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 research outputs found

    Seabed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Law: A Review of Seabed Politics by Barry Buzan -And New Developments in International Seabed Politics

    Get PDF
    刘中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宄基地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宄院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教授。本文是200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世界海洋政治的发展与中国海洋战略选择”(04JJDZH017)、2003年教育部重大攻 关项目子课题“中国海洋政治战略研究”(03JZD0024)、2004年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 “21世纪中国海洋政治战略研究”(04BMZ01)的部分研究成果。 黎兴亚,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2004级研究生。【中文摘要】本文介绍了加拿大学者巴里•布赞的《海底政治》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该书以翔实的史料、历史的方法分析了国际海底制度发生、发展的政治进程,通过海底政治考察经济价值与政治进程的互动关系,以及国家、国际组织的政治行动与国际法律制度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巴里•布赞的思想对于研究现 今的国际海底制度以及海洋法甚至整个国际法制度,都有着重要意义。在评介巴 里•布赞思想的基础上,本文对该书出版后30年来国际海底制度的新发展进行了论述。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main content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book Seabed Politics by the Canadian scholar Barry Buzan. The book analyzes the occurr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litical proc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seabed regime by reference to full and accurate historical data, adopting a historical approach. The book, through seabed politics, review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value and political processes,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on and interplay between political actions taken by countrie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regime. Barry Buzan’s thinking is significant for both research into the present international seabed regime and the law of the sea, and even the whole international legal regime. Based on the review of Barry Buzan’s thinking,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eabed regime over the 30 years since that book was published

    玻碳电极表面复合配位银电结晶机理研究

    Get PDF
    以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复合配位体系无氰镀银电解液为研究对象,运用循环伏安和电位阶跃等实验方法,结合Scharifker-Hill经典理论模型分析,成功获得了Ag在玻碳电极(GCE)表面电沉积的成核机理及成核动力学参数,并分析了温度对成核方式及成核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体系下Ag在GCE表面的电沉积是由扩散控制的不可逆过程,遵循三维瞬时成核生长机理.随着阶跃电位从-750 m V负移至-825 m V,峰值还原电流Im逐渐增大,达到峰值还原电流所需时间tm逐渐缩短,扩散系数D变化不大,基本稳定在(7.61±0.34)×10-5cm2·s-1,成核密度数N0则从3.26×105cm-2提高至10.2×105cm-2.银沉积初期的形貌观察,验证了其三维瞬时成核生长机理.提高温度可以显著改善电解液中具备活性的银配位离子的扩散能力,缩短成核时间,提升成核密度数N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21621091)资

    导电高聚物/溶液界面SERS效应的诱导产生

    Get PDF
    导电高聚物是发展迅速风应用广泛的重要电极材料,由于大多数电化学反应发生在导电高聚物/金属和导电高聚物/溶液界面,如果能获得其界面结构的信息,将对导电高聚物表面所发生的电化学反应以及导电高聚物的聚合、降解的机理研究有极大的帮助.但无论是常规电化学技术还是一般光谱电化学技术都难于得到有关界面结构的信息,因为通常情况下较强的导电高聚物膜本体的信号(图1(A)将“淹没”来自界面的信号.所幸的是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效应能极大地增强来自紧邻金属和溶液的聚合物单层的信号,因而适合于导电高聚物/金属和导电高聚物/溶液的界面结构的特殊要求.只要导电高聚物膜的厚度不致于影响到来自于高聚物/金属界面的SErS信号,就可以利用其研究高聚物/金属界面的结构,见图1(b).例如,人们已现场研究了经SErS活化的金电极上吡咯和苯胺的电化学初聚过程 ̄[1,2].但据我们所知,由于难于在导电高聚物/溶液界面诱导出SErS效应,目前还没有关于其界面结构SErS研究的正式报导.guI和dEVInE ̄[3]通过在铁电极上沉积一层不连续的银岛膜的方法成功地获得了极薄的铁钝化膜(1~3nM)的SErS谱图.本文简要报道利用类似的方法,尝试在诸

