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research outputs found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Securities brokerage Business Marketing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Web

    Get PDF
    本项目研究的内容是属于金融证券业的信息化应用较为前沿的领域,设计基于Web的证券公司经纪业务营销管理系统的软件。目前,国内证券公司的现有的信息服务系统大部分是以互联网行情揭示软件为基础,手机通信为辅助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这种方式对于一般上有网接入条件的客户是适用的,但还有许多客户无法及时的通过网络接收到以上信息,所以显得原来的这种服务方式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客户的需要。随着近年来证券经纪业务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证券经纪营销已经被大多数证券公司所接受,证券公司的经营思路也正在由以往的“做商”模式转变为“行商”模式,通过有针对性的主动与客户沟通,来提高客户服务水平,进而对客户的营销数据进行有效准确的管...The project is part of the contents of the financial securities industry, the more cutting-edge applicatio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reas, design Web-based securities brokerage business marketing management system software. Currently, the domestic securities companies most of the existing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based on Internet software market revealed the basis of the way mobile communica...学位:工程硕士院系专业:软件学院_工程硕士(软件工程)学号:X200923024

    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70年:发展历程、学术成就概览

    Get PDF
    本文概略评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物理海洋学各分支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若干学术成就。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起步于海浪、潮汐、近海环流与水团,以及以风暴潮为主的海洋气象灾害的研究。随着国力的增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涌现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提出了被国际广泛采用的"普遍风浪谱"和"涌浪谱",发展了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提出了"准调和分析方法"和"潮汐潮流永久预报"等潮汐潮流的分析和预报方法;发现并命名了"棉兰老潜流",揭示了东海黑潮的多核结构及其多尺度变异机理等,系统描述了太平洋西边界流系;提出了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南海分支(或称南海贯穿流);不断完善了中国近海陆架环流系统,在南海环流、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黄海冷水团环流、黄海暖流、渤海环流,以及陆架波方面均取得了深刻的认识;从大气桥和海洋桥两个方面对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际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发展了浅海水团的研究方法,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水团的分布和消长特征与机制,在大洋和极地水团分布及运动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阐明了南海中尺度涡的宏观特征和生成机制,揭示了中尺度涡的三维结构,定量评估了其全球物质与能量输运能力;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海洋锋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提出了地形、正压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等锋面动力学机制;构建了"南海内波潜标观测网",实现了对内波生成–演变–消亡全过程机理的系统认识;发展了湍流的剪切不稳定理论,提出了海流"边缘不稳定"的概念,开发了海洋湍流模式,提出了湍流混合参数化的新方法等;在海洋内部混合机制和能量来源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并阐述了混合对海洋深层环流、营养物质输运等过程的影响;研发了全球浪–潮–流耦合模式,推出一系列海洋与气候模式;发展了可同化主要海洋观测数据的海洋数据同化系统和用于ENSO预报的耦合同化系统;建立了达到国际水准的非地转(水槽/水池)和地转(旋转平台)物理模型实验平台;发展了ENSO预报的误差分析方法,建立了海洋和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中深层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初步建成了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网;持续开展南北极调查研究;建立了台风、风暴潮、巨浪和海啸的业务化预报系统,为中国气象减灾提供保障;突破了国外的海洋技术封锁,研发了万米水深的深水水听器和海洋光学特性系列测量仪器;建立了溢油、危险化学品漂移扩散等预测模型,为伴随海洋资源开发所带来的风险事故的应急处理和预警预报提供科学支撑。文中引用的大量学术成果文献(每位第一作者优选不超过3篇)显示,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培养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这是最宝贵的成果。这支队伍必将成为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攀登新高峰的主力军

