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research outputs found

    类泛素蛋白及其中文命名

    Get PDF
    泛素家族包括泛素及类泛素蛋白,约20种成员蛋白.近年来,泛素家族领域取得了迅猛发展,并已与生物学及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相互交叉.泛素家族介导的蛋白质降解和细胞自噬机制的发现分别于2004和2016年获得诺贝尔奖.但是,类泛素蛋白并没有统一规范的中文译名. 2018年4月9日在苏州召开的《泛素家族介导的蛋白质降解和细胞自噬》专著的编委会上,部分作者讨论了类泛素蛋白的中文命名问题,并在随后的\"泛素家族、自噬与疾病\"(Ubiquitinfamily,autophagy anddiseases)苏州会议上提出了类泛素蛋白中文翻译草案,此草案在参加该会议的国内学者及海外华人学者间取得了高度共识.冷泉港亚洲\"泛素家族、自噬与疾病\"苏州会议是由美国冷泉港实验室主办、两年一度、面向全球的英文会议.该会议在海内外华人学者中具有广泛影响,因此,参会华人学者的意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介绍了10个类别的类泛素蛋白的中文命名,系统总结了它们的结构特点,并比较了参与各种类泛素化修饰的酶和它们的生物学功能.文章由45名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专家合作撰写,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相关学者4名,长江学者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名和美国知名高校华人教授4名.他们绝大多数是参加编写即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泛素家族介导的蛋白质降解和细胞自噬》的专家

    大陸農民專業合作社之研究-兼論排除適用《反壟斷法》之觀察

    No full text
    [[abstract]]大陸自1978年進行「改革開放」政策,由原本之「計畫經濟」轉變為「有計畫之商品經濟」,接著於1993年修正《憲法》時,明定為朝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經濟體制。接著於2001年12月11日,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與世界各國之經濟活動益形頻繁,而且,為因應加入WTO後,世界各國企業將進入大陸市場,而可能遭受強大的市場競爭壓力,乃相繼制定《反壟斷法》,以及與市場活動相關之公司、證券、金融等法制。 然而,除了《反壟斷法》之外,大陸亦於2007年制定《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前者,在於維護市場競爭秩序,禁止限制或排除競爭行為,確保公平競爭環境,達到有效率之競爭目的;後者,則明確地賦予農民專業合作社之法律地位及相關權利義務,同時課予政府對合作社應提供財政與租稅上之優惠,以鼓勵發展並善盡扶植之義務。惟《反壟斷法》第56條設有農業得於特定主體從事特定行為時,得排除該法適用之規定,其與《反壟斷法》之立法目的似有牴觸。若進一步參照大陸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之運作現況,競爭法將之列為適用除外項目之一,是否具合理性? 本文首先敘述大陸由計畫性市場經濟轉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歷史背景;其次探討合作經濟組織、大陸農民專業合作社之成因、性質與經營運模式;其次,參照先進國家有關競爭法之適用除外之實施經驗,析述《反壟斷法》第56條之構成要件,並以大陸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相關案例,探討該規定之適法性與妥當性,最後並提供《反壟斷法》未來修法與競爭法實務之建議

    企業運動贊助之效益分析-以2006年安麗盃世界女子花式撞球錦標賽為例

    No full text
    在產品品質差異越來越小、高度競爭的市場中,運動賽會提供了企業絕佳的市場商機,運動贊助策略的應用,實現了企業突顯品牌形象、接觸目標顧客、壟斷市場及成為良好公民等行銷目標之理想,即運動贊助已成為企業促銷四大管道之外的第五項元素。 本研究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瞭解企業運動贊助安麗盃女子花式撞球錦標賽之效益,而根據研究目的與文獻探討的結果,選擇透過消費者對於該運動的態度、消費者對於贊助事件本身的態度以及消費者本身認知該贊助企業與贊助運動的適配度,來探討上述變數對企業投入運動贊助後形象效益的影響,並試圖瞭解形象效益在架構中所扮演的中介角色其對購買意願效益所產生的影響。 本研究針對2006安麗盃現場觀看民眾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經過實證分析結果,其結果顯示: 1、當消費者越支持該贊助事件時,贊助企業越能藉由此贊助來提升 企業形象。 2、當消費者認為贊助企業與所贊助活動之間的配適程度越高時,贊 助企業越能藉由此贊助來提升企業形象。 3、當消費者認為該贊助企業的形象越佳時,對於其產品的購買意願 也越高。 由研究結果發現,消費者對該贊助事件的態度以及消費者認知贊助企業與所贊助活動之間的配適度都會影響到企業的運動贊助形象效益進而對購買意願效益產生影響;因而對組織而言,在運動贊助的策略制定上,應將消費者對於該贊助事件的態度以及其所認知的適配度一併納入考量,進而能夠達到期望的運動贊助效益

