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 research outputs found

    作为“事件”的科举制度“崩溃”

    Get PDF
    宫崎市定著述了《科举史》(日本平凡社、东洋文库本1987年版)一书,该书第四章《科举制度的崩溃》下设清教育制度的登场、科举制度崩溃的意义两大部分,阐述了清朝科举制度的演绎变迁、科举制度崩溃这一"事件"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并引用鲁迅、原胜郎的科举评价就科举制度展开阐述,从而确立了站在社会学、制度史、世界史的立场来构筑起"日本科举学"的独特视角

    日本京都学派的四个特性

    Get PDF
    日本京都东山脚下有一条名为“哲学之道“的小路,是模仿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哲学小路“,以纪念近代日本哲学的创立者、京都帝国大学教授西田几多郎(1870—1945)而得名的。1912年,西田几多郎出版了其代表

    西谷启治及其哲学思想

    Get PDF
    作为日本京都学派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西谷启治的哲学思想可分为前期的“世界史的哲学“与后期的“空“的哲学。前期的“世界史的哲学“,乃是辅翼“大东亚共荣圈“的政治理念,强调日本必须承担起“超越西方近代“的历史使命的哲学;后者的“空“的哲学,则是为了解决“虚无“的现代社会问题,强调“通过虚无主义从而超越虚无主义“的哲学。西谷启治的哲学思想的根底,应该说具有以“超越“为主题的一贯性与以“对话“为根本的方法论,这也正是西谷哲学作为20世纪的日本哲学之代表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京都学派的历史哲学研究”(项目编号:04BZX034)的成果之

    西田哲学与儒学思想的对话

    Get PDF
    作为日本京都哲学的创始人,西田几多郎曾经深受宋学、尤其是阳明学的影响。这一影响不仅体现在西田哲学的前期,也反映在了西田哲学的后期。围绕“至诚“这一概念,西田在重新审视作为东方儒学的传统理念的同时,也站在自身的哲学立场赋予了它以一种新的内涵。西田的儒学诠释,不仅是通过创造性的诠释,构建自身哲学思想的一个必要之过程;同时也是赋予儒学以“现代性“的一个“尝试“。回顾这一历史性的对话,反思这一尝试的可能性与有效性,将是我们如今探讨京都哲学与儒学之间的“对话“的逻辑起点

    Research on 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Japan

    Get PDF
    内容摘要日本高等教育近代化曾经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学者的一个普遍关注对象,随着“现代性”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对它的批评与反思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研究立足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与“现代性”的研究方法,通过阐释日本高等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机构与教育课程的演变过程,指出“日本高等教育近代化取得了成功”的叙事结构之中潜藏了一系列的问题与缺失,进而推演出日本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基本模式与走向质变的标志。本研究认为日本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基本模式可以表述为:思想是根本前提、制度是基本标志、机构是外在表现、课程是内在基准。这一模式不仅可以通过逻辑的推演而得以论证,同时也是依据日本高...Abstract The education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commonly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Japanes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since the 1960s. As the research on “modernization” goes deeper and deeper, criticism and introspection on it have become the focus again. Based on the law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lations to education and the research method of modernization, this dissertat...学位:教育学博士院系专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_高等教育学学号:B20021700

    自然与生命的调和“心境”——论志贺直哉《暗夜行路》的文学表象

    Get PDF
    志贺直哉是日本明治时期自然主义流派的代表作家 ,《暗夜行路》以东方式的调和思想和生命观念描绘了主人公以自我尊重为前提的复杂心路历程 ,表现了主人公在自然中寻求自我、完善自我的执著。文章试图揭示和分析这部小说中生命与自然相调和的思想主题

    科举考试与日本

    Get PDF
    作为东亚科举考试文化圈的一员,模仿唐朝制度的日本科举考试经历了古代的贡举制、江户后期的“学问吟味”与明治初期的“进士及第之法”提案三个阶段。但是,受到政治体制与历史条件的制约,日本的科举制度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出公平竞争、选拔人才的功能。贵族色彩浓厚、注重汉文“素读”的日本科举制度只是游离在政治体制的边缘地带,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文化传承与教育普及的功能

    日本“科举学”的转型与评价——以江户时代的《对策则》为中心

    Get PDF
    作为东亚科举文化圈的一员,日本在平安时代曾推行中国式的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在江户时代亦曾施行以"学问吟味"为名称的考试选才制度。日本学者远山景晋撰写的《对策则》一书,最为直接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现代日本学者想象与建构中国形象的研究”(15BWW022

    海明威研究在日本

    Get PDF
    一九六一年七月二日清晨,一颗文学的巨星在美利坚的上空陨落了。这颗文学巨星的光芒不仅照耀过美国、加拿大、法兰西、奥地利、西班牙、意大利,也曾闪耀于遥远的非洲与神秘的亚洲。他就是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一九九九年,美国斯克莱纳出版社出版了帕特里克·海明威编辑的海明威生前未出版的著作集《曙光示真》,以此来纪念海明威诞辰一百周年。但是,海明威的诞辰纪念并非局限于美国,同时也出现在了欧洲、亚洲的海明威研究界的活动之中。以日本为证,海明威协会在成立

    战后日本自我认识的深层结构——以“战败后论”“二次战败论”“永续战败论”为线索

    Get PDF
    1997年,加藤典洋以“战败后论”为题,提示了日本“战后”话语的延续,揭示出战后日本社会的“扭曲性结构”。1998年,江藤淳撰写《二次战败》一书,指出日本面对美国再度经历一场“战败”,如何脱离美国、谋求自身独立成为日本反思与批判战后自我的重要问题。2013年,白井聪提出“永续战败论”,将日本“战败”上升到国家认同与文化心理的层次,突出了日本面对“战败”的逻辑悖论与病理构造。2015年,绪形康以日本与中国为对象重提“二次战败论”,就面对走向复兴的中国,日本将走向何处、将如何与中国交往进行了阐释。审视“战败后论”“二次战败论”“永续战败论”,其背后潜藏着“自我—他者”的二元性的对立、对抗的思维结构,突显了战后日本“不可再败”的话语结构与强化国家主体意识的自我认识,同时也昭示出日本的对外认识之中始终存在着“中心与边缘”的全球化或地缘化的思维结构,或将对21世纪的中日关系产生根本性的深远影响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