    [[alternative]]Analysis of the member's repurchase behavior

    No full text
    碩士[[abstract]]企業所面臨的競爭與日俱增,為了在同業中保持競爭優勢,需以顧客服務導向為主要考量,故許多企業仰賴顧客關係管理之應用。因此如何分析會員的交易紀錄以及購買行為,藉此來增加企業的收益,就成為各企業亟欲發展的領域。本篇論文在探討顧客行為與其回購機率之關係,利用會員購買紀錄與其購買金額來建立顧客輪廓,套用在兩種分析會員回訪率之模型上,藉此來預測會員之回購率。 我們使用某知名企業所提供之資料作為實驗資料集,由實驗證明透過兩種模型能有效鑑別不同回購潛力之會員,進而尋找出有高回購潛力之會員,並且比較兩模型之間的優劣,提供企業的行銷人員能針對不同的需求,使用不同的模型來預測會員之回購率,擬定適當的行銷策略,增加會員回購的機率以及節省不必要的行銷成本,以達到增加企業收益之目標。[[abstract]]Enterprises are facing increasing competition, to meet various needs, companies tending to adopt differentiated and customer-oriented marketing strategies to g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 is one of the fastest growi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itiatives since the web. CRM leverages historical users’ behavior in order to dawn effort of enhancing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 Thus, constructing a successful customer profile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CRM. In this study, we expect to predict the repurchase rates for the registered members at the specific category of a e-shop. However, customers’ preferences change over time. In order to capture the preference drifts of the members, In this paper, we use the members’ transactions data and monetary to construct the repurchase index (RI). However, we still could not accurately predict members’ repurchase rate by RI. Then, we use Behavioral Repurchase model (BRM) and Repurchase Index with Time Factor (RIT) model to effectively predict repurchase rates. We will test and verify the accuracy of two models. In the end, we compare the accuracy of two models. The marketers of the e-shop can target the registered members with high repurchase rates and design corresponding marketing strategies.[[tableofcontents]]第1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 研究架構 5 第2章 文獻探討 6 2.1 顧客關係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7 2.2 顧客輪廓(Customer profile)與概念飄移(Concept Drift) 11 2.3 結合行為模式預測顧客回訪率 17 2.4 結合時間關係預測會員回訪率 28 第3章 問題定義 33 3.1 訓練資料集 --- 一個月 35 3.2 訓練資料集 --- 三個月 37 第4章 BRM模型預測回購率之驗證 39 4.1 BRM模型之準確性 41 4.2 BRM模型與RI之比較 48 第5章 RIT模型預測回購率之驗證 52 5.1 RIT模型之準確性 55 5.2 RIT模型與RI比較 59 5.3 RIT模型與RI結合時間衰退函數之比較 65 第6章 RIT模型與BRM模型之探討 69 6.1 比較兩種模型下不同資料集之準確度 70 6.2 RIT模型與BRM模型之比較 77 第7章 結論 83 參考文獻 85 附錄 – 英文論文 