    The Variation of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Stands in GuanDauShi Forest

    No full text
    本試驗之目的在探討森林生態系中二氧化碳濃度的空間變化。以及不同林分組成對於林內二氧化碳濃度的影響。樣區設於惠蓀林場關刀溪長期生態研究區,選擇其中之天然闊葉林及人工杉木林進行採樣,兩個林分內各設有三個樣點,每個樣點以冠層為中心設置三個採樣高度進行採樣,同時在兩林分外的開闊地各設一對照樣點。採樣期間為2003年6月,共取得7個採樣週期之二氧化碳濃度資料。採樣時利用儀器持續監測,採樣週期為24小時。 試驗期間,兩林分夜間的二氧化碳濃度均較日間為高,天然闊葉林夜間的二氧化碳濃度(412.4±12.5 ppm)略高於人工杉木林(399.2±15.3 ppm),日間則是人工杉木林(395.6±15.3 ppm) 略高於天然闊葉林 (391.0±9.0 ppm)。兩林分的二氧化碳濃度在垂直高度上有不同的變化趨勢,天然闊葉林以冠層下方之二氧化碳濃度最高(406.9±14.3 ppm),人工杉木林則以冠層處的二氧化碳濃度最高(407.4±13.1 ppm)。 影響二氧化碳濃度最重要的因子為光度及二氧化碳本身之日變化,二氧化碳濃度與光度常呈負相關,亦即二氧化碳濃度會隨光度上升而下降。試驗期間,光度最大值通常出現在早上10點到正午間,二氧化碳濃度最小值出現的時間則稍晚,約在正午到下午3點間。CO2 concentrations within a China-fir plantation and a natural hardwood stand were measured to explore the distribution of CO2 and the effect of stand composition in forest ecosystem. The experiment site locates in Guandaushi Long Term Ecological Research site in Nantou. We chose three sampling plots in each stand, three sampling heights were set in each plot. Contrast plots were set at three sampling heights outside each stand. LI-COR 6252 was used to offer 24-hour continuous sampling, each sampling period sustained 24 hours at least. During the experiment period, nighttime CO2 concentrations were higher than daytime CO2 concentrations in each stand. Nighttime CO2 concentrations in natural stand(412.412.5 ppm) were higher than China-fir plantation(399.215.3 ppm). But daytime CO2 concentrations in China-fir plantation (395.615.3 ppm) were higher than natural stand(391.09.0 ppm). CO2 concentration showed different trends in different stands. The highest CO2 concentrations appeared below canopy in nature hardwood stand(406.914.3 ppm), but appeared within canopy in China-fir plantation(407.413.1 ppm).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O2 concentrations were diurnal CO2 concentration variance and light intensity. CO2 concentrations usually increase while light intensity decreases. During experiment period, the maximum light intensity values appeared between AM 10:00 and noon, but the minimum CO2 concentration values appeared between noon and PM 15:00.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目錄 Ⅲ 表目次 Ⅴ 圖目次 Ⅵ 照片目次 Ⅶ 壹、前言 1 貳、前人研究 3 一、環境因子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3 二、影響二氧化碳濃度的因子 3 三、二氧化碳的空間分布及流動 5 參、材料與方法 7 一、樣區位置 7 二、環境因子 7 (一)溫溼度紀錄 7 (二)輻射量採樣 7 三、氣體採樣 8 (一)林外樣點設置 8 (二)林內樣點設置 8 (三)氣體流通 9 (四)採樣氣體偵測 9 (五)採樣間隔與採樣數據之關聯 10 (六)二氧化碳分析儀校正 10 肆、結果 17 一、環境因子之變化 17 (一)日照 17 (二)溫溼度 18 二、採樣間隔與採樣數據之關聯 19 三、二氧化碳分析儀校正 20 四、二氧化碳濃度之空間變化 21 (一)全天二氧化碳濃度比較 21 (二)日夜二氧化碳濃度比較 22 五、二氧化碳濃度之時間變化 24 (一)天然闊葉林二氧化碳濃度在不同時間之變化 24 (二)人工杉木林二氧化碳濃度在不同時間之變化 24 六、二氧化碳濃度在不同光度時之變化 26 (一)天然闊葉林二氧化碳濃度在不同光度時之變化 26 (二)人工杉木林二氧化碳濃度在不同光度時之變化 27 伍、討論 28 陸、結論 31 柒、引用文獻 32 捌、附錄 3

