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research outputs found

    香溪河小水电的梯级开发对浮游藻类的影响

    Get PDF
    以香溪河干流上5个连续的小水电站为对象,于2005年10月20—22日分别对其浮游藻类和主要理化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硅藻占绝对优势(95.54%),其中,线性曲壳藻(Achnanthes linearis)、披针曲壳藻椭圆变种(A.lanceolatavar.elliptica)、扁圆卵形藻(Cocconeisplacentula)为绝对优势种,其平均相对丰富度分别为23.96%、18.62%和12.48%;所有样点的平均藻类密度为6.29×105ind.L-1,最高为1.81×106ind.L-1

    洱海流域水生态分区

    Get PDF
    分区边界的确定是生态分区的重要步骤,但目前多数水生态分区的边界确定以定性分析、专家判断为主。本研究以洱海流域为例,建立了一套两级分区体系。该体系基于GIS技术,用子流域作为分区基本单元,并用相关分析法,定量筛选一、二级分区指标。其中,一级分区指标为高程、坡度和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二级分区指标为农田百分比和城镇百分比。通过指标图层的叠加和重分类,合并同质性子流域,从而将洱海流域划分为5个一级区和9个二级区。藻类群落分布的验证结果表明分区合理。本研究将定量分析和子流域边界应用于水生态分区,使分区边界的确定更科学,在实际管理中更具有可操作性。本研究结果为水生态分区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为洱海流域水生态管理提供了基本管理单元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溪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Get PDF
    2007年7月—2008年5月,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丹江口水库若干入库溪流的河流水文、河流形态、河岸带、水体理化和底栖生物进行调查并应用河流健康综合评价指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位于上游的溪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较好,而位于城镇下游的溪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较差,主要体现在河流形态的改变、底栖藻类自养指数升高和底栖动物多样性减小。提出维持丹江口入库溪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建议,除了对上游地区要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外,更要对中游地区受破坏的河流形态进行恢复

    文蛤多肽对体外培养宫颈癌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

    Get PDF
    采用蒸馏水抽提,有机溶剂沉淀大分子蛋白,SephadexG-25分子筛柱层析等技术从文蛤肉分离纯化,得到一种低分子量的蛋白多肽,命名为Mer2.实验结果表明,Mer2对宫颈癌Hela细胞有明显的抑制效应,Mer2对宫颈癌Hela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呈量效与时效关系.经40μg/mLMer2处理,体外培养宫颈癌Hela细胞生长缓慢,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细胞生长抑制率达78.1%,并出现明显的凋亡峰,凋亡率为25.5%

    4-氨基苯甲酸对蘑菇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机理研究

    Get PDF
    报道了4-氨基苯甲酸(4-aminobenzoic acid)对蘑菇酪氨酸酶单酚酶和二酚酶活力的影响和抑制效应.结果表明,4-氨基苯甲酸对蘑菇酪氨酸酶的单酚酶和二酚酶活性均有抑制作用.导致单酚酶活力和二酚酶活力下降50%的抑制剂浓度(IC50)分别为0.35和0.30 mmol/L.4-氨基苯甲酸对单酚酶的迟滞时间有明显的延长效应,1.0 mmol/L可使单酚酶的迟滞时间从30.5 s延长到155.1 s,增加了4.4倍.4-氨基苯甲酸对二酚酶的抑制作用表现为混合型可逆抑制作用,抑制常数(KI和KIS)分别为0.259和1.46 mmol/L

    Microscopic porous flow mechanics of wetting alteration a-gents

    No full text
    为了研究润湿性反转荆对渗流过程的影响,对润湿性反转剂的微观渗流机理进行了研究。用接触角法和Washburn法测定了固体表面的接触角,研究了润湿性反转荆对润湿性的影响;用界面张力仪测定了润湿性反转荆的油水界面张力,分析其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并用微观刻蚀模型驱油试验研究了润湿性反转荆的微观渗流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润湿性反转剂能改变表面的润湿性,使亲油表面变为亲水表面;润湿性反转荆有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能使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10^-1mN/m;润湿性反转荆使油膜剥离并形成油桥,使润湿性反转。该研究说明油水界面张力和润湿性都影响油水渗流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如何改善油水渗流过程奠定了基础

    退火温度对ZnS/PS薄膜的晶体结构和光电性质的影响

    No full text
    用脉冲激光沉积法(PLD)在多孔硅(PS)衬底上生长ZnS薄膜,分别在300℃,400℃和500℃下真空退火.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退火对ZnS薄膜的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的影响,并测量了ZnS/PS复合体系的光致发光(PL)谱和异质结的I-V特性曲线.研究表明,ZnS薄膜仅在28.5°附近存在着(111)方向的高度取向生长,由此判断薄膜是单晶立方结构的-βZnS.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βZnS的(111)衍射峰强度逐渐增大,且ZnS薄膜表面变得更加均匀致密,说明高温退火可以有效地促进晶粒的结合并改善结晶质量.ZnS/PS复合体系的PL谱中,随着退火温度升高,ZnS薄膜的自激活发光强度增大,而PS的发光强度减小,说明退火处理更有利于ZnS薄膜的发光.根据三基色叠加的原理,ZnS的蓝,绿光与PS的红光相叠加,ZnS/PS体系可以发射出较强的白光.但过高的退火温度会影响整个ZnS/PS体系的白光发射.ZnS/PS异质结的I-V特性曲线呈现出整流特性,且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其正向电流增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