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research outputs found

    海洋细菌对赤潮藻生长及其产毒量的影响

    Get PDF
    采用麻痹性贝类毒素小白鼠生物测定法 ,研究了在可控生态条件下两株海洋细菌S1 0 、P42 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及其产毒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菌株S1 0 在较高浓度下对藻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在较低浓度下抑藻生长作用较弱 ,不同浓度的菌株S1 0 均能有效地抑制藻细胞内麻痹性贝类毒素的产生 ,且在较低浓度下效果较好 ;菌株P42 对该藻的作用恰好与S1 0 相反 ,在较低浓度下明显抑制藻细胞的生长 ,不同浓度的菌株P42 也能有效地抑藻产毒 ,且在较高浓度下作用较明显。实验用的藻株毒力约为 ( 0 .95— 1 2 .1 4)× 1 0 - 6MU/cell,属于低毒藻株 ,该藻株在培养第 1 4天达到毒性最高峰 ,峰值为 1 2 .1 4× 1 0 - 6MU/cell,之后逐渐下降。讨论了海洋细菌在赤潮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前

    海洋微生物的多样性在赤潮调控中的利用

    Get PDF
    海洋发生赤潮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丰富的营养盐和微量重金属元素是形成赤潮的物质基础[1]。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造成某些水体交换条件不良

    海洋病毒——一种新的、潜力巨大的赤潮防治工具

    Get PDF
    概述了海洋病毒尤其是藻类病毒(包括原核藻类病毒和真核藻类病毒)的研究进展,以及赤潮发生的新态势和目前赤潮防治方法的不足,评析了海洋病毒与赤潮生物的关系,介绍了藻类病毒在赤潮控制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果,强调了海洋病毒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利用病毒防治赤潮的可能性及有效性,展望了以病毒调控赤潮的前景.参5

    MARINE VIRUSES—A NEW AND PROM ISING TOOL FOR RED-TIDE CONTROL

    Get PDF
    概述了海洋病毒尤其是藻类病毒(包括原核藻类病毒和真核藻类病毒)的研究进展,以及赤潮发生的新态势和目前赤潮防治方法的不足,评析了海洋病毒与赤潮生物的关系,介绍了藻类病毒在赤潮控制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果,强调了海洋病毒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利用病毒防治赤潮的可能性及有效性,展望了以病毒调控赤潮的前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30370276)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1CB409710)

    Effects of marine bacteria on the growth and toxin production of red-tide algae under different pHand salinities

    Get PDF
    研究了在可控生态条件下,一株分离自厦门西海域沉积物的海洋细菌S10在不同pH 和盐度条件下对赤潮原因种塔玛亚历山大藻( A lexandrium tamarense) 生长和产毒的影响. 结果表明,实验用藻株适宜生长pH 为6~8 ,适宜盐度为20~34 ;该藻株在不同pH 及不同盐度条件下,藻细胞毒力差异显著,且随着pH 升高而下降,随着盐度增加而加大,到盐度为30 时达到最高值,然后逐渐下降;菌株S10 (1. 02 ×1010cells·ml - 1) 在pH 7~9 和盐度15~34 下均能有效抑藻生长和产毒,且在pH 7 、盐度34 时其抑藻生长作用最强;在pH 7 时抑藻产毒效果较好,且其抑藻产毒作用强度不随盐度变化而异.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1CB409710)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676302 ,30200041

    不同 pH和盐度下海洋细菌对赤潮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

    Get PDF
    研究了在可控生态条件下 ,一株分离自厦门西海域沉积物的海洋细菌S10 在不同pH和盐度条件下对赤潮原因种塔玛亚历山大藻 (Alexandriumtamarense)生长和产毒的影响 .结果表明 ,实验用藻株适宜生长 pH为 6~ 8,适宜盐度为 2 0~ 34;该藻株在不同pH及不同盐度条件下 ,藻细胞毒力差异显著 ,且随着pH升高而下降 ,随着盐度增加而加大 ,到盐度为 30时达到最高值 ,然后逐渐下降 ;菌株S10 (1.0 2× 10 10cells·ml-1)在pH 7~ 9和盐度 15~ 34下均能有效抑藻生长和产毒 ,且在 pH 7、盐度 34时其抑藻生长作用最强 ;在 pH 7时抑藻产毒效果较好 ,且其抑藻产毒作用强度不随盐度变化而异

    基质结合态磷化氢: 胶州湾沉积物中新发现的一种磷化物存在形式

    No full text

    海洋细菌对赤潮藻生长及产毒量的影响

    No full text
    采用麻痹性贝类毒素小白鼠生物测定法,研究了在可控生态条件下两株海洋细菌S10 、P42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及其产毒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S10在较高浓度下对藻细 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较低浓度下抑藻生长作用较弱,不同浓度的菌株S10均能有效地抑制藻细胞内麻痹性贝类毒素的产生,且在较低浓度下效果较好;菌株P42对该藻的作用恰好与S10相反,在较低浓度下明显抑制藻细胞的生长,不同浓度的菌株P42也能有效地抑藻产毒,且在较高浓度下作用较明显。实验用的藻株毒力约为(0. 95 —12. 14) ×10 - 6MU/ cell ,属于低毒藻株,该藻株在培养第14 天达到毒性最高峰,峰值为12. 14 ×10 - 6MU/ cell ,之后逐渐下降。讨论了海洋细菌在赤潮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前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资助, 2001CB409710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 30070157 ,30200041

    THE VARIATION OF BACTERIAL EXTRACELLULAR ENZYMATIC ACTIVITY UNDE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ACTERIA AND ALGAE

    No full text
    报道了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塔马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 与几株海洋细菌之间的生态关系。实验表明, 在培养前期, 培养液中的营养成分尚足以维持藻类和细菌的生长, 细菌的加入是胞外酶活性升高的主要原因所在; 在培养的后期, 混合培养液和藻对照培养液中胞外酶活性持续升高。A. tamarense 在单独培养下,其胞外酶活性从第12 天起才有明显的提高,第16 天增加较快,达到0. 104μmol/ (L ·h) ; 至第20 天藻体衰败时,胞外酶活性达到最高水平,为0. 385μmol/ (L ·h) 。Z7 细菌单独培养时,其胞外酶活性在单独培养的2d 后有一个高峰值0.133 μmol/(L ·h),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 其酶活性逐渐降低。细菌Z7 和Z10 与A.tamarense 共培养下,两者胞外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似。国家973 项目2001CB409710 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790110 号和30070157 号

    Inhibitory Efect of Gracilaria lemaneiformis (Bory)Weber Bosse on the Cocultured Scrippsiella trochoidea (Stein)Loeblich Ⅲ Under Controlled LaboratoryConditions

    No full text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共培养体系中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对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生长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当龙须菜起始生物量为0.5 g·L^-1时,在彼此隔离的共培养体系中,锥状斯氏藻的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与对照组相比,细胞最大密度降低并且对数生长期缩短;但这种抑制作用明显弱于在藻体直接接触的共培养体系中的抑制作用,说明藻体直接接触所产生的克生作用是导致龙须菜对锥状斯氏藻抑制作用的主要原因.当龙须菜起始生物量为0.2 g·L^-1时,对隔离共培养体系中的锥状斯氏藻胞内营养盐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单独培养组锥状斯氏藻胞内硝酸盐含量是共培养组的1.5倍,说明龙须菜能够通过竞争性吸收环境中的硝酸盐来降低锥状斯氏藻胞内硝酸盐的储存含量,从而有效抑制其生长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