分配为竹杆4572g/m~2(占58.67%)>竹根1344g/m~2(占17.25%〕>竹枝834g/m~2(占10.70%)>竹鞭792g/m~2(占10.16%)>竹叶252g/m~2(占3.23%).1990年总净初级生产量为2146.7g/m~2,其中地上部分为1077.5g/m~2(占50.2%)。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为福建省毛竹林的高产、丰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