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research outputs found

    TPU/POE共混体系相分离过程的ATR-FTIR研究

    Get PDF
    探讨了一种新的共混体系热塑性聚氨酯(TPU)/聚乙烯-辛烯共聚物(POE)共混体系,在相分离过程中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结果发现:对于不相容TPU/POE体系,随着热老化时间的增加,ATR-FT-IR特征峰面积也逐渐增加(温度较低除外),温度较高时则先增加后降低;而PU/POE/POE-g-MA体系,由于加入相容剂,ATR-FTIR特征峰面积则随着热老化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70年:发展历程、学术成就概览

    Get PDF
    本文概略评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物理海洋学各分支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若干学术成就。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起步于海浪、潮汐、近海环流与水团,以及以风暴潮为主的海洋气象灾害的研究。随着国力的增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涌现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提出了被国际广泛采用的"普遍风浪谱"和"涌浪谱",发展了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提出了"准调和分析方法"和"潮汐潮流永久预报"等潮汐潮流的分析和预报方法;发现并命名了"棉兰老潜流",揭示了东海黑潮的多核结构及其多尺度变异机理等,系统描述了太平洋西边界流系;提出了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南海分支(或称南海贯穿流);不断完善了中国近海陆架环流系统,在南海环流、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黄海冷水团环流、黄海暖流、渤海环流,以及陆架波方面均取得了深刻的认识;从大气桥和海洋桥两个方面对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际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发展了浅海水团的研究方法,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水团的分布和消长特征与机制,在大洋和极地水团分布及运动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阐明了南海中尺度涡的宏观特征和生成机制,揭示了中尺度涡的三维结构,定量评估了其全球物质与能量输运能力;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海洋锋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提出了地形、正压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等锋面动力学机制;构建了"南海内波潜标观测网",实现了对内波生成–演变–消亡全过程机理的系统认识;发展了湍流的剪切不稳定理论,提出了海流"边缘不稳定"的概念,开发了海洋湍流模式,提出了湍流混合参数化的新方法等;在海洋内部混合机制和能量来源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并阐述了混合对海洋深层环流、营养物质输运等过程的影响;研发了全球浪–潮–流耦合模式,推出一系列海洋与气候模式;发展了可同化主要海洋观测数据的海洋数据同化系统和用于ENSO预报的耦合同化系统;建立了达到国际水准的非地转(水槽/水池)和地转(旋转平台)物理模型实验平台;发展了ENSO预报的误差分析方法,建立了海洋和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中深层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初步建成了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网;持续开展南北极调查研究;建立了台风、风暴潮、巨浪和海啸的业务化预报系统,为中国气象减灾提供保障;突破了国外的海洋技术封锁,研发了万米水深的深水水听器和海洋光学特性系列测量仪器;建立了溢油、危险化学品漂移扩散等预测模型,为伴随海洋资源开发所带来的风险事故的应急处理和预警预报提供科学支撑。文中引用的大量学术成果文献(每位第一作者优选不超过3篇)显示,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培养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这是最宝贵的成果。这支队伍必将成为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攀登新高峰的主力军

    天然铀的同位素丰度与原子量

    No full text

    一种绿色荧光粉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No full tex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绿色荧光粉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绿色荧光粉的化学式为:(Ba1-x-ySrxEuy)9Lu2Si6O24,其中,0≤x≤0.9999,0.0001≤y≤0.3,0.0001≤x+y≤1,x、y为摩尔分数。本发明还提供了绿色荧光粉在白光LED中的应用。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绿色荧光粉在场发射显示屏中的应用。本发明提供的绿色荧光粉具有生产成本低、制作工艺简单、激发波长范围广等优点,在紫外或蓝光激发下,能够发射绿光

