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research outputs found

    Analysis and estimation of learning style in Library

    Get PDF
    根据南京师范大学社科专业图书馆2016年4.22—5.22的在馆读者信息,以可反映学习状态的参数——在位人数、总占位数及吃零食、玩手机、用电脑、睡觉、交谈、学习等的人数,对该馆内读者的实时学习状态进行了抽样分析。首先,通过读者出入馆信息确定了状态参数的抽样时间为上午10—11时,并定义学风指标为学习人数除以实际在位人数;再对抽样时间点的学习状态参数及天气情况建立模型。通过建立负二项回归模型、广义线性模型,并应用稳健性检验方法得到了在馆读者的实时学习状态。结果表明:学风指标区间为60%-80%,处于良好状态;8—11时的进馆人数与学习氛围呈正相关关系,天气因素对馆内读书人数有较大影响,其是无法改变的外生变量,可通过改善图书馆的硬件设施与服务质量提升进馆人数;模型估计的学风指标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Based on the present readers' information from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ofessional library between Apr 22 th and May 22 th in 2016, the readers' real-time learning style are analyzed by some parameters reflecting learning status such as the present number, the total number of occupied seats, and the numbers of who are eating snack, playing phones, using computer, sleeping, talking and learning. Firstly, the readers' entrance information are used to ensure that the sampling time of status parameters is 10—11 a.m. each day, and we define the learning style index as the number of who are learning divided by the real number of who are present seated. Secondly, a model is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learning status parameters and weather conditions from sampling time point. By the Negative Binomial Regression,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and robust test, the real-time learning status of present readers is put forwar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val of the learning style is 60%-80%, which is good;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ntrance number of 8—11 o'clock and the learning atmosphere. The weather condition is an unchanged exogenous variable that affects the number of readers. The improved library's hardware facilities and service quality can increase the entrance number. The index made by the model is basically consistence with the actual circumstance.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374080);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R20161552

    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70年:发展历程、学术成就概览

    Get PDF
    本文概略评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物理海洋学各分支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若干学术成就。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起步于海浪、潮汐、近海环流与水团,以及以风暴潮为主的海洋气象灾害的研究。随着国力的增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涌现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提出了被国际广泛采用的"普遍风浪谱"和"涌浪谱",发展了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提出了"准调和分析方法"和"潮汐潮流永久预报"等潮汐潮流的分析和预报方法;发现并命名了"棉兰老潜流",揭示了东海黑潮的多核结构及其多尺度变异机理等,系统描述了太平洋西边界流系;提出了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南海分支(或称南海贯穿流);不断完善了中国近海陆架环流系统,在南海环流、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黄海冷水团环流、黄海暖流、渤海环流,以及陆架波方面均取得了深刻的认识;从大气桥和海洋桥两个方面对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际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发展了浅海水团的研究方法,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水团的分布和消长特征与机制,在大洋和极地水团分布及运动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阐明了南海中尺度涡的宏观特征和生成机制,揭示了中尺度涡的三维结构,定量评估了其全球物质与能量输运能力;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海洋锋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提出了地形、正压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等锋面动力学机制;构建了"南海内波潜标观测网",实现了对内波生成–演变–消亡全过程机理的系统认识;发展了湍流的剪切不稳定理论,提出了海流"边缘不稳定"的概念,开发了海洋湍流模式,提出了湍流混合参数化的新方法等;在海洋内部混合机制和能量来源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并阐述了混合对海洋深层环流、营养物质输运等过程的影响;研发了全球浪–潮–流耦合模式,推出一系列海洋与气候模式;发展了可同化主要海洋观测数据的海洋数据同化系统和用于ENSO预报的耦合同化系统;建立了达到国际水准的非地转(水槽/水池)和地转(旋转平台)物理模型实验平台;发展了ENSO预报的误差分析方法,建立了海洋和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中深层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初步建成了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网;持续开展南北极调查研究;建立了台风、风暴潮、巨浪和海啸的业务化预报系统,为中国气象减灾提供保障;突破了国外的海洋技术封锁,研发了万米水深的深水水听器和海洋光学特性系列测量仪器;建立了溢油、危险化学品漂移扩散等预测模型,为伴随海洋资源开发所带来的风险事故的应急处理和预警预报提供科学支撑。文中引用的大量学术成果文献(每位第一作者优选不超过3篇)显示,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培养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这是最宝贵的成果。这支队伍必将成为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攀登新高峰的主力军

