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research outputs found

    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

    Get PDF
    t考验与相关分析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不同成份的影响上存在差

    运化三元能量对犯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Get PDF
    为了探索元极学方法对犯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了203名女犯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一个附加项目,测试结果表明:108人运化三元能量前后,上述10个方面有显著性差异;95人未运化三元能量,无显著差异;运化三元能量对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不受年龄、文化水平、所犯案情、刑期、入狱前职业、婚姻状况的影响。结论:元极学方法可以显著提高犯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该方法具有普适性,可以推广

    中学生抑郁和素质、压力、环境因素的关系及其整合模型研究

    No full text
    抑郁作为一种心境,是人们最经常体验到的情绪状态之一;抑郁症也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全世界每年有一亿多人受到抑郁的侵扰。因此,在很久以前,抑郁就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内得到广泛的研究。但仍有许多理论问题有待解决。从近几十年的文献来看,关于抑郁的理论发展表现出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趋势。早先的多数理论往往是描述某一单一因素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但这种单因素的理论解释是有缺陷的。因为抑郁者的特征多种多样,引起抑郁的因素也多种多样,任何一个单一因素都只能解释抑郁总体方差变异中有限的一部分,因而都是不全面的。随着人们对有关抑郁知识的积累,逐步明确抑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在抑郁理论的建立上也出现把这些共同作用的因素整合到同一个模型中来的趋势。本研究运用我们自己编制的中学生抑郁量表测查了1625名从初一到高三六个年级中学生的抑郁状况,从抑郁心境的角度,探讨了归因风格、人格、应对方式和自我等四种与抑郁有关的抑郁性素质,并分析了抑郁性素质、压力与抑郁的关系;本研究还从环境影响的角度探讨了学校生活适应和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抑郁的关系,最后运用协方差结构模型分析的方法综合探讨了环境、压力、抑郁性素质和抑郁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中学生抑郁表现出了明显的年级特征,即随着年级的上升,抑郁程度越来越严重。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中学生年感受到的压力随年级增高和自我接纳随年级而降低。(2)抑郁性素质有高低之分,高抑郁性素质表现为把失败作能力归因、背景归因,进取能力低、社交性低、独立性低、自我接纳低、遇到困难时较少采取问题解决应对方式,高自责、高幻想等;低抑郁性素质表现为把失败不作能力归因、背景归因,进取能力高、社交性高、独立性高、自我接纳高,遇到困难时较多采取问题解决策略、低自责、低幻想应对方式等。具有高抑郁性素质的个体表现出较高的抑郁,具有低抑郁性素质的个体表现出较低的抑郁。(3)抑郁性素质存在累积效应,表现为个体身上所具有的低抑郁素质越多,则被试表现出的抑郁程度就低,个体身上所具有的高抑郁素质越多,则被试所表现出来的抑郁程度就高。(4)抑郁性素质可以预测当时和未来的抑郁状况,在预测程度上,对当时抑郁状况的预测较高,对未来抑郁状况预测次之。(5)具有不同水平抑郁性素质的个体在压力感受上也有差别,具有高抑郁性素质的个体感受到较高的压力,具有低抑郁性素质的个体感受到较低的压力。(6)生活事件压力和抑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生活事件压力可以预测部分抑郁的方差变化。生活事件压力在抑郁上存在累积效应,即生活事件数愈多,压力愈大,则个体的抑郁愈严重。(7)抑郁和中学生学校生活适应有较高的相关关系,学校生活适应的状况可以预测抑郁状况。(8)中学生的抑郁和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关系,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可以预测抑郁状况。(9)环境对素质的影响高于环境对压力的影响;素质对抑郁的影响高于压力对抑郁的影响;前一次的抑郁可以更好地预测后一次抑郁。本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为:通过对归因风格、人格、应对方式和自我等四种抑郁性素质的综合探讨,拓宽了抑郁性素质的研究范围;通过对环境、压力、抑郁性素质和抑郁之间关系的综合探讨,丰富了抑郁研究领域中素质-压力理论的内涵。本研究的实践意义表现为: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课程设置提供了部分内容框架;为抑郁的预防、治疗提供了操作上的实施框架

    从《道德经》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健康心理学思想

    No full text
    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本文以《道德经》为脚本,着重从社会适应、自我认识、情绪调适、性格培养、人际关系和人生观的树立等六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健康心理学的思想内含

    中学生焦虑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

    No full text
    通过对中学生焦虑的开放式调查和焦虑的临床表现特点,编制了中学生焦虑量表,本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91;不同时间间隔的重测信度为0.77—0.82;以 SAS 为效标的放标关联效度为0.52;因素分析表明表量表可分为4个因子,解释率为54.4%,因而结构效度良好。并针对北京地区中学生建立了初步的常模

    中学生抑郁与焦虑的关系研究

    No full text
    本研究运用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中学生抑郁和焦虑情绪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抑郁和焦虑并不是同一种负性情绪,各自有着自己的独立性。同时,抑郁和焦虑之间存在共同的成份,在同一个体身上二者往往相互伴随发生

    Attributional Style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Mental Health in Adolescents

    No full text
    目的 :编制青少年归因风格问卷 (ASQA)并探讨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参照既往编制归因风格问卷方法编制ASQA ,同时应用ASQA、焦虑、抑郁和强迫问卷对 5 34名青少年进行了评定。结果 :ASQA三维度模型的拟合指数为 :x2 /df =5 11 6 9/188,GFI =0 91,AGFI =0 89,NNFI =0 91,CFI =0 92 ,IFI =0 92 ;总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 0 82 ,Spearmam -Brown分半信度为 0 84。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 ,稳定—不稳定、整体—局部维度分别进入抑郁、焦虑和强迫回归方程。结论 :ASQA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指标。青少年对负性事件的发生归因于稳定和整体的原因时 ,其心理健康水平较

    Obsessive-Compulsive Phenomenon in Adolescents

    No full text
    目的:探讨青少年强迫现象及其发展特点。方法:以班为单位用LOI-CV调查北京市四所中学六个年级72个班的学生,收回有效问卷3185份,平均年龄14.68±1.75岁,男生占52.2%,结果:中学生LOI-CV是/否得分;男8.65±3.56,女8.61±3.40,干扰分:男9.42±7.42,女8.50±6.97。整齐清洁因子是/否分女生高于男生(F3104,1=13.85,P<0.001)而检查重复因子男生高于女生(F3115,1=15.52,P<0.001)。总干扰分男生高于女生(P<0.05),年级对总干扰分及其四个因子的主效应均达显著性水平(F3076.3092.5=3.02-18.59,P<0.05)。强迫症状总检出率为13.6%,且男生高于女生(χ2=5.40,P<0.05).男生各年级间强迫症状检出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χ2=22.81,df=5,P<0.01),女生年级间的差异无显著性(χ2=5.50,P>0.05)。结论:中学生普遍存在强迫性体验,男生以检查与重复内容多见,女生以整齐与清洁内容的几率较高,强迫现象具有随年龄增长而呈似“W”型的发展曲线。强迫症状总检出率为13.6%,具有在新入学和即将毕业的年级学生中较高的特点,提示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