    Electronic characterization of individual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No full text
    abstractpublished_or_final_versionPhysicsMasterMaster of Philosoph

    A Case Study on Desktop Environment for Linux

    No full text
    圖形使用者介面的好壞,影響到使用者對此一系統的使用意願和工作效能。Microsoft Windows 圖形使用者介面的成熟度,使其擁有眾多的使用者,但其市場獨占性和價格昂貴,對使用者而言,卻是一大問題。而Linux 系統雖然在系統效能上有不錯的表現,但其圖形化使用者介面卻一直被人所詬病,除了操作介面親和性不夠之外,圖形化使用者介面系統的龐大與複雜亦是一大問題。本論文以現有的桌面環境 GNOME、KDE 和 XFce 為研究對象,提出一些現有的相關問題,並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個改良式的桌面環境 TDE,希望能提供使用者一個系統較小、執行效能較佳和高度自訂化的使用環境。第一章 緒論...............................................1 1.1 研究動機.............................................2 1.2 論文架構.............................................3 第二章 相關研究與文獻探討.................................5 2.1 圖形化使用者介面.....................................5 2.2 X 視窗系統...........................................6 2.3 X 視窗管理程式.......................................10 2.3.1 sWM................................................12 2.3.2 IceWM..............................................12 2.4 桌面環境.............................................13 2.4.1 GNOME..............................................15 2.4.2 KDE................................................16 2.4.3 XFce...............................................18 2.5 X 應用程式的架構流程.................................19 第三章 系統架構...........................................22 3.1 現有桌面環境的問題...................................22 3.1.1 桌面環境系統太過龐大...............................22 3.1.2 桌面環境的啟動時間過長.............................24 3.1.3 X 應用程式所提供的功能過多.........................25 3.1.4 X 應用程式的啟動時間過長...........................25 3.1.5 圖形化操作介面的親和性不夠.........................27 3.2 系統架構與特色........................................30 3.3 系統實作..............................................32 第四章 討論與建議........................................38 參考文獻..................................................4

    Mechanical Behavior of Dense Asphalt Concrete with Different Fine Aggregate Angularity