    Molecular phylogeny of rosids —Additionally on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ology of phylogenomics (using SET-domain gene superfamily as an example)

    No full text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的主要任务包括:(1)帮助建立生命之树(tree of life);(2)追踪基因和基因家族(gene family)的起源和进化, 以获知基因在进化过程中的功能分化和伴随发生的重要分子事件(key molecular events)和形态性状的关键创新(key innovation)。这两个方面在本研究中都有所涉及。对于前者,选用植物线粒体matR基因重建被子植物蔷薇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对于后者,则以SET基因超家族为例,探讨其在真核生物中的进化分类以及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I 蔷薇类的分子系统学 蔷薇类(rosids)是基于分子数据建立的被子植物的主要分支之一,包含13个目,大约三分之一的被子植物物种。两个主要蔷薇类内部分支是豆类fabids(包含7个目)和锦葵类malvids(包含3个目)。然而,这两个分支内部,以及这两个分支与蔷薇类基部类群,包括牻牛儿苗目(Geraniales)、桃金娘目(Myrtales)和流苏子目(Crossosomatales)之间的关系大多是不清楚的。本研究中,我们选取174个物种来代表72个蔷薇类(rosids)的科,利用两个数据集,即线粒体matR单基因数据集和包括线粒体matR基因、两个质体基因(rbcL、 atpB)和一个核基因(18S rDNA) 的4基因数据集,重建蔷薇类在科以上分类阶元水平的系统发育关系。同时,还对线粒体matR基因的进化特征和用于大尺度系统发育分析的适合度和潜力进行了评价。 线粒体matR单基因数据支持malvids和大多数蔷薇类目的单系性质,然而,豆类(fabids)成员没有形成一个分支,其COM亚支,包括卫矛目(Celastrales)、酢浆草目(Oxalidales)、金虎尾目(Malpighiales)和蒜树科(Huaceae),分辨为锦葵类(malvids)的姐妹群。这个关系在最近根据花结构特征曾被提出过,但从未在之前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中得到分辨。4基因数据集支持首先是牻牛儿苗目(Geraniales),接着是桃金娘目(Myrtales)作为蔷薇类(rosids)的最基部的分支;流苏子目(Crossosomatales)是锦葵类(malvids)姐妹群,以及蔷薇类(rosids)的核心部分包括豆类(fabids),锦葵类(malvids)和流苏子目(Crossosomatales)。线粒体matR基因的进化特征分析显示,与两个叶绿体基因(rbcL 和atpB)比较,同义替代速率约是它们的1/4,而非同义替代速率接近于自身的同义替代速率,表明matR 基因具有松弛的选择压力。线粒体matR基因相对慢速的进化使非同源相似(homoplasious)突变减少,提高了系统发育信息的质量,同时,松弛的选择压力使非同义替代数量增加,弥补了慢速进化导致的系统发育信息数量不足的缺陷,这两个方面的结合使线粒体matR基因非常适用于被子植物在科以上水平的系统发育研究。 II SET基因超家族的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分析 SET基因超家族基因编码含有SET结构域的蛋白,在真核生物中,SET-domain蛋白一般是多结构域(multi-domain)的。SET-domain蛋白具有对组蛋白H3和H4的N末端尾部进行赖氨酸残基甲基化修饰的酶活性;从异染色质形成到基因转录,甲基化的组蛋白广泛影响染色质水平的基因调控。依据SET结构域一级序列的相似性和结构域组织(domain architecture)特征,目前,SET-domain基因超家族被划分为4-7个家族。由于这些划分或者使用动物或者使用植物SET基因,只有少数其它类群的物种加入分析,因此这样的划分可能是不完整的。本研究采用系统发育基 因组学方法(phylogenomic approach),在真核生物范围内广泛取样,期望获得相对完整的SET-domain基因家族的 进化分类方案,在此基础上加深理解SET-domain基因的进化机制和功能多样性。 在提取了17个物种,代表5个真核超群的SET蛋白序列基础上,系统发育分析结合“结构域组织特征”鉴别了9个SET基因家族,其中一个是新的SET基因家族。以前的SET8和Class VI家族,及SMYD和SUV4-20家族分别合并为一个家族。大部分家族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2次以上的基因重复事件,通过获得不同的结构域产生具有不同功能的新基因。一个SET基因家族在进化过程中推测发生了从脊椎动物祖先向盘基网柄菌(Dictyostelium discoideum)的水平基因转移

