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research outputs found

    海洋有机质的光谱分析方法评述

    Get PDF
    海洋有机质的光谱分析已成为海洋碳循环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从天然有机质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入手,系统梳理了有机质光谱分析中容易被忽视的基本概念,讨论了过滤与保存方式、p H值、荧光内滤效应等对有机质光谱分析的影响。结合色氨酸、酪氨酸、腐殖酸及大量现场样品的实验结果,对吸收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的不同解析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对比。基于在南海、西菲律宾海获取的现场调查数据,对于文献中常用的荧光指数(FI)、腐殖化指数(HIX)、自生源指数(BIX)等光谱参数的内在含义及其在海洋环境中的适用性进行了评述。此外,还归纳和总结了胶体有机质和颗粒有机质荧光分析的最新进展,并对今后在光谱分析与观测领域有待完善和突破的一些关键领域进行了展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876083;41276064);;“科学”号高端用户项目(KEXUE2017G11;KEXUE2018G03);;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项

    美林财务危机与公司治理缺陷

    Get PDF
    2007年7月,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影响美国众多金融机构。与高盛、花旗等其他投资银行一样,美林公司由于从事大量与衍生金融工具有关的表外交易,使得其财务报表连续披露巨额亏损,进而引起公司每股盈余与股价的大幅下挫,美林公司财务危机也随之开始。陈汉文教授2007年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投资者保护、公司治理与我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研究”阶段性研究成

    WZX 舌色分析系统在胃病患者舌像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Get PDF
    为探讨不同证型、不同病种胃病患者的舌像特征,应用自主开发的WZX 舌色分析系统,对343 例胃病患者的舌像进行信息处理。实验结果表明,肝胃不和证及脾胃湿热证患者的舌质H 值向红色偏移,胃络瘀血证患者的舌质H值向蓝色(紫色) 偏移;胃络瘀血证与脾胃虚寒证,胃络瘀血证与肝胃不和证,胃络瘀血证与脾胃湿热证患者舌质H 值有显著差异( P < 0105) ;肝胃不和证与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与胃阴虚证,肝胃不和证与脾胃虚寒证患者白苔H 值有显著差异( P < 0105)

    不同等电点的魟鱼肝铁蛋白释放铁速率的比较研究

    Get PDF
    选用热变性法、离子交换层析技术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PAGE)小批量制备电泳纯魟鱼肝铁蛋白(Liverferritin ofDasyatis akajei,DALF)和黄牛胰脏铁蛋白(Scalper pancreas ferritin,SPF).等电聚胶电泳技术指出,DALF和SPF分别显示3和2条不同等电点铁蛋白层析带,推测这一现象与铁蛋白含铁量无关,与各自蛋白壳H和L亚基分布不同且形成不同表面电荷有关.不同等电点且相同含铁量的DALF,表现出不同的释放铁速率,其释放铁全过程均可分为快速和慢速阶段,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铁蛋白可通过自身蛋白壳H和L亚基分布和相互作用强度的差异性,产生不同的柔性调节作用,控制不同释放铁的速率

    喷印柔性压力传感器试验研究

    Get PDF
    柔性压力传感器是智能机器人和生物医疗等典型应用领域中的关键部件。针对10~50 kPa中等压力下对柔性压力传感器的高灵敏度、良好压力分辨率和快速响应需求,提出在PDMS基底上直写喷印石墨烯纳米片(GNPs)/多壁碳纳米管(MWCNT)构建S型折线图案化敏感单元,结合封装层微结构阵列,制备中压高灵敏度、低检测限的柔性压力传感器。试验结果表明,在压力为0~15 kPa和15~40 kPa的条件下,该传感器灵敏度分别为0.114 kPa–1和1.41 kPa–1,响应/恢复速度快(约100 ms/50ms)。同时,其也可检测低至约3Pa的微小压力。同时,该传感器更是能对不同发声进行准确的区分识别,对不同的指压信号进行精确稳定反馈。可见,喷印制造柔性压力传感器将为语音识别、人工假肢、制备高性能电子皮肤和医疗康复器件等提供可能的优选方案

    In situ probing electrified interfacial water structures at atomically flat surfaces using Raman spectroscopy

