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research outputs found

    关于中国古代体积与容积计量方式的新发现

    Get PDF
    中国古代计量体积与容积时习惯于采用长度单位,并用长度来描述其大小。王荣彬、李继闵曾揭示过这种方式的一种情形。本文发现兵学文献中存在一种尚不为学界所知的新情形:假定把一个体积或容积化为一个正四棱柱体,以边长一尺的正方形为底面,以高的长度作为该体积或容积的度量值。这一方式能避免计算中数量的混淆,易于广大下层军官学习和掌握,更能适应军事活动对时效性的迫切需要。这一发现对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数学、度量衡制度,解读古代历史文献都有重要的意义

    从《九章算术》看古代数学与儒学的关系

    Get PDF
    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以汉代《九章算术》的出现为重要标志。《九章算术》实际上是246道应用题及其解法的汇编,分为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九章。关于该著作的产生,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在所撰著的《九章算术注》“序”中说: 周公制礼而有九数,九数之流,则《九章》是矣。往者暴秦焚书,经术散坏。自时厥后,汉北平侯张苍、大司农中丞耿寿昌皆以善算命世。苍等因旧文之遗残,各称删补。 刘徽的这段话包括了两个内容:其一,《九章算术》来自儒家经典《周礼》的“九数”;其二,刘徽所注的《九章算术》是经过张苍删补过的。 《周礼》的“九数”指的是《周礼·地官司徒·保氏》所言:“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就是古代教育必须学习的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九数”是指“数”学这门功课有九个细目。关于“九数”的细目,《周礼》并没有列出。东汉的郑玄在他的《周礼注疏·地官司徒·保氏》中引郑司农(郑众)所言:“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今有重差、夕桀、勾股也。”这也许就是早期的《九章算术》的纲目,与其后刘徽所注的《九章算术》中的纲目类似

    有关北朝隋唐均田制立法的几个问题

    Get PDF
    北朝隋唐均田制自北魏太和9年(485)至唐建中元年(780)断断续续经历了近300年。有关北朝隋唐均田制的渊源、沿革及其实施状况,史学界已有深入的研究。这里只想从立法的角度探讨有关均田制的法令在当时整个律令体系中所占的地位

    道教与科技的互动——李淳风道教思想与数学思想探析

    Get PDF
    近年来,关于道教科技的讨论引起了学界的强烈关注,这些讨论对于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理解是非常有益的。透过目前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思考。具体而言,学界对道教科技的理解仍然存在着问题,这需要在阅读经典文献的基础上,重新探讨道教科技的深层结构。其中,对具体人物的研究必须被提上重要的日程,如对唐朝著名学者李淳风思想的研究,我们就需要厘清其中的问题及其与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以便真正澄清中国传统科学思想当代“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批准号:2011221003);福建省社科重点项目(项目批准号:2011A041)的阶段性成果之

    走出“唐宋变革论”的误区

    Get PDF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士族\"不是\"贵族\"。中国古代确实经历过贵族政治与君主独裁两个阶段,但不是从六朝至隋唐五代以前是贵族政治,宋以后是君主独裁;而是春秋战国以前是贵族政治,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的秦汉至宋元明清都是君主独裁。唐律令非常明确地承认唐代百姓田的私有性质。《唐令·田令》设计的那种田制,表面上虽有一些土地国有色彩,实际上不改秦汉以来土地私有的现实。隋唐五代敦煌、吐鲁番发现的大量租佃契约和唐代西州堰别青苗簿等都充分证明在两税法成立、《唐令·田令》设计的那种田制名实俱亡以前,租佃制已在除农民自耕外的各种农业生产方式中占主导地位,契约租佃制十分发达。这证明我国隋唐时期农业劳动者既不是\"奴隶佃农\",也不是\"部曲农奴\",而是法律身份自由的\"良人\"。内藤湖南等笔下的隋唐五代,不是我国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隋唐五代。其所论率多削我国隋唐五代历史之足,以适欧洲中世纪之履。其基本结论、主要观点,乃至其所持的所谓论据都是错误的。现在亟应走出内藤湖南等\"唐宋变革论\"误区,还历史真面目

    论唐、五代所见的“一田二主”与永佃权

    Get PDF
    学者普遍认为,自明中叶以后,永佃权和\"一田两主\"开始流行于东南地区,至清代和民国时期已蔓延全国。就当时所见资料而言,此论无疑言之成理。但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特别是十六国至唐代吐鲁番出土租佃契约文书的陆续刊布,以上结论就要修正。笔者发现,中唐《乾元二年(759)或上元二年(761)朱进明转租田土契》就是现存最早的\"一田二主\"租佃契实例。后周广顺三年(952),诏罢户部营田务时,首次从法律层面正式承认户部营田务原佃户对其所营田的永佃权。唐、五代\"一田二主\"与\"永佃权\"实例的出现,并非纯属偶然,而是有其历史背景,亦是其时土地私有产权制度、租佃制度与契约租佃制度长足发展的结果和标志之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绸之路出土各族契约文献整理及其与汉文契约的比较研究”(批准号:14ZDB030)阶段性成果之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