88 圖目錄 圖 1 行銷策略之演進 8 圖 2 利用不同T0所呈現的時間函數曲線 15 圖 3 觀測各CPI在5、6及7月時的回訪率 18 圖 4 Type1~Type4在五月所對應會員之回訪率 20 圖 5 行為模式Type 1在5、6及7月的回訪率 20 圖 6 行為模式Type 2在5、6及7月的回訪率 21 圖 7 行為模式Type 3在5、6及7月的回訪率 21 圖 8 行為模式Type 4在5、6及7月的回訪率 22 圖 9 行為模式Type 1在5、6及7月份時各個CPI所對應的平均回訪率 23 圖 10 行為模式Type 2在5、6及7月份時各個CPI所對應的平均回訪率 24 圖 11 行為模式Type 3在5、6及7月份時各個CPI所對應的平均回訪率 24 圖 12 行為模式Type 4在5、6及7月份時各個CPI所對應的平均回訪率 25 圖 13 行為模式Type 5在5、6及7月份時各個CPI所對應的平均回訪率 25 圖 14 行為模式Type 6在5、6及7月份時各個CPI所對應的平均回訪率 26 圖 15 行為模式Type 7在5、6及7月份時各個CPI所對應的平均回訪率 26 圖 16 建立行為喜好模型的演算法 27 圖 17 5月份到7月份各月份回訪率對應關係 30 圖 18 當月沒有來會員,5月份到7月份各月份回訪率對應關係 30 圖 19 當月有來會員,5月份到7月份各月份回訪率對應關係 31 圖 20 CPIT模型之演算法 32 圖 21 RI6各群組在七月的回購率 35 圖 22 RI4−6各群組在七月的回購率 37 圖 23 建立行為回購模型的演算法 40 圖 24 行為模式Type 1在測試月份的趨勢 41 圖 25 行為模式Type 2在測試月份的趨勢 42 圖 26 行為模式Type 3在測試月份的趨勢 42 圖 27 行為模式Type 4在測試月份的趨勢 43 圖 28 行為模式Type 5在測試月份的趨勢 43 圖 29 行為模式Type 6在測試月份的趨勢 44 圖 30 行為模式Type 7在測試月份的趨勢 44 圖 31 八月份實際與預測增益曲線的比較 45 圖 32 九月份實際與預測增益曲線的比較 46 圖 33 十月份實際與預測增益曲線的比較 46 圖 34 十一月份實際與預測增益曲線的比較 47 圖 35 八月各種方法增益曲線的比較 49 圖 36 九月各種方法增益曲線的比較 49 圖 37 十月各種方法增益曲線的比較 50 圖 38 十一月各種方法增益曲線的比較 50 圖 39 預測9月回購率下BRM模型與RI之比較 51 圖 40 5月份到7月份各月份回購率對應關係 53 圖 41 RIT模型之演算法 54 圖 42 8月份到11月份各月份回購率對應關係 55 圖 43 8月份到11月份各月份排序後回購率對應關係 56 圖 44 比較各種方法8月回購率之累計獲益圖 57 圖 45 比較各種方法9月回購率之累計獲益圖 57 圖 46 比較各種方法10月回購率之累計獲益圖 58 圖 47 比較各種方法11月回購率之累計獲益圖 58 圖 48 RIT7與RI7比較8月回購率之累計獲益圖 60 圖 49 RIT8與RI8比較9月回購率之累計獲益圖 60 圖 50 RIT9與RI9比較10月回購率之累計獲益圖 61 圖 51 RIT10與RI10比較11月回購率之累計獲益圖 61 圖 52 RIT7與RI7比較 63 圖 53 RIT與RI_Decay比較8月回購率之累計獲益圖 66 圖 54 RIT與RI_Decay比較9月回購率之累計獲益圖 67 圖 55 RIT與RI_Decay比較10月回購率之累計獲益圖 67 圖 56 RIT與RI_Decay比較11月回購率之累計獲益圖 68 圖 57 BRM在命理類別中8月回購率之累計獲益圖 72 圖 58 BRM在命理類別中9月回購率之累計獲益圖 72 圖 59 BRM在命理類別中10月回購率之累計獲益圖 73 圖 60 BRM在命理類別中11月回購率之累計獲益圖 73 圖 61 RIT在命理類別中8月回購率之累計獲益圖 74 圖 62 RIT在命理類別中9月回購率之累計獲益圖 75 圖 63 RIT在命理類別中10月回購率之累計獲益圖 75 圖 64 RIT在命理類別中11月回購率之累計獲益圖 76 圖 65 在遊戲類別下,比較兩模型預測8月回購率之累計獲益圖 78 圖 66 在遊戲類別下,比較兩模型預測9月回購率之累計獲益圖 78 圖 67 在遊戲類別下,比較兩模型預測10月回購率之累計獲益圖 79 圖 68 在遊戲類別下,比較兩模型預測11月回購率之累計獲益圖 79 圖 69 在命理類別下,比較兩模型預測8月回購率之累計獲益圖 80 圖 70 在命理類別下,比較兩模型預測9月回購率之累計獲益圖 80 圖 71 在命理類別下,比較兩模型預測10月回購率之累計獲益圖 81 圖 72 在命理類別下,比較兩模型預測11月回購率之累計獲益圖 81 表目錄 表 1 不同行為之顧客在過去三個月的購買狀況觀察其下月份的回購率 3 表 2 參照三個月份的行為模式組合 19 表 3 RI6第8群中,不同類型之會員的回購率 36 表 4 RI6為0不同類型之會員在七月的回購率 36 表 5 RI6在第5群,不同類型的會員其回購狀況 38 表 6 兩種不同行為之範例列表 62 表 7 遊戲類別與命理類別之比較 70[[note]]學號: 699410428, 學年度: 10

