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research outputs found

    多层次的大学生公寓交往空间设计研究

    Get PDF
    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公寓交往空间的现状,从学生公寓组成结构体系出发,提出建立从单间寝室到公寓群体的6个层次的交往空间,并通过实例分析及设计手法研究尝试创造多层次的大学生公寓交往空间体

    活心丸(浓缩丸)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

    Get PDF
    目的观察活心丸(浓缩丸)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方法,将480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以3:1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60例)和对照组(120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两组患者分别服用活心丸(浓缩丸)和安慰剂,1次2粒,每日3次;疗程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主要指标(心绞痛症状积分)和次要指标(包括硝酸甘油减停率、中医证候积分及生活质量评价)及安全性。结果共454例患者完成试验(试验组336例,对照组118例)。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心绞痛症状积分和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改善(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试验组心绞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心绞痛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为80.95%,硝酸甘油停减率为80.70%,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80.65%,均高于对照组[36.44%、45.07%、38.99%(χ~2=58.21、40.94、66.55,P<0.01)]。试验组中既往有心梗史患者心绞痛症状总有效率为83.22%,中医证候有效率83.22%,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为(361.74±62.10)分,均高于无心梗史患者[60.92%、66.89%、(327.95±65.07)分(χ~2=13.89、13.26,P<0.01)]。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活心丸(浓缩丸)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疗效显著,尤其适用于既往有心梗病史的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No.国中医药科2016ZX04

    水源因素与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联性

    Get PDF
    目的通过检测浙江省德清县水系上下游地区农村人群血清戊型肝炎病毒抗体水平,以评价非爆发状态下水源因素与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联性。方法通过统一的调查表收集1 720人的一般资料及可能危险因素,并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抗HEV-IgG抗体。结果总标化抗体阳性率为48.79%。其中,上游地区人群标化抗体阳性率为43.52%,下游标化阳性率为51.26%。将两地人群不同的构成特征调整后,下游抗体阳性率仍显著高于上游。同时发现,男性抗体阳性率高于女性;各年龄组阳性率随年龄升高而增加;家庭养猪、喜食猪肝、主要饲养动物和饮酒皆与戊肝感染有统计学关联。结论浙江农村地区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与当地水源因素有较为显著的关联;猪可能是戊型肝炎病毒的自然宿主之一

    Distribution of Black Carbon an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of Coastal Zone in Bohai Bay

    No full text
    黑碳(BC)是生物质和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的高度聚合的碳质混合物,包括木炭 (char/charcoal)和烟炱碳(soot)等形式。黑碳产生后大部分储存在燃烧原地,而烟炱碳 由于粒径较小,易进入大气,滞留一到数周后回到地表。部分土壤黑碳随河流和大气的搬 运作用进入海洋环境,主要汇集在海岸带沉积物中。由于黑碳涉及到气候变化、碳循环、 环境危害、人体健康等诸多问题而成为当前气候与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黑碳在环境介质 中比较稳定,因而可以较好的指示人类能源使用及其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同时黑碳具有很 强的吸附性,能显著影响周围介质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等)的赋存状态和生态 毒理效应。 多环芳烃(PAHs)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苯环以稠环形式结合的芳香族化合物,主要 来源于含碳物质的不完全燃烧过程,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由于PAHs 具有潜在的致癌性、 致畸性和致突变性(“三致”效应)而在环境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另外由于具有主体的 同源性,PAHs 可以指示BC 的来源和环境过程。 海岸带沉积物是包括BC 和PAHs 在内的众多污染物在环境地球化学迁移过程中的主 要载体和归宿,由于受到陆地和海洋双重作用,海岸带对环境污染物尤其敏感。环渤海地 区是我国北方的社会经济中心,工业、农业和交通发达、人口稠密,污染严重。前人的研 究表明渤海湾的BC 和PAHs 污染程度明显高于我国其他海岸带,但受限制于采样区域和 样品数量,不能全面地反应BC 和PAHs 在渤海湾海岸带的分布状况及人类活动对海岸带 环境质量的影响。 本次研究在渤海湾海岸带潮间带、近海及主要入海河流系统布设了多条采样剖面,采 集表层沉积物样品85 个。首先,对国际上较为常用的化学热氧化法(CTO-375)处理沉积 物黑碳样品的方法进行了比对实验和优化,然后对全部样品进行黑碳分析;利用GC-MS 方法对样品中的PAHs(USEPA 的16 种优控物)进行了定量检测;对全部沉积物样品还进 行了粒度分析。 结果表明,该区域内黑碳的含量为0.09 到22.8 mg/g dw,其中,潮间带样品的BC 平 均含量为0.52 ± 0.39 mg/g dw,近海样品为0.84 ± 0.38 mg/g dw,河流样品(海河样品除外) 为1.88 ± 0.89 mg/g dw。BC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在潮间带、近海、河流区域分别为18.4 ± 8.3%、 14.5 ± 5.3%、14.2 ± 4.1%。潮间带黑碳存在明显的“北高南低”的趋势(以天津港码头和 海河为界),与近海和河流样品的BC 浓度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反映了BC 在海岸带的运移 扩散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河流输入可能是近岸沉积物BC 的主要来源。同时,潮间带沉积 物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北区细”(以粘土质粉砂主)而“南区粗”(以砂为主),反映了两个区 域不同的水动力条件和沉积环境,可能是造成BC 浓度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 摘要 II 多环芳烃的含量分布为33.1-7658.7 ng/g dw,其中,潮间带样品的PAHs 平均含量为 147.0 ng/g dw,近海样品为170.9 ng/g dw,河流样品(海河样品除外)为1228.5 ng/g dw。 主要成分均为三环和四环多环芳烃。PAHs 也呈现出了与BC 相似的“北高南低”的趋势, 多环芳烃与黑碳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两者相关性较好(R2=0.59),表明多环芳烃和黑碳的同 源性和继承性。运用比值法(菲/蒽,荧蒽/芘,低环/高环等)对多环芳烃的来源解析显示, 整个研究区域内多环芳烃主要为燃烧源

