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research outputs found

    薄膜/基体的热失配致界面层裂研究

    Get PDF
    本文研究了热失配引起的残余应力作用下的薄膜/基体体系的界面层裂特征。假设薄膜和基体材料分别为弹塑性材料和弹性材料,薄膜/基体界面的层裂采用复合型的粘聚力模型来刻画。研究了对应不同薄膜材料参数和不同界面参数情况的界面层裂发生机制,给出了层裂发生时临界温度荷载与薄膜/基体几何参数、材料参数以及模型参数之间的关系

    汉字词义联想引起的脑事件相关电位变化

    Get PDF
    <正> 实验模式:以声音为预备信号,1.5秒后于荧光屏上呈现一个提示字,其后1.5秒再于荧光屏上呈现一个操作字。间隔6—10秒后以同一预备信号导出另一对提示字与操作字,如此重复,每项实验呈现120对字。提示字是常见字,操作字与提示字音同形似。在无关对照实验中则提示字与操作字音、形、义皆异。令被试者于操作字呈现后用其联想出另一个

    Y型聚乙二醇干扰素琢-2b注射液治疗HCV基因2/3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Get PDF
    目的以标准剂量的聚乙二醇干扰素(Peg 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作为阳性对照,评价新型试验药物Y型Peg IFNα-2b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型/3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阳性药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筛选符合要求的2型/3型CHC患者,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Y型Peg IFNα-2b组和Peg IFNα-2a组,同时口服利巴韦林,疗程24 w,停药随访24 w。采用Abbott Real Time HCV Genotype II检测HCV基因型,采用Cobas Taq Man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水平。详细记录不良事件。主要疗效指标为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并进行非劣效检验。结果本试验实际入组2型/3型CHC患者255例,实际治疗241例。全分析集(FAS)数据显示,158例试验组和83例对照组患者SVR分别为85.4%(95%CI 79.94%~90.94%)和79.5%(95%CI 70.84%~88.20%,P=0.2402);对符合方案分析集(PPS)人群分析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SVR分别为87.9%(95%CI 82.45%~93.27%)和85.9%(95%CI 77.82%~94.01%,P=0.7060),率差的95%可置信区间均符合非劣效标准;对PPS人群分析显示,85.8%受试者获得了早期病毒学应答(RVR),RVR的阳性预测值为90.1%;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分别为95.6%和95.2%,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8%和3.6%。结论应用Peg 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型/3型CHC患者,新型试验药物Y型Peg IFNα-2b具有与对照药物Peg IFNα-2a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国家科技部“十二五”重大专项(编号:2012ZX10002-003);“重大新药创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编号:2012ZX09303019)

    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70年:发展历程、学术成就概览

    Get PDF
    本文概略评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物理海洋学各分支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若干学术成就。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起步于海浪、潮汐、近海环流与水团,以及以风暴潮为主的海洋气象灾害的研究。随着国力的增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涌现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提出了被国际广泛采用的"普遍风浪谱"和"涌浪谱",发展了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提出了"准调和分析方法"和"潮汐潮流永久预报"等潮汐潮流的分析和预报方法;发现并命名了"棉兰老潜流",揭示了东海黑潮的多核结构及其多尺度变异机理等,系统描述了太平洋西边界流系;提出了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南海分支(或称南海贯穿流);不断完善了中国近海陆架环流系统,在南海环流、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黄海冷水团环流、黄海暖流、渤海环流,以及陆架波方面均取得了深刻的认识;从大气桥和海洋桥两个方面对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际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发展了浅海水团的研究方法,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水团的分布和消长特征与机制,在大洋和极地水团分布及运动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阐明了南海中尺度涡的宏观特征和生成机制,揭示了中尺度涡的三维结构,定量评估了其全球物质与能量输运能力;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海洋锋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提出了地形、正压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等锋面动力学机制;构建了"南海内波潜标观测网",实现了对内波生成–演变–消亡全过程机理的系统认识;发展了湍流的剪切不稳定理论,提出了海流"边缘不稳定"的概念,开发了海洋湍流模式,提出了湍流混合参数化的新方法等;在海洋内部混合机制和能量来源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并阐述了混合对海洋深层环流、营养物质输运等过程的影响;研发了全球浪–潮–流耦合模式,推出一系列海洋与气候模式;发展了可同化主要海洋观测数据的海洋数据同化系统和用于ENSO预报的耦合同化系统;建立了达到国际水准的非地转(水槽/水池)和地转(旋转平台)物理模型实验平台;发展了ENSO预报的误差分析方法,建立了海洋和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中深层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初步建成了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网;持续开展南北极调查研究;建立了台风、风暴潮、巨浪和海啸的业务化预报系统,为中国气象减灾提供保障;突破了国外的海洋技术封锁,研发了万米水深的深水水听器和海洋光学特性系列测量仪器;建立了溢油、危险化学品漂移扩散等预测模型,为伴随海洋资源开发所带来的风险事故的应急处理和预警预报提供科学支撑。文中引用的大量学术成果文献(每位第一作者优选不超过3篇)显示,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培养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这是最宝贵的成果。这支队伍必将成为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攀登新高峰的主力军

