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research outputs found

    传感器网络中具有负载平衡的移动协助数据收集模式

    Get PDF
    数据收集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一个基本功能; 然而, 现有的数据收集模式大都是基于静止基站的网络结构, 导致基站周围的节点由于担负着网络内的所有负载而快速死亡, 成为网络性能的瓶颈; 研究如何利用移动基站收集数据来达到负载平衡; 提出了一个利用移动基站协助数据收集的模式, 它将基站移动区域设里为缓冲区, 首先将数据沿最短路径传输到缓冲区内, 然后在基站移动的过程中进行 数据收集; 证明了缓冲区位置在距离中心?2R/2 时数据传输总能耗最少, 并证明了存在一个缓冲区位置使得最大节点负载最小化, 进而确定了同时考虑到能源消耗和负载平衡的基站移动区域; 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 提出的数据收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网络节点的最大负载, 并且减少了数据传榆能源中的消耗, 分别比固定基站和 同类工作的最大网络负载降低95%和80%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60533110);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基金(HIT2002.74

    大规模传感器网络随机睡眠调度节能机制

    Get PDF
    调度冗余节点轮流工作能有效延长网络寿命, 然而现有的调度协议需要地理位置信息, 引入了额外负载研究随机睡眠的节点调度机制, 给出了4 种基于不同信息的随机调度模式并分析比较其性能. 结果表明, 根据邻居节点信息合理设置节点睡眠概率可以不同程度地减少工作节点个数和保证较高的网络覆盖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60533110) ;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基金项目( HIT2002 74

    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问题与进展

    Get PDF
    传感器网络集成了传感器、微机电系统和网络等技术, 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分布式信息搜集和处理平台。作为上层协议和应用程序的运行基础的操作系统, 传统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已难以适应传感器网络的要求。从操作系统的角度来分析传感器网络的特,点, 给出了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鱼需解决的关键技术, 综述了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的当前研究状况, 并指出其发展趋势和方向。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基金(HIT2002.74

    Coordinated node scheduling for energy conserving in larg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Get PDF
    A im ing at developing a node scheduling protocol for sensor networks with few eractive nodes, we propose a coordinated node scheduling protocol based on the presentation of a solution and its optimiza tion to determine whether a node is redundant. The proposed protocol can reduce the number of working nodes by turning off as many redundant nodes as possiblew ithout degrading the coverage and connectivity. The simulation result shows that our protocol outperforms the peerw ith respect to the working node number and dynam ic coverage percentage

    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TinyOS 关键技术分析

    Get PDF
    在传感器网络中, 作为上层协议和应用程序的运行基础的操作系统有别于传统的嵌入式操作系统, 针对一个典型的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TinyOS, 从其特点出发, 采用与具体的组件代码相结合的方式, 对其体系结构、运行机制和通讯机制等关键技术进行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和开发其应用软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基金(HIT 2002. 74)

    传感器网络随机睡眠节点调度算法研究及实现

    Get PDF
    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形体较小、能源受限并且配置有计算能力和无线通信能力的传感器节点以Ad Hoc 方式组成。传感器节点能源有限性、高密度配置的节点包冲突率高等问题使得节点调度成为必然。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邻居节点信息的随机睡眠调度机制,并将算法做成了一个可供重复使用的组件嵌入到TinyOS 中。通过仿真实验,得到了验证。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基金资助项目(HIT 2002.74);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60533110

    中华鲟产卵栖息地的三维水力因子适宜性分析

    No full text
    建立三维水动力学模型分析中华鲟产卵栖息地水力因子的时空分布和中华鲟产卵时的适宜水力特性,为设计最佳的生态调度方案提供科技支撑。研究结果表明,中华鲟产卵栖息地的上产卵区水深和流速的变化主要受流量影响,涡量的变化主要受地形影响;中华鲟产卵前需要高流量脉冲刺激产卵。坝下与隔流堤之间流速和涡量值的大小与波动远大于其他区域,均值为2.4 m/s和11 m^2/s。产卵栖息地水体表层、中层和底层的流速和水平涡量分布格局相似,均是在上产卵区值较大,空间分布多样性高。水体中层垂向涡量的值远大于底层和表层。产卵栖息地水体表层、中层和底层水力分布特征为中华鲟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水力条件,体现出中华鲟对产卵栖息地不同功能区的自主选择性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