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research outputs found

    长期保存系统数据存储管理策略研究与应用

    Get PDF
    本文对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系统的数据存储管理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分析了OAIS中需 要管理的信息类型和存储模型,进而归纳总结了国际各保存项目所采用的数据存储管理策略和方 法,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笔者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系统的研 发过程中,制定了基于Fedora仓储的混合型数据存储管理策略,并在文章最后给出了相关建议。</p

    连续陶瓷纤维的制备、结构、性能和应用: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Get PDF
    连续陶瓷纤维是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增强体,对提高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起关键作用,高损伤容限和高强度陶瓷纤维是阻止裂纹扩展实现陶瓷基复合材料强韧化的保障。本文对碳化硅、氮化硅、氮化硼、氧化铝和氧化锆等几种陶瓷纤维的制备方法、结构、性能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综述,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期望为未来陶瓷纤维的研究、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2003AA30563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72144);;山东省科技重大专项(2015ZDZX11003);;山东省青年学者未来计划(2016WLJH27

    21世纪中国金融学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

    Get PDF
    国家教育部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21 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01 年8 月16 日至21 日, 承担该项目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和复旦大学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了成果交流和研讨会。项目主持人、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金融学博士生导师王广谦教授主持了这次会议, 全国所有有金融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都有代表出席大会, 用主持人的话来说, “全国金融学界顶尖级人物基本上都到了”。出席会议的还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刘凤泰副司长和杨志坚处长。与会专家学者回顾了近20 年国内外金融业的迅猛发展, 分析了在21 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对我国经济金融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以及对我国金融研究、金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带来的冲击,大家认识到, 经过20 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 目前我国在这些领域虽有长足的进步, 但仍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要想把我国金融学科建设成国际一流学科, 培养出一流的高素质金融专业人才, 还必须进行一系列改革与创新。与会专家教授根据各自的教学实践, 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研讨会上发言踊跃、气氛热烈, 不时出现不同观念的碰撞和不同观点的交锋, 对推进金融学科建设十分有益。下面将著名专家教授颇具代表性的观点( 按发言顺序) 择要摘发, 以飨读者, 以推动中国金融学科的建设与繁荣

    Mechanism and kinetics of cellobiose hydrogenation catalyzed by Ru/CNT

    Get PDF
    联系人及第一作者: 谭雪松( 1985- ),男, 硕士, 助理研究员。[中文文摘]引言化石资源的日益枯竭,使得人们对从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合成化学品和燃料的研究给予了广泛关注[1-2]。木质纤维素是地球上分布最广、产量最多的生物质资源之一。纤维素由葡萄糖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其分子的刚性结构和高度结晶性使其成为最难转化的多糖[3]。目前通过高温气化或热解转化纤维素为合成气等燃料的工艺过程已经建立[4]。但在温和条件下通过平台分子继而生成油品或化学品的过程还有待开发。山梨醇是纤维素转化中有价值的平台分子之一,可以在较温和条件下通过水汽重整和费托合成等方法合成烷烃燃油和化学品[5-6]。因而,对纤维素催化加氢制备山梨醇的研究将有助于纤维素的有效利用。Fukuoka等[7]报道了在水相体系下,铂/氧化铝催化剂催化纤维素加氢制备山梨醇的反应,在190℃反应24h,山梨醇的收率为25%。Liu等[8]利用高温水形成的独特酸性质,以钌/活性炭为催化剂,245℃反应得到山梨醇,收率为30%。Deng等[9]利用碳纳米管优异的氢吸脱附与溢流性质,以Ru/CNT为催化剂,在185℃反应24h,山梨醇收率达到36%。虽然在催化纤维素加氢制山梨醇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山梨醇收率不高(<40%),高效催化体系 依旧缺乏, 开展相关基础研究仍十分必要。纤维二 糖是纤维素的次级结构单元, 由两个葡萄糖通过 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由于纤维二糖结构与纤维 素类似, 且易于溶解, 故可用于研究纤维素转化的 模型分子[ 10-11] 。 本研究考察了以Ru/ CNT 为催化剂, 水相条 件下催化纤维二糖加氢制备山梨醇的反应。推导了 纤维二糖转化反应机理, 建立了纤维二糖催化加氢 反应的动力学模型, 可为纤维素的催化加氢研究提 供指导。[英文文摘]The production of chemicals or fuels from renewable biomass resources especially cellulose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because of the worldwide demand for less dependence on fossil resources.However,the direct utilization of cellulose is still a challenge because of its robust crystalline structure.Herein,the hydrogenation of cellobiose,a typical cellulose,over carbon nanotube supported ruthenium catalyst (Ru/CNT) was reported.The mechanism of cellobiose conversion was proposed and the kinetic equation was obtained. Based on the kinetic experiments carried out in the range 120- 185℃ under 5. 0 MPa H2 , the reaction rate constants and activation energies of each reaction step in cellobiose hydrogenation were obtained with MATLAB, in which the activation energy for hydroly sis and hydrogenolysis of cellobio se was est imated as 147.1 kJ·mol- 1 and 71.2 kJ·mol- 1, respectively. The obtained kinetic model and some general rules on the catalyt ic hydrog enation of cellobio se may provide impo rtant data for eff icient ut ilization of cellulose.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625310, 20773099,20873110