    薄膜/基体界面的层裂行为研究

    No full text
    近年来,薄膜/基体结构在微/纳米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研究薄膜/基体界面的力学性能得到广泛的关注。为了检验薄膜和基体间的黏结强度,早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就设计了一种简单的实验方法--撕裂试验,该试验由于其简单易于操作至今仍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早期对于撕裂试验的研究多局限于弹性撕裂,即将薄膜和基体都作为弹性材料来处理。后来,对于韧性薄膜,为了预测由于塑性耗散引起能量释放率(撕裂力)的增大,Kim及其合作者提出并采用了梁的弯曲模型对撕裂中的塑性耗散进行预测。Wei和Hutchinson在分析弹塑性薄膜的撕裂问题时,采用了一种不同于Kim的弯曲模型的方法,除已脱胶部分之外,薄膜的脱胶过程由平面应变弹塑性有限元方法模拟,在分析过程中采用黏聚力模型来刻画韧性薄膜沿基体界面被撕裂或脱胶过程,所得结果无论是在定性还是定量上均与Kim的梁弯曲模型结果有很大区别。\newline 鉴于几种关于韧性薄膜撕裂模型对结果预测的不一致,几位学者联名倡议提出开展关于薄膜撕裂实验刻画模型有效性检验的国际合作。在倡议中指出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须采用黏聚力模型来刻画界面断裂过程。而此后有很多工作都采用黏聚力模型来刻画界面。\newline 如果考虑残余应力的影响,涂层或黏结于基体上的薄膜或多层材料中的单独片层等均不可避免地承受着残余应力的作用。薄膜中的残余应力的主要来源于沉积过程,外延,以及热膨胀失配等因素。承受应力状态的薄膜/基体体系往往在边缘处产生很强的应力集中,极易导致其在该处界面起始层裂发生。如何评价残余应力对薄膜/基体体系界面的影响也显得至关重要。\newline 本文将对撕裂试验以及热失配引起残余应力作用下的薄膜/基体体系的界面层裂行为展开研究。薄膜/基体体系界面采用混合性黏聚力模型来刻画。研究了对应不同薄膜材料参数和不同界面参数情况下的撕裂行为,给出了撕裂力和界面分离功以及界面分离强度等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对界面层裂模式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多角度撕裂的界面破坏形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给出了稳态撕裂力及相角与撕裂角度之间的关系。\newline 对由于热失配引起残余应力作用下的薄膜/基体体系的界面层裂行为的研究。假设薄膜和基体材料分别为弹塑性材料和弹性材料。研究了对应不同薄膜材料参数和不同界面参数情况的界面层裂发生机制,给出了层裂发生时临界温度荷载与薄膜/基体几何参数、材料参数以及模型参数之间的关系

    薄膜/基体界面的撕裂试验的混合型模型

    No full text
    撕裂试验作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实验方法在界面工程中有广泛的应用。本文采用有限元法对薄膜/基体界面的撕裂进行数值模拟,对多角度撕裂的界面破坏形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到了稳态撕裂力及相角与撕裂角度之间的关系

    基于球投影的面阵探测器扭转角测量与校正

    No full text
    为了消除基于面阵探测器的锥束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XCT,X-ray Computed Tomography)检测系统中探测器的安装误差对重建断层图像的影响,使投影坐标系准确建立,并与重建坐标系精确配准,提出了基于椭圆拟合的平板探测器位姿参数的估计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从锥束XCT的近似重建算法FDK(Feldkamp)出发,结合空间坐标变换原理,改进了重建算法中投影地址的计算方式,使之能在存在安装误差的情况下准确计算投影地址,重建出正确的断层图像.该方法简单有效,计算量小,无需对系统硬件进行调整.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由于探测器位姿引起的图像伪影

    基于球投影的面阵探测器扭转角测量与校正

    No full text
    为了消除基于面阵探测器的锥束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XCT,X-ray Computed Tomography)检测系统中探测器的安装误差对重建断层图像的影响,使投影坐标系准确建立,并与重建坐标系精确配准,提出了基于椭圆拟合的平板探测器位姿参数的估计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从锥束XCT的近似重建算法FDK(Feldkamp)出发,结合空间坐标变换原理,改进了重建算法中投影地址的计算方式,使之能在存在安装误差的情况下准确计算投影地址,重建出正确的断层图像.该方法简单有效,计算量小,无需对系统硬件进行调整.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由于探测器位姿引起的图像伪影

    基于球投影的面阵探测器扭转角测量与校正

    No full text
    为了消除基于面阵探测器的锥束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XCT,X-ray Computed Tomography)检测系统中探测器的安装误差对重建断层图像的影响,使投影坐标系准确建立,并与重建坐标系精确配准,提出了基于椭圆拟合的平板探测器位姿参数的估计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从锥束XCT的近似重建算法FDK(Feldkamp)出发,结合空间坐标变换原理,改进了重建算法中投影地址的计算方式,使之能在存在安装误差的情况下准确计算投影地址,重建出正确的断层图像.该方法简单有效,计算量小,无需对系统硬件进行调整.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由于探测器位姿引起的图像伪影

    动态射线数字图像序列降噪算法及快速实现

    No full text
    为了实现动态射线数字成像(DR)系统的快速降噪,分析了X射线数字实时成像系统的噪声特点和原始的基于图像序列的NL-means降噪算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改进的NL-means序列图像降噪算法。同时,为了解决NL-means降噪算法计算量大、运算速度慢的问题,利用可编程图形处理单元(GPU)并行计算和高速浮点计算特性,将图像映射为GPU中的纹理,采用多线程并行计算,使得NL-means算法在GPU中加速执行。实验结果表明,改进之后的算法有效地抑制了动态DR图像中的随机噪声,同时保留了图像的细节信息。GPU加速方法可以在不损失图像信息的前提下,实现实时降噪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