    单级齿轮副弯扭耦合非线性振动特性研究

    No full text
    以直齿轮副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包含时变啮合刚度、综合误差、齿侧间隙和输入转矩等因素的6自由度弯扭耦合非线性振动模型。结合分岔图和庞加莱映射图,研究了齿侧间隙、输入转矩以及二者耦合作用和主、从动轮轴承支撑刚度对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输入转矩一定时,随着齿侧间隙不断增大,系统通过分岔和激变从单周期响应过渡到混沌;齿侧间隙一定时,随着输入转矩不断增大,系统通过倒分岔和激变从混沌过渡到单周期响应;当输入转矩较大时,齿侧间隙对系统响应影响很小;支撑刚度较大系统响应稳定,并且从动轮轴承支撑刚度对系统振动特性影响较大

    聚球藻Synechococcus sp.PCC7942高CO_2需求突变株的筛选及其超微结构观察(英文)

    No full text
    以单细胞蓝藻聚球藻Synechococcussp.PCC7942为材料,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进行化学诱变获得了一个高CO2 需求突变株。它能在 4%CO2 下生长而不能在空气中生长。对突变株的初检表明:其回复突变率约为 10 -7。该突变株从高CO2 条件下转到空气中后,细胞在 2~ 3d内逐渐趋于死亡;其光合作用对外源无机碳的依赖性高于野生型细胞,碳酸酐酶活性也低于野生型细胞。在超微结构水平,突变株细胞内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异常羧体:有的为棒状;有的为不规则状;有的为 空羧体",而且,类囊体周围糖原

    蓝藻Anabaena sp.strainPCC7120中一种可诱导的CO2浓缩机制(CCM)

    No full text
    为了探讨蓝藻Anabaena sp.strainPCC7120在外源无机碳浓度变化时,其光合作用对CO2和HCO3的利用特性,制备了高CO适应细胞,Anabaena sp.strainPCC7120HCG细胞的生长速率高于LCG细胞,即在空气中生长的细胞,当HCG细胞从5%CO2转换到空气中时,其碳酸酐酶活性升高;它对外源无机碳的表观光合作用亲合力明显提高,说明它的CCM活性被诱导,HCG与LC

    蓝藻Anabaena sp.PCC7120 羧体碳酸酐酶的鉴定

    No full text
    在丝状蓝藻Anabaena sp.PCC7120细胞粗提液的碳酸酐酶(CA)分析中,发现了两种形式的CA活性.高CO_2下生长的细胞,在35μmol/L EZ(Ethoxyzolamide,碳酸酐酶的抑制剂)存在的情况下,CA总活性的85%左右被抑制,其半抑制浓度I_(50)为7.4μmol/L;随着EZ浓度的继续增加,CA活性在EZ浓度达到约150μmol/L处出现了第二个抑制峰,在250μmol/L处抑制程度达到最大,使CA总活性的15%被抑制,其半抑制浓度I_(50)为190μmol/L。在空气条

    蓝藻Anabaena sp.strainPCC7120中一种可诱导的CO2浓缩机制(CCM)

    No full text
    为了探讨蓝藻Anabaena sp.strainPCC7120在外源无机碳浓度变化时,其光合作用对CO2和HCO3的利用特性,制备了高CO适应细胞,Anabaena sp.strainPCC7120HCG细胞的生长速率高于LCG细胞,即在空气中生长的细胞,当HCG细胞从5%CO2转换到空气中时,其碳酸酐酶活性升高;它对外源无机碳的表观光合作用亲合力明显提高,说明它的CCM活性被诱导,HCG与LC

    蓝藻Anabaena sp.strainPCC7120中一种可诱导的CO2浓缩机制(CCM)

    No full text
    为了探讨蓝藻Anabaena sp.strainPCC7120在外源无机碳浓度变化时,其光合作用对CO2和HCO3的利用特性,制备了高CO适应细胞,Anabaena sp.strainPCC7120HCG细胞的生长速率高于LCG细胞,即在空气中生长的细胞,当HCG细胞从5%CO2转换到空气中时,其碳酸酐酶活性升高;它对外源无机碳的表观光合作用亲合力明显提高,说明它的CCM活性被诱导,HCG与LC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