    Quantum Dot-sensitized Solar Cells: Investigation on Polystyrene-templated TiO2 and ZnO Nanowire/Nanoparticle Photoanodes

    No full text
    本論文研究製備二氧化鈦(TiO2)或氧化鋅(ZnO)作為量子點敏化太陽能電池(QDSSC)光電極中半導體奈米結構層之應用,並探討藉由改良光電極增進元件效率之方法與其原因。 本研究第一部分(第二章)是以一定比例參雜單分散聚苯乙烯(PS)乳膠圓球粒子(約300 nm)於二氧化鈦薄膜之中,經過高溫燒結得到含有微奈米複合孔隙,團簇結構的二氧化鈦薄膜(M-TiO2)。之後利用液相之連續離子層吸附反應(SILAR),將硫化鎘量子點合成並吸附沉積於此改良結構中(M-TiO2/CdS),並與未經PS球修飾但經同樣製程製備之二氧化鈦薄膜(B-TiO2/CdS)做比較。在本研究探討沉積次數對元件效能之影響中,我們發現若使用B-TiO2結構之薄膜吸附量子點,當SILAR次數達到五層(B-TiO2/CdS5)時,可以得到1.35% 的光電轉化效率;而使用修飾後之薄膜,當SILAR次數達到六層(M-TiO2/CdS6)時,其最高效率表現可提升至1.79%。在本研究中亦首次發現硫氰酸胍(guanidine thiocyanate,GuSCN)可應用於量子點敏化太陽能電池中多硫成分電解液之添加劑,其光電轉化效率可進一步提升至2.01%。此外,本章量測了量子點敏化太陽能電池之元件穩定性。本研究使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觀測薄膜表面及側面之型態,能量散佈分析儀用於研究M-TiO2/CdS 與 B-TiO2/CdS之化學元素組成計量比,元件中光電流變化則利用入射光子-電流轉化效率(IPCE)進一步證實。 在本論文的第二部分探討的是如何製備並組裝氧化鋅奈米線及奈米粒子之複合式半導體結構薄膜(CL-ZnO),並探討其元件效率表現。此氧化鋅奈米線(ZNW)長約6微米,直徑約100奈米,此部分藉由X光繞射儀及掃描式電子顯微鏡,探討氧化鋅奈米粒子(ZNP),ZNW,和CL-ZnO之表面型態與及晶格結構。此三種薄膜亦利用SILAR的方式沉積CdS量子點,結果在應用CL-ZnO光電極之元件中得到最高效率,其光電流大幅度的提升,為使用ZNW的2.81倍。在此基礎上,使用硒化鎘(CdSe)量子點做為CdS量子點的共敏化吸收劑,其薄膜結構為CL-ZnO/CdS/CdSe。如此得到的光電轉化效率亦超越單純使用CdS量子點之元件。最後應用硫化鋅(ZnS)作為光電極最外層之保護層,可得到此系統中最高效率0.55%。本研究之結果可藉由電化學阻抗頻譜(EIS),紫外-可見光吸收光譜(UV-vis absorbance spectra),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以及IPCE佐證

    007 奈文研との学術交流に参加して

    No full text

    用偏振差分透射谱技术测量半导体晶体片应力分布

    No full text
    利用偏振差分透射谱测量了2英寸圆形GaAs晶片、自支撑GaN衬底和蓝宝石衬底等的双折射分布,通过弹光效应换算得到了晶片内部残余应力分布.测量得到的应力反映的是晶片各个点的[110]和[110]方向的应变差.实验测量得到的GaAs晶片和自支撑GaN 衬底的[110] 和[110]的应变差最大可以达到10~(-5)数量级.蓝宝石衬底的可以达到10~(-6)数量级.因此TDS可以对透明或者半透明晶片的应力分布实现快速、实时、无损、高灵敏度检测