    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70年:发展历程、学术成就概览

    Get PDF
    本文概略评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物理海洋学各分支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若干学术成就。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起步于海浪、潮汐、近海环流与水团,以及以风暴潮为主的海洋气象灾害的研究。随着国力的增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涌现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提出了被国际广泛采用的"普遍风浪谱"和"涌浪谱",发展了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提出了"准调和分析方法"和"潮汐潮流永久预报"等潮汐潮流的分析和预报方法;发现并命名了"棉兰老潜流",揭示了东海黑潮的多核结构及其多尺度变异机理等,系统描述了太平洋西边界流系;提出了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南海分支(或称南海贯穿流);不断完善了中国近海陆架环流系统,在南海环流、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黄海冷水团环流、黄海暖流、渤海环流,以及陆架波方面均取得了深刻的认识;从大气桥和海洋桥两个方面对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际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发展了浅海水团的研究方法,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水团的分布和消长特征与机制,在大洋和极地水团分布及运动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阐明了南海中尺度涡的宏观特征和生成机制,揭示了中尺度涡的三维结构,定量评估了其全球物质与能量输运能力;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海洋锋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提出了地形、正压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等锋面动力学机制;构建了"南海内波潜标观测网",实现了对内波生成–演变–消亡全过程机理的系统认识;发展了湍流的剪切不稳定理论,提出了海流"边缘不稳定"的概念,开发了海洋湍流模式,提出了湍流混合参数化的新方法等;在海洋内部混合机制和能量来源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并阐述了混合对海洋深层环流、营养物质输运等过程的影响;研发了全球浪–潮–流耦合模式,推出一系列海洋与气候模式;发展了可同化主要海洋观测数据的海洋数据同化系统和用于ENSO预报的耦合同化系统;建立了达到国际水准的非地转(水槽/水池)和地转(旋转平台)物理模型实验平台;发展了ENSO预报的误差分析方法,建立了海洋和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中深层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初步建成了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网;持续开展南北极调查研究;建立了台风、风暴潮、巨浪和海啸的业务化预报系统,为中国气象减灾提供保障;突破了国外的海洋技术封锁,研发了万米水深的深水水听器和海洋光学特性系列测量仪器;建立了溢油、危险化学品漂移扩散等预测模型,为伴随海洋资源开发所带来的风险事故的应急处理和预警预报提供科学支撑。文中引用的大量学术成果文献(每位第一作者优选不超过3篇)显示,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培养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这是最宝贵的成果。这支队伍必将成为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攀登新高峰的主力军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