    A method of real-time histogram statistic based on FPGA

    No full text
    介绍了采用Altera公司的Cyclone II系列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实现灰度直方图实时统计的实现方法和设计技巧。充分利用Cyclone II系列FPGA提供的片上硬件资源,配置一个三端口RAM作为像素统计值的存储单元,分别完成统计、结果读出、清零的过程。统计过程采用同步有限状态机实现,占用很少的逻辑单元,提高了系统的时钟频率。通过时序仿真和硬件平台,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

    The Scale Differentiation Small Target Detection Method of Air-to-Ground Forward-Looking Imaging System

    No full text
    针对空地前视成像系统的特点,对图像纵向尺度差异进行了推导,得出了尺度差异化参数与目标尺寸和图像纵向坐标的关系.通过尺度差异化高斯差算子对小目标图像进行预处理,有效均衡了远景端和近景端因成像视角和距离关系导致的尺度差异,再通过尺度差异化扩展方差算法对小目标进行了增强,能够有效抑制强起伏背景,并且对亮暗目标同时有效,从目标分割实验结果可以看到,本文提出的尺度差异化处理方法能够有效探测几个至几十个像素的微弱小目标,具有扩散小、漂移小的优点,有利于进一步的目标分析与跟踪处理

    4~2 ka BP中国干旱的证据和模拟研究

    No full text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Electronic Image Stabilization Platform Based on Gray Projection Algorithm

    No full text
    研制了基于FPGA+DSP架构的嵌入式实时电子稳像平台。DSP作为主处理器完成灰度投影稳像算法的运动估计和运动滤波,FPGA作为协处理器完成灰度投影数据累加及运动补偿。同时FPGA与内部Nios II处理器还共同完成系统时序控制、视频编码器配置、视频解码器配置、图像采集显示控制、EMIF总线接口控制、图像帧存储等功能。实验表明,平台能实时对25帧/秒(720×576),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存在±30个像素之间的抖动视频进行稳定,稳像精度为1个像素

    日本江戶時代三大名城之研究

    No full text
    [[abstract]]日本的城,是一種提供予地方領主(大名)居住的武裝建築,主要由城門、圍牆及主城 所組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被美國空襲或原爆,很多城都被破壞。現時僅存的天守只有姬路 城、高知城及其餘10 座城,大阪城和名古屋城只剩下櫓和門,因此不少古城被列為重要文化 財產。 本次的專題的研究方向是以日本江戶時期的三大名城,姬路城、熊本城、名古屋成做為 研究對象,主要研究的目的是,天守閣的歷史與背景,建造目地、功用、建造方法、天守主 要的構造,以及城下町的發展,在本次的專題中,希望可以使大家可以更加了解,因戰爭所 剩無幾的天守閣,並給予看到本論文的人,可以更加了解一些日本的戰國歷史,以及天守與 這些歷史之間的關係與功用,並期望能使你們更喜歡日本的代表建築之一_天守閣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