    Get PDF
    自然界中水无处不在,人们对水分子的研究已经长达一个多世纪。特别是在材料表面,从原子结构层面理解界面水所发生的各种物理和化学过程,将有利于指导能源和环境领域中开发更好的技术和器件。文献中采用振动光谱已经推知了水在金属界面的不同构型,如四配位水、三配位水、表面特性吸附水、自由水等。然而,仍然缺乏这些界面水在不同电位下清晰的构型图像。李剑锋教授课题组采用不受体相水干扰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首次在金(111)和(100)单晶电极表面上获得了界面水的拉曼信号,并且在析氢反应过程中原位观测到了界面水的两种构型转变。发现界面水随着电位的负移,由“平行”结构向“单端氢朝下”,再向“双端氢朝下”变化。程俊教授课题组采用从头算分子动力学理论方法,模拟出不同电位下,在双电层中界面水的三种构型以及相应的氢键数目,与实验数据很好地吻合,进一步揭示了双电层的原子级结构。该研究首次在实验和理论层面,将界面水的构型转变以及氢键断裂与精确的电极电势标尺进行关联,对探知双电层的三维结构具有指导性意义。 该研究工作通过厦门大学校内合作完成,化学化工学院李剑锋教授和程俊教授为通讯作者,田中群教授提供了重要指导。李超禹博士(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和乐家波博士(现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博士后)为共同第一作者,王耀辉博士生在实验上提供了帮助,物理系的陈舒博士和杨志林教授为本工作开展了电磁场增强计算【Abstract】Molecular structures of solid/liquid interfaces are of fundamental interest, and play significantly in the efficiencies of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 To elucidate the structures of electric double layers at electrochemical interfaces under bias potentials, we have collaborated in situ Raman spectroscopy and ab initio molecular dynamics, and for the first time distinguished two structural transitions of interfacial water at electrified Au(111) and Au(100) single crystal electrode surfaces. Towards negative potentials, the interfacial water molecules evolve from structurally “parallel” to “one-H-down”, and further to “two-H-down”.Concurrently, the number of hydrogen bonds among the interfacial water shows an overall decrease along with the negative shift of the potential, and undergoes two transitions as well. Our findings shed light on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f electric double layers and electrochemical processes at the interfaces.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s No. 21373166, 21522508, 21775127, 21521004, 21321062 and 21621091). 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大力资助,也得到了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谱学分析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的支持

    海洋微型生物碳泵储碳机制及气候效应

    Get PDF
    海洋中存在一个巨大的惰性溶解有机碳(rdOC)库,可与大气CO2碳量相媲美.两个碳库之间的交换势必影响气候变化.rdOC可在海洋中保存数千年,构成了海洋储碳的重要机制.探寻rdOC碳库形成机制是认识海洋如何储碳的关键.新近提出的“海洋微型生物碳泵(MICrObIAl CArbOn PuMP,MCP)“理论指出,海洋微型生物是rdOC碳库的主要贡献者.本文从MCP的主动机制和被动机制及其环境调控出发,论述了海洋rdOC的组成与生物来源,rdOC组分的微型生物代谢途径,病毒的裂解过程以及浮游动物活动对rdOC生产的贡献,不同类群微型生物有机碳代谢特征及其生物标记物与碳氢同位素表征,以及MCP的能量代谢特征与储碳效率,并结合MCP储碳的地史证据展望了MCP在增加海洋储碳能力方面的应用前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91028001); 国家重大科学计划(编号:2013CB9557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91028005;91028011;41172030;41076091); 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批准号:201105021)资

    第十八届美国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总结

    Get PDF
    1会议概况2018年6月5—9日,第18届美国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18th U.S.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USNCTAM2018)在美国芝加哥召开.本次大会由美国力学国家委员会和中国力学学会联合主办,旨在探讨和交流近四年世界范围内在理论和应用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创新技术的最新进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近千名专家学