    No full text
    本研究透過馬歇爾配合設計嘗試將兩種不同細粒料破碎面(破碎面較高細粒料A及破碎面較低細粒料B)之密級配瀝青混凝土,透過一系列的力學性質試驗如:成效試驗以及動態模數試驗、永久變形試驗、水敏感性試驗等試驗結果比較並探討其抵抗變形行為及抗疲勞性能間之差異。 根據成效試驗結果顯示,細粒料A密級配瀝青混凝土有較低流度值,顯示其抵抗車轍能力佳,其穩定值及張力強度略高,表示抵抗破裂能力略高。 由動態模數主曲線的試驗結果得知在高溫低頻下,細粒料A密級配瀝青混凝土動態模數值,高於細粒料B密級配瀝青混凝土,表示在高溫下抵抗車轍能力佳。 在重覆荷重下永久變形試驗中,細粒料A密級配瀝青混凝土試體在達到相同應變4%下,所須花費的實際時間及簡化時間均較長,顯示有較高阻抗車轍變形的性能。 根據水敏感性結果顯示,細粒料A密級配瀝青混凝土試體於泡水狀態下有較高之間接張力強度比值。 根據三軸c、ψ測定試驗結果顯示,細粒料B密級配瀝青混凝土量得較高之c值,表示其抵抗破裂能力較大;但細粒料A密級配瀝青混凝土則擁有較高的ψ值,表示細粒料A密級配瀝青混凝土阻抗車轍變形能力較佳。 車轍輪跡試驗結果顯示,細粒料A密級配瀝青混凝土整體而言擁有較高的動穩定值。表示此級配抵抗車轍能力較佳。此與上述試驗相互驗證下,所預測趨勢一致。 綜合上述試驗顯示細粒料A密級配瀝青混凝土,因具有較大細粒料破碎面,在抵抗車撤或疲勞能力上,較優於細粒料B密級配瀝青混凝土。摘要 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 1 1-3研究範圍與架構 2 第二章文獻回顧 5 2-1國內目前密級配瀝青混凝土相關規範 5 2-1-1密級配瀝青混凝土粒料級配 5 2-1-2瀝青材料及粒料之試驗 6 2-2馬歇爾配合設計法 7 2-3細粒料破碎面(Fine Aggregate Angularity) 10 2-3-1 FAA測試法 11 2-4 動態模數(dynamic modulus)試驗 14 2-4-1 動態模數理論 14 2-4-2 動態模數主曲線分析 17 第三章 研究計畫與試驗方法 20 3-1研究流程 20 3-2 試驗材料 22 3-2-1 粒料 22 3-2-2瀝青膠泥 22 3-2-3礦物填充料 22 3-3粒料基本物性試驗 23 3-4瀝青基本物性試驗 24 3-4-1 瀝青膠泥黏滯度 24 3-4-2 瀝青膠泥試驗結果 26 3-5 工程會密級配瀝青混凝土配合設計 26 3-5-1粒料級配規範 26 3-5-2最佳瀝青含量之選定 28 3-6 成效實驗 32 3-6-1 馬歇爾穩定值及流度值試驗 32 3-6-2 滯留強度試驗 33 3-7動態模數試驗 34 3-7-1動態模數試體製作 34 3-7-2試驗步驟與方法 41 3-7-3動態模數之計算 45 3-8重覆荷重下永久變形試驗 45 3-8-1試驗步驟與方法 46 3-8-2 永久變形應變量之計算 48 3-9 水敏感性試驗 49 3-10 c、ψ值測定試驗 52 3-10-1試驗步驟與方法 52 3-10-2 c、ψ值測定試驗之計算 53 3-11車轍輪跡試驗 54 3-11-1 製作所需輪跡車轍試驗試體 55 3-11-2 試驗步驟與方法 56 3-11-3 輪跡車轍動穩定值之計算 57 第四章 試驗結果與討論 58 4-1成效試驗結果與分析 58 4-2動態模數試驗結果與分析 63 4-3重覆荷重下永久變形試驗結果與分析 72 4-4水敏感性試驗結果與分析 78 4-5三軸試驗c、ψ值測定之結果分析 81 4-6車轍輪跡試驗之結果分析 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9 5-1結論 89 5-2建議 91 參考文獻 92 表目錄 表2-1 密級配瀝青混凝土粒料級配及瀝青含量表 5 表2-2 瀝青材料之試驗項目 6 表2-3 粒料之試驗項目 6 表3-1 骨材篩分析試驗結果 23 表3-2 粒料比重、吸水率試驗結果 23 表3-3 粒料其他物性試驗結果 24 表3-4 AC-20瀝青膠泥黏滯度試驗結果 24 表3-5 AC-20瀝青膠泥物性試驗結果 26 表3-6 工程會密級配瀝青混凝土規範19.0MM 27 表3-7細粒料A之密級配直徑4IN.引導試體高度與空系率之關係 38 表3-8細粒料B密級配直徑4IN.