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 research outputs found

    工资扭曲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

    Get PDF
    本文在Hallak和Sivadasan模型的基础上, 引入工资扭曲, 讨论了工资扭曲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 并刻画出“ 成本效应” 和“ 能力效应” 两大影响机制, 在拓展模型中进一步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 证明了高工资扭曲总会使得企业倾向于生产低质量的产品.基于2000-2006年的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数据, 本文证实了工资扭曲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整体上表现为负向抑制作用.同时, “ 成本效应” 和“ 能力效应” 分别表现为高成本强度企业和高能力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所受到的工资扭曲的负面影响相对较低.进一步的拓展性研究还表明, 工资扭曲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抑制主要表现在产品质量高的企业和外资企业.这些实证研究结论意味着对工资扭曲的纠正不仅会激励企业提升出口产品质量, 而且对中国出口竞争新优势的培育以及外贸的转型升级均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人口结构变动与中国出口转型升级研究”(17BJY146

    人口结构转型、人口红利演进与出口增长——来自中国城市层面的经验证据

    Get PDF
    本文基于2000年、2005年和2010年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构建城市层面包含人口流动信息的人口结构指标,从微观层面研究人口结构变动对出口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以劳动人口比或抚养比为表征的城市人口结构变动会显著影响出口,城市劳动人口比的提升或城市抚养比的下降会显著促进出口。对影响机制的实证检验表明,城市人口结构变动对出口的影响会伴随用工成本的上升而逐渐弱化,即存在人口结构变动影响出口的\"成本效应\"。城市人口结构变动对出口的影响会伴随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而逐渐弱化,即存在人口结构变动影响出口的\"人力资本效应\"。城市人口结构变动对出口的影响主要源于对劳动力投入的依赖性。本文的研究结论意味着,促进人力资本提升,加快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出口转型升级的重要思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口结构变动与中国出口转型升级研究”(17BJY146)的阶段性成

    Screening of priority-control organic pollutants in coastal water in China

    Get PDF
    针对当前我国海洋环境中有机污染现状和监测评价的需求,本文借鉴国内外研究经验,以我国近岸海域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分布浓度、污染物的急慢性毒性和理化性质为评价赋值指标,建立了基于环境暴露指数和环境效应指数为基础的优先控制有机污染物定量筛选方法。利用本筛选方法,尝试性的提出了我国近岸海域优先控制有机污染物名单,以此为海洋管理部门在有机污染物排放控制和监测管理方面提供参考。In view of the demand o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and the pollution status of organic compounds in marine environment of China,an approach to screen and evaluate the priority-control organic pollutants of marine environment was proposed on the base of studying the relative methods and achievements.In the approach,the novel assessment indices "the environmental exposure index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 index" were established for calculating the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risk index,those indices involved a series of parameters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concentrations,acute and chronic toxicity data,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y of organic compounds.Finally,in order to evaluate this approach,the monitoring data and toxicity data of compounds were used to tentatively propose the lists of priority-control organic pollutants in coastal water in China.We wish that present results list may help to evaluate hazard potential of organic pollutants and to provide a guidance for marine environment management.国家“863”重点项目(2007AA09Z126);国家海洋局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0712);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No.200805090

    Eco-region pattern delineated for coast of the Bohai Sea Bay Region

    Get PDF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不断增加,自然生态系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为扰动,生态分区作为识别各类生态问题及问题溯源的有效工具被各国广泛应用。本研究基于大量的资料调查,在ArCgIS 9.3软件环境下,利用层次分析模型对环渤海近岸和海域的空间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实现了渤海近岸陆域、海域和近岸以外海域的生态分区。并进一步采用环境质量指数法对所划分的7个海区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基本合理。研究结果可望为渤海生态系统管理保护提供参考依据。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rowth and intensity of human activities,the natural ecological system is more and more disturbed by the human beings,thus eco-regionalizing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as a vital tool for identifying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and tracing the source of problems.In this study,extensive data in question was collected and spatial data was processed and analyzed under the ArcGIS environment,thereafter the eco-region pattern for coast of the Bohai Sea Bay Region was delineated us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dex was further used to verify the eco-region pattern delineated in this study.Hopefully,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ould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 of the Bohai Sea Bay Region.国家海洋局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5008-1); 国家海洋局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基金(201005

    近海生态系统碳汇过程、调控机制及增汇模式

    Get PDF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发挥着全球气候变化缓冲器的作用.蓝色碳汇,简称蓝碳,即由海洋生态系统捕获的碳(主要是有机碳),是海洋储碳的重要机制之一.; 蓝碳最初认识的形式是可见的海岸带植物固碳.其实之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看不见的微型生物(浮游植物、细菌、古菌、病毒、原生动物)占海洋生物量90%; 以上,是蓝碳的主要贡献者.中国陆架边缘海占国土总面积的1/3,碳汇潜力巨大,亟待研发.本文以近海生态系统碳汇过程、调控机制及增汇模式为主线,论述; 了近海生态系统结构与碳循环功能特征、碳汇形成过程与机理,并结合近海碳汇在沉积记录中的地史过程演变探讨了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对碳汇的可能影响,展望了; 碳汇工程在增加近海海洋储碳能力方面的应用前景.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国家海洋局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项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研究进展

    No full text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又是研究土地覆被变化的重要前提,它既影响着分类结果的表达,也决定着分类数据的应用领域。本文简要回顾和评述了国内外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的研究进展。研究认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1970年代之前以土地利用分类为主,着重于土地用途的差异,主要用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地利用制图;1970年代随着遥感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土地覆被为主的分类系统迅速发展起来,它着重于土地类型的差异,主要用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研究指出,目前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一般都适用于特定研究目的和研究尺度,没有统一标准,这种土地分类系统的不兼容性,给土地覆被数据的汇总、分析与共享带来了诸多不便。但一个"万能"的土地分类系统又是不存在的。鉴于此,研究认为一个标准土地分类系统应该是多级的、开放的系统,高级别的土地覆被类型可以直接基于遥感影像进行识别,以便于实现分类数据的比较和共享;低级别的土地覆被类型可以根据特定研究目的灵活制定,以满足特定的研究需要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