    中国海及邻近区域碳库与通量综合分析

    Get PDF
    中国海总面积约470万平方公里,纵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北温带等多个气候带.其中,南海北依\"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南邻\"全球气候引擎\"西太平洋暖池,东海拥有全球最宽的陆架之一,跨陆架物质运输显著,黄海是冷暖流交汇区域,渤海则是受人类活动高度影响的内湾浅海.中国海内有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河输入,外邻全球两大西边界流之一的黑潮.这些鲜明的特色赋予了中国海碳储库和通量研究的典型代表意义.文章从不同海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不同界面(陆-海、海-气、水柱-沉积物、边缘海-大洋等),以及不同生态系统(红树林、盐沼湿地、海草床、海藻养殖、珊瑚礁、水柱生态系统等)多层面对海洋碳库与通量进行了较系统地综合分析,初步估算了各个碳库的储量与不同碳库间的通量.就海气通量而言,渤海向大气中释放CO2约0.22Tg Ca-1,黄海吸收CO2约1.15Tg Ca-1,东海吸收CO2约6.92~23.30Tg Ca-1,南海释放CO2约13.86~33.60Tg Ca-1.如果仅考虑海-气界面的CO2交换,中国海总体上是大气CO2的\"源\",净释放量约6.01~9.33Tg Ca-1.这主要是由于河流输入以及邻近大洋输入所致.河流输入渤黄海、东海、南海的溶解无机碳(DIC)分别为5.04、14.60和40.14Tg Ca-1,而邻近大洋输入DIC更是高达144.81Tg Ca-1,远超中国海向大气释放的碳量.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沉积有机碳通量分别为2.00、3.60、7.40、7.49Tg Ca-1.东海和南海向邻近大洋输送有机碳通量分别为15.25~36.70和43.39Tg Ca-1.就生态系统而言,中国沿海红树林、盐沼湿地、海草床有机碳埋藏通量为0.36Tg Ca-1,海草床溶解有机碳(DOC)输出通量为0.59Tg Ca-1;中国近海海藻养殖移出碳通量0.68Tg Ca-1,沉积和DOC释放通量分别为0.14和0.82Tg Ca-1.总计,中国海有机碳年输出通量为81.72~103.17Tg Ca-1.中国海的有机碳输出以DOC形式为主,东海向邻近大洋输出的DOC通量约15.00~35.00Tg Ca-1,南海输出约31.39Tg Ca-1.综上,尽管从海-气通量看中国海是大气CO2的\"源\",但考虑了河流、大洋输入、沉积输出以及微型生物碳泵(DOC转化输出)作用后,中国海是重要的储碳区.需要指出的是,文章数据是基于中国海各海区碳循环研究报道,鉴于不同研究方法上的差异,所得数据难免有一定的误差范围,亟待将来统一方法标准下的更多深入研究和分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16YFA06014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91751207、91428308、41722603、41606153、41422603);;中央高校基础研究项目(编号:20720170107);;中海油项目(编号:CNOOC-KJ125FZDXM00TJ001-2014、CNOOCKJ125FZDXM00ZJ001-2014)资

    类泛素蛋白及其中文命名

    Get PDF
    泛素家族包括泛素及类泛素蛋白,约20种成员蛋白.近年来,泛素家族领域取得了迅猛发展,并已与生物学及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相互交叉.泛素家族介导的蛋白质降解和细胞自噬机制的发现分别于2004和2016年获得诺贝尔奖.但是,类泛素蛋白并没有统一规范的中文译名. 2018年4月9日在苏州召开的《泛素家族介导的蛋白质降解和细胞自噬》专著的编委会上,部分作者讨论了类泛素蛋白的中文命名问题,并在随后的\"泛素家族、自噬与疾病\"(Ubiquitinfamily,autophagy anddiseases)苏州会议上提出了类泛素蛋白中文翻译草案,此草案在参加该会议的国内学者及海外华人学者间取得了高度共识.冷泉港亚洲\"泛素家族、自噬与疾病\"苏州会议是由美国冷泉港实验室主办、两年一度、面向全球的英文会议.该会议在海内外华人学者中具有广泛影响,因此,参会华人学者的意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介绍了10个类别的类泛素蛋白的中文命名,系统总结了它们的结构特点,并比较了参与各种类泛素化修饰的酶和它们的生物学功能.文章由45名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专家合作撰写,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相关学者4名,长江学者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名和美国知名高校华人教授4名.他们绝大多数是参加编写即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泛素家族介导的蛋白质降解和细胞自噬》的专家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