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research outputs found

    Level Statistics for the Nilsson Single-Particle Levels

    Get PD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10605018, 10975116, 10675170]; Program for New Century Excellent Talents in University [NCET-07-0730];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 [2007CB815003]We perform level statistics of the Nilsson single-particle levels. The effects of the l(2) and l . s terms are discussed as well as their interplay with the deform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l(2) term is added to the harmonic oscillator potential, chaotic motion occurs. The strength ranges of the l(2) term in which chaotic motion exists are related to the deformation of the harmonic oscillator potential. The calculations of the localization length in different bases demonstrate that it is the spherical or axial symmetries that govern the chaotic motion. The degree of chaoticity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with the l . s term included

    “推进一流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理念、路径与方法(笔谈)

    Get PDF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高度重视本科教育。\"推进一流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是要理解本科教育的本意,从不同维度反思\"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本科教育\"\"什么是好的本科教育\"\"如何推进一流本科教育\"等问题。从宏观层面看,本科教育的使命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大学生\"成才\"和\"成人\"。从现实需求看,一流本科教育不可忽视跨学科人才培养,需要按照学科标准、职业标准和学生标准对专业进行重新分类,为跨学科专业设置、新工科建设以及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开辟理论空间。目前,我国本科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培养目标不明确,面临学术型与应用型的抉择。好的本科教育需要基于本科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彻底消除他们对于专业的陌生感,满足他们对于理智的好奇心,撤除横亘在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藩篱并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精神。具体来说,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教\"与\"学\"的统一,需要一流的投入和一流的教育管理,需要在教学改革中侧重技术层面的突破。一流本科教育不是一流大学的\"专利\",不是\"一类本科\",没有固定模式,更不能盲目追求学术GDP。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在\"一流本科教育\"中要结合学校特点和办学实际,做出异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现实抉择。作为一类特殊性质的高校,中外合作大学在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过程中,要在引入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强调对相关资源的消化、吸收、融合、创新,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构建研究”(BIA180200);;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专项资金资助课题“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规划与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类泛素蛋白及其中文命名

    Get PDF
    泛素家族包括泛素及类泛素蛋白,约20种成员蛋白.近年来,泛素家族领域取得了迅猛发展,并已与生物学及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相互交叉.泛素家族介导的蛋白质降解和细胞自噬机制的发现分别于2004和2016年获得诺贝尔奖.但是,类泛素蛋白并没有统一规范的中文译名. 2018年4月9日在苏州召开的《泛素家族介导的蛋白质降解和细胞自噬》专著的编委会上,部分作者讨论了类泛素蛋白的中文命名问题,并在随后的\"泛素家族、自噬与疾病\"(Ubiquitinfamily,autophagy anddiseases)苏州会议上提出了类泛素蛋白中文翻译草案,此草案在参加该会议的国内学者及海外华人学者间取得了高度共识.冷泉港亚洲\"泛素家族、自噬与疾病\"苏州会议是由美国冷泉港实验室主办、两年一度、面向全球的英文会议.该会议在海内外华人学者中具有广泛影响,因此,参会华人学者的意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介绍了10个类别的类泛素蛋白的中文命名,系统总结了它们的结构特点,并比较了参与各种类泛素化修饰的酶和它们的生物学功能.文章由45名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专家合作撰写,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相关学者4名,长江学者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名和美国知名高校华人教授4名.他们绝大多数是参加编写即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泛素家族介导的蛋白质降解和细胞自噬》的专家