    Simulation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Dagu Watershed,Jiaodong Peninsula Based on AnnAGNPS Model

    No full text
    在检验了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AnnAGNPS模型在胶东半岛大沽河流域适用性的基础上,估算了1998-2011年大沽河流域的年径流量和可溶性氮负荷,其多年均值分别为3.58×10~8 m~3和4.27×10~3 t,其中,受流域年内降水分布和水库、拦河闸(坝)等水利工程、农田灌溉以及排污排废等人类活动的影响,6-9月(汛期)是径流量和可溶性氮负荷人海的主要时段,而非汛期的输出量则较小。空间上,流域南部可溶性氮负荷量明显大于流域北部,这与流域南部以耕地为主的土地利用类型以及工业、生活排污排废等关系密切,耕地施肥是大沽河流域可溶性氮的主要来源,其次为居民地。情景分析表明,减少化肥施用量以及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均能降低大沽河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的输出量,但在不影响作物产量的前提下适当减少施肥量及采取秸秆留茬覆盖是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比较有效的措施

    基于AnnAGNPS模型的胶东半岛大沽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

    No full text
    在检验了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AnnAGNPS模型在胶东半岛大沽河流域适用性的基础上,估算了1998-2011年大沽河流域的年径流量和可溶性氮负荷,其多年均值分别为3.58×10~8 m~3和4.27×10~3 t,其中,受流域年内降水分布和水库、拦河闸(坝)等水利工程、农田灌溉以及排污排废等人类活动的影响,6-9月(汛期)是径流量和可溶性氮负荷人海的主要时段,而非汛期的输出量则较小。空间上,流域南部可溶性氮负荷量明显大于流域北部,这与流域南部以耕地为主的土地利用类型以及工业、生活排污排废等关系密切,耕地施肥是大沽河流域可溶性氮的主要来源,其次为居民地。情景分析表明,减少化肥施用量以及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均能降低大沽河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的输出量,但在不影响作物产量的前提下适当减少施肥量及采取秸秆留茬覆盖是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比较有效的措施

    西双版纳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时空格局分析

    No full text
    西双版纳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于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边境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Landsat TM/ETM遥感数据,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获得西双版纳1990年、2000年和2010年3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数据;从结构变化、类型变化、空间变化3个角度,系统分析1990-2010年间西双版纳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时空变化规律,并对轮歇地、茶园和橡胶园3个典型地类进行了重点讨论。研究表明:①西双版纳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呈现以"林地-园地-耕地"为主导的地域结构特征,有林地是最为重要的土地覆被类型,橡胶园是最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②1990-2010年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速度呈加快趋势,土地利用强度呈增加趋势,近10年来则更为显著;③1990-2010年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特征是有林地不断减少,橡胶园、旱地和茶园不断增加;有林地为面积减少最多的地类,橡胶园为面积增加最多的地类,轮歇地为增速最快的地类,灌木林地为减速最快的地类;④1990-2010年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发生转化的地类主要是轮歇地、灌木林地和有林地,主要的转化方向是轮歇地向有林地和灌木林地转化,橡胶园和茶园的主要来源是有林地和灌木林;⑤1990-2010年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空间变化较显著的地类是有林地、灌木林地、橡胶园、茶园和轮歇地;有林地呈以减少为主要特征的"南退北进"的空间变化特征,灌木林地呈先增加后减少为主要特征的"西退东进、南退北进"的空间变化特征,橡胶园呈以增加为主要特征的"以景洪市区为中心,北上南进,西拓东扩"的空间变化特征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