引導試體高度與空系率之關係 39 表3-9動態模數試驗所使用LVDT架構尺寸及精準度 42 表3-10動態模數試驗不同溫度使用之加載應力 43 表3-11動態模數試驗荷重頻率及次數 43 表4-1 成效試驗相關規範值 59 表4-2(A) 馬歇爾穩定值試驗結果(泡水養治30分鐘) 59 表4-2(B) 馬歇爾穩定值試驗結果(泡水養治24小時) 59 表4-3(A) 流度值試驗結果(養治30分鐘) 60 表4-3(B) 流度值試驗結果(養治24小時) 60 表4-4 滯留強度試驗結果 61 表4-5 粒料A密級配瀝青混凝土之動態模數試驗值 65 表4-6 細粒料B密級配瀝青混凝土之動態模數試驗值 67 表4-7不同細粒料破碎面之密級配動態模數主曲線之預測參數 69 表4-8兩種不同細粒料破碎面密級配瀝青混凝土試體達應變4%之時間 76 表4-9(A) 標準乾燥試體 79 表4-9(B) 泡水試體 79 表4-10 細粒料A及細粒料B之最適含油量 84 密級配瀝青混凝土C、Ψ值 84 表4-11 不同細粒料破碎面密級配瀝青混凝土車轍深度結果 85 表4-12 細粒料A及細粒料B密級配瀝青混凝土之動穩定值結果 88 圖目錄 圖1-1 研究架構圖 4 圖2-1 馬歇爾配合設計流程圖 9 圖2-2 細粒料破碎面的測試………………………………………………………..10 圖2-3 方法A…………………………………………………………………….......11 圖2-4 方法B………………………………………………………………………..12 圖2-5 方法C……………………………………………………………………..….12 圖2-6 Dynamic (Complex) Modulus Test…..…………………………………….. 16 圖2-7 時間溫度疊加示意圖(Kim等人,2003) 19 圖3-1 本研究試驗方法流程圖 21 圖3-2 溫度及動黏度關係圖求瀝青混凝土拌合與夯壓溫度 25 圖3-3工程會密級配瀝青混凝土選用粒料級配曲線19.0mm(3/4in.) 27 圖3-4馬歇爾配合設計瀝青混凝土含油量與空隙率係圖(19.0mm) 31 圖3-5超級鋪面旋轉揉壓機 31 圖3-6圓柱試體鑽心前後 36 圖3-7細粒料A密級配引導試體揉轉數與空隙間之關係 38 圖3-8細粒料B密級配引導試體揉轉數與空隙間之關係 39 圖3-9 MTS控制系統 42 圖3-10動態模數試驗流程圖 44 圖3-11試體架設量測永久變形之LVDT 47 圖3-12重覆荷重下永久變形試驗流程圖 47 圖3-13 水敏感性試驗流程圖………………………………………………………50 圖3-14利用MTS儀器進行間接張力驗…..………………………………………51 圖3-15 c、ψ值測定試驗流程圖 53 圖3-16 輪跡試驗儀 55 圖3-17 輪跡車轍試體滾壓跡與示意圖 55 圖3-18 輪跡車轍試驗流程圖 56 圖4-1 不同細粒料破碎面之密級配馬歇爾穩定值及養治時間比較圖 60 圖4-2 不同細粒料破碎面之密級配流度值及養治時間比較圖 61 圖4-3 不同細粒料破碎面之密級配滯留強度指數比值比較圖 61 圖4-4 荷重、位移與時間之關係曲線(25℃) 63 圖4-5(a) 細粒料A密級配瀝青混凝土之動態模數與加載時間(1/週期)關係圖....65 圖4-5(b) 細粒料A密級配瀝青混凝土之時間與溫度橫移因子關係圖 66 圖4-5(c) 細粒料A密級配瀝青混凝土之動態模數主曲線圖 66 圖4-6(a) 細粒料B密級配瀝青混凝土之動態模數與加載時間(1/週期)關係圖 67 圖4-6(b) 細粒料B密級配瀝青混凝土之時間與溫度橫移因子關係圖 68 圖4-6(c) 細粒料B密級配瀝青混凝土之動態模數主曲線圖 68 圖4-7細粒料A密級配之動態模數主曲線圖 70 圖4-8細粒料B密級配之動態模數主曲線圖 70 圖4-9 兩種不同細粒料密級配(細粒料A級細粒料B)之動態模數主曲線比較圖 71 圖4-10(a) 細粒料A密級配瀝青混凝土試體應變與時間關係圖 73 圖4-10(b) 細粒料A密級配瀝青混凝土試體應變與簡化時間關係圖 73 圖4-11(a) 細粒料B密級配瀝青混凝土試體應變與時間關係圖 74 圖4-11(b) 細粒料B密級配瀝青混凝土試體應變與簡化時間關圖…………...…..74 圖4-12 細粒料A及細粒料B密級配瀝青混凝土永久變形-簡化時間主曲線之影響圖 75 圖4-13 兩種不同細粒料破碎面密級配瀝青混凝土試體永久應變至4%所需時間主曲線比較圖 77 圖4-14 不同細粒料破碎面之破壞加載最大荷重比較圖………………………...…74 圖4-15 不同細粒料破碎面之間接張力強度指數比值比較圖……………………80 圖4-16 40℃下細粒料A密級配瀝青混凝土試體莫爾庫倫破壞包絡線圖 83 圖4-17 40℃下細粒料B密級配瀝青混凝土試體莫爾庫倫破壞包絡線圖 83 圖4-18 60℃下細粒料A密級配瀝青混凝土試體輪跡試驗車轍深度與時間關係圖 86 圖4-19 60℃下細粒料B密級配瀝青混凝土試體輪跡試驗車轍深度與時間關係圖 86 圖4-20 60℃下細粒料A及細粒料B密級配瀝青混凝土試體輪跡試驗車轍深度與 時間關係圖 8