    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70年:发展历程、学术成就概览

    Get PDF
    本文概略评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物理海洋学各分支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若干学术成就。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起步于海浪、潮汐、近海环流与水团,以及以风暴潮为主的海洋气象灾害的研究。随着国力的增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涌现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提出了被国际广泛采用的"普遍风浪谱"和"涌浪谱",发展了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提出了"准调和分析方法"和"潮汐潮流永久预报"等潮汐潮流的分析和预报方法;发现并命名了"棉兰老潜流",揭示了东海黑潮的多核结构及其多尺度变异机理等,系统描述了太平洋西边界流系;提出了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南海分支(或称南海贯穿流);不断完善了中国近海陆架环流系统,在南海环流、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黄海冷水团环流、黄海暖流、渤海环流,以及陆架波方面均取得了深刻的认识;从大气桥和海洋桥两个方面对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际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发展了浅海水团的研究方法,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水团的分布和消长特征与机制,在大洋和极地水团分布及运动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阐明了南海中尺度涡的宏观特征和生成机制,揭示了中尺度涡的三维结构,定量评估了其全球物质与能量输运能力;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海洋锋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提出了地形、正压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等锋面动力学机制;构建了"南海内波潜标观测网",实现了对内波生成–演变–消亡全过程机理的系统认识;发展了湍流的剪切不稳定理论,提出了海流"边缘不稳定"的概念,开发了海洋湍流模式,提出了湍流混合参数化的新方法等;在海洋内部混合机制和能量来源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并阐述了混合对海洋深层环流、营养物质输运等过程的影响;研发了全球浪–潮–流耦合模式,推出一系列海洋与气候模式;发展了可同化主要海洋观测数据的海洋数据同化系统和用于ENSO预报的耦合同化系统;建立了达到国际水准的非地转(水槽/水池)和地转(旋转平台)物理模型实验平台;发展了ENSO预报的误差分析方法,建立了海洋和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中深层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初步建成了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网;持续开展南北极调查研究;建立了台风、风暴潮、巨浪和海啸的业务化预报系统,为中国气象减灾提供保障;突破了国外的海洋技术封锁,研发了万米水深的深水水听器和海洋光学特性系列测量仪器;建立了溢油、危险化学品漂移扩散等预测模型,为伴随海洋资源开发所带来的风险事故的应急处理和预警预报提供科学支撑。文中引用的大量学术成果文献(每位第一作者优选不超过3篇)显示,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培养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这是最宝贵的成果。这支队伍必将成为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攀登新高峰的主力军

    阵列光纤光栅频谱合束技术研究

    No full text
    文章提出一种新型的基于阵列光纤光栅(AFG)的频谱合束结构,该结构的优点是输出光斑具有较好的单模特性,且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较强。应用高斯模场近似的方法,对这种结构的性能做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这种结构的衍射效率高,输出光斑尺寸小,单模特性好

    颗粒溶胀体系液固两相流的多尺度模拟方法

    No full text
    存在颗粒溶胀行为的液固两相流被广泛认为是一个多尺度问题,高温下,颗粒溶胀所导致的颗粒粘度增大、颗粒与颗粒聚团等介尺度行为对宏尺度的液固两相流动有着显著影响。本文提出了基于颗粒溶胀这一介尺度行为的双流体模型,结合组分输运方程和群平衡模型对存在溶胀行为的"聚乙烯颗粒-正十二烷"体系进行了数值模拟。其中,组分输运方程和群平衡模型分别描述了溶胀过程中的传质和粒径增长、颗粒聚并等介尺度行为,并将由溶胀所导致的颗粒相粘度的变化,结合颗粒动力学理论来进行描述,从而针对存在介尺度行为的液固两相流建立了一套多尺度模拟方法。搅拌槽内"聚乙烯颗粒-正十二烷"液固体系的模拟结果显示,当颗粒溶胀到一定程度并发生聚并后,固相粘度的增加将导致搅拌桨功率发生突变,并伴随着颗粒粒径分布、流场特征等宏观参数的转变

    中药成份分子结构数据库及初步应用

    No full text
    传统中医药学是人类的重要财富。但至今为止,从微观机理方面,人们对中药的理解是相当有限的。鉴于所有药物作用的原理,基本上都是药物分子与生物受体在分子水平上的相互作用,我们试图通过分子结构把中药与西药联结起来的方法来研究中药。我们正在建立一个面向研究的中药数据库。该库包括一个中药成份分子结构数据库。目前该库含有2400个中药成份的二维分子结构及少量的三维结构,已可用于二维结构检索。计划该库在2000年达到8000个化合物。本文给出了几个应用该库研究中药的例子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