    The Choice of Debt Financing Instruments

    No full text
    [[abstract]]企業在追求公司價值極大化,不管是營運活動、投資計畫、擴充產能及改善公司財 務結構,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因此融資決策為公司經營重要的三大決策之一,重點在追 求最佳資本結構,與資金成本的極小化。在目前金融市場運作相當發達下,企業可以選 擇融資渠道非常多,可以選擇權益資金或是舉債來融資。而在融資決策的選擇上,亦有 許多不同的考量因素。本研究主要針對負債融資管道,作一深入探討,為何有些企業的 主要資金來源是選擇向銀行貸款,而有些企業卻選擇發行公司債來融資。 相對於國內散戶投資人而言,機構投資人持股比例已日益升高,成為資金提供市場 的主流,因此機構投資人是否影響公司當局的融資決策,為本研究首先要探討之第一個 議題。此外,現在企業因所有權及控制權的分離,產生管理者與股東間之代理問題。由 於銀行有較好的監控能力,能有效降低企業融資的道德危機,企業是否會為了規避銀行 監控而選擇發行公司債?因此,本研究將一併探討股權結構是否影響公司負債融資決策 的選擇。最後,經理人權力指的是操縱公司整體運作的權限,若經理人權力愈大,愈有 可能假借一己之私來進行自利的行為,而傷害了公司的價值。然經理人權力大小,對企 業長期負債融資工具之選擇有何影響? 近年來,台灣債券市場正不斷蓬勃發展,利用長短期負債工具來融資,已成為國內 企業取得所需資金之重要管道,因此本研究探討影響公司負債融資選擇之關鍵因素研究 之成果,除了可提供國內外上市櫃公司選擇負債融資工具之運用準則外,同時也提供投 資人對不同負債融資決策後之公司長期投資績效,有進一步之了解。[[abstract]]The goal of the firm is to maximize the wealth of the owners. It needs lots of funds in firm’s daily operation, project investment, capacity expansion, and improving firm’s capital structure. Thus, financing decision is aiming to minimize the total cost of capital and obtain the optimum capital structure for the firm. Nowadays, the real world financial markets can provide an important financing channel by allowing the firm to issue corporate debt and equity securities. There may have different considerations for the firms in determining their financing policies. In this paper, we focus on the issue of debt financing and investigate the topic why some firms prefer to use bank loans and others prefer to issue corporate debt as their main source of long-term financing. In contrast to the domestic individual investors, the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have already played a rather important role in Taiwan capital market and served as the major fund providers for local firms. Thus, the first purpose of this project i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will affect firm’s financing decisions. In addition, the divergence between control rights and ownership of modern firms leads to the agency conflicts between managers and shareholders. Because banks can get access to firm’s private information as insiders, this enables bank monitoring reduces moral hazard problems in firm’s financing decisions. Ar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unlikely to use bank debts and prefer to issue public debt? Thus, the topic examining corporate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the choice between bank debt and public debt is our second research issue. Finally, the scope of CEO power in public corporations is vast. The powerful CEO can use their power to extract private benefits and affect the quality of corporate financing decisions. Since CEO power plays a key role in choosing corporate financing decisions, thus we inten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CEO power on firm’s debt financing decisions. In recent years, the domestic bond market become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t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channel for domestic firms to obtain their needed funds by short and long term debts. Research topic related to the choice of corporate debt financing instruments is a definitely critical issue and captures both the academic and practical interests. The results of this project can be helpful for the domestic listed companies to effectively choose their debt financing decision. Also it will be beneficial for the investors to learn that, the firms choosing the corporate debts or bank loans, which one will have a better long term investment performance?[[note]]NSC102-2410-H327-00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