    The Study of Electrodeposition of TiO2 Nanostructures into Porous Alumite Substrate prepared in Oxalic Aci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hoto-Electrochemical Module

    No full text
    [[abstract]]本研究是以電鍍溶膠二氧化鈦(Sol-gel TiO2)於陽極氧化鋁膜(AAO)孔洞內,以此作為光水解模組的陽極端,陰極端為白金(Pt),在模組的中間置入質子交換膜(PEM),以水及不同濃度的氫氧化鈉最作為電解液,來探討不同參數下對模組光電流的影響。 在製備陽極氧化鋁膜時,藉由找出最佳蝕刻與擴孔時間參數等,且在常溫下,其實驗結果可觀察到其高均勻度的陽極氧化鋁膜孔洞。 在電鍍二氧化鈦於陽極氧化鋁膜時,在直流1電伏特時,當電鍍時間持續至50分鐘後,可得到良好的電鍍效果。 最後,由實驗結果可知,在不同電解液與不同濃度對光生電流的影響,而又以氫氧化大當電解液時最為適合,再藉此調整其濃度,發現濃度越高的氫氧化鈉,其光生電流越大。此外,當質子交換膜預處理硫酸濃度為2M時,可量測到最佳光生電流,其值為86.2μA。[[abstract]]The investigation of TiO2-AAO, which was prepared by electrodeposition into the anodic aluminum oxide (AAO) as the anode of the photo-electrochemical module and Pt on the cathode ,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this thesis. Then, the TiO2-AAO samples were assembled with the PEM prepared with water and electrolyte of NaOH of various PH value. We expected to observe different photo-current of PEM modules assembled with TiO2-AAO and PEM prepared by different process parameters.When preparing for AAO, we tried to find out the appropriate etching time and pore-widening time under the room temperature conditi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have shown high uniform AAO.When preparing for TiO2-AAO, we observed the well-electrodepoisted TiO2 into the AAO with the conditions of dc 1V and electrodeposition time for 50 mi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have shown as follows: (1) Among the electrolyte solutions used in this work, the PEC Module using NaOH as electrolyte has the largest photo-current. (2) While adjusting the PH value of the NaOH electrolyte, the higher the PH value is, the larger the photo-current is. (3) The PEM prepared by H2SO4 of 2M has enabled module to generate the largest photo-current. To summarize the results, a highest photo-current of 86.2μA was generated by the module assembled with the optimum conditions described above

    塔菲石的晶体结构

    No full text

    Fouling characteristics of forward osmosis membrane and recent development of antifouling forward osmosis membrane

    No full text
    正渗透技术因其能耗低、水回收率高、截留能力强等优势,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膜分离技术.然而,膜污染引起水通量持续下降,膜寿命缩短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正渗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如何有效控制膜污染已经成为正渗透技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综述从正渗透膜污染的角度出发,详细总结了正渗透膜的污染特征,全面介绍了抗污染正渗透膜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比众多的研究结果发现,正渗透膜的性质、膜朝向、原料液性质以及膜过程操作条件是影响正渗透膜污染形成与清除的重要因素.通过优化操作条件虽然可部分减轻膜污染,但不能彻底解决膜污染问题.开发抗污染正渗透膜仍是根治膜污染的重要解决方案.最后详细介绍了目前抗污染正渗透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双皮层..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