    星系中心大质量黑洞及潮汐瓦解恒星事件

    Get PDF
    黑洞潮汐瓦解恒星事件(Tidal Disruption Events,TDE)是星系中心黑洞瓦解进入其潮汐瓦解半径内的恒星并吸积恒星碎片物质而产生的一种剧烈辐射耀发现象.TDE的能谱和光变特征中蕴含了中心黑洞和被瓦解的恒星的信息,为我们证实和普查宁静星系中的黑洞,研究其参数、吸积过程和喷流产生、以及核区星际介质等提供了可能.TDE还可能提供中等质量黑洞和双黑洞存在的证据.TDE的观测和理论已成为一个新开辟的天体物理研究领域,但目前的进展受制于探测到事件太少(尤其是在X射线波段),且观测数据普遍质量不高.TDE的发生率很低,要探测大样本的事例需要监测足够大的空间体积.爱因斯坦探针卫星(Einstein Probe,EP)覆盖了0.5–4 keV的软X射线波段(接近TDE耀发时的辐射峰值能段),具有大视场以及高灵敏度,非常利于对TDE的探测.预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每年可以发现约几十至上百例TDE,其中有约10例或更多具有相对论性喷流特征.这将使我们可以获得较为完备、具有统计意义的TDE的样本,为进一步研究黑洞的存在和统计性质、增长和演化、发现中等质量黑洞和大质量双黑洞等提供了新的途径.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编号:XDA15052100);;北京大学“985工程”建设项目“星团环境对双黑洞形成演化过程的干扰及其对引力波探测的影响”资

    金属Cu表面三维齿状微图形的复制加工——约束刻蚀剂层技术 (CELT)的应用

    Get PDF
    主要介绍了一种Cu的CELT加工的化学刻蚀体系和捕捉体系 ,并通过控制刻蚀时间、刻蚀电流、刻蚀剂浓度、捕捉剂浓度等实验参数和优化电化学模板的制作工艺 ,以规整的齿状结构为模板 ,在Cu的表面实现了三维微结构的复制加工 ,得到了与齿状结构模板互补的三维微结构 ,用SEM和AFM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表征 ,表征结果证明约束刻蚀剂层技术在金属三维加工方面的可行性和潜在优势。金属Cu由于具有优良的导热导电性能以及很好的延展性 ,在微系统 (也称微机电系统 )中应用广泛 ,因此对Cu的刻蚀加工对微系统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约束刻蚀剂层技术 (ConfinedEtch antLayerTechnique简称CELT)作为一种新型的微加工技术[1] ,能够加工复制出复杂三维结构 ,到目前为止 ,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Si、GaAs等材料微结构的复制加工[2 ,3]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floating Sargassum horneriassociated with green tides in coastal area of Qingdao

    Get PDF
    2013年6月份,我国黄海连续第7年暴发绿潮灾害,同时出现了漂浮褐藻规模聚集现象,进一步增大了山东半岛绿潮防控工作的难度。为了对漂浮褐藻进行分子鉴定,采用PCR扩增和序列测定的方法,获得了漂浮褐藻的5.8S r DNA-ITS序列。通过与已经报道的其他马尾藻属5.8S r DNA-ITS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对绿潮暴发期间山东青岛近海出现的漂浮褐藻样品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该漂浮褐藻的5.8S r DNA-ITS基因序列全长1366 bp,其中ITS1序列长度为647 bp,5.8S r DNA序列长度为155 bp,ITS2序列长度为717 bp。序列比对分析显示,2013年绿潮暴发期..

    中国式学科评估:问题与出路

    Get PDF
    今年四月份,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以下简称"教育部学位中心")邀请全国学位授予单位参加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随之,各个高校展开了一场大规模、高级别的学科评估申报及材料提交总动员。第四轮学科评估自发布起也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高等教育是中国崛起的思想发动机,关涉民族复兴的未来,而学科评估是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成就的集中展示,其意义和影响可谓深远。为了更好推进学科评估科学进行,特别是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探索与争鸣》编辑部邀请全国

    烃池在HZSM-5和HSAPO-34分子筛催化剂上低温MTH失活反应中的作用

    No full text
    Role of HCP Species in the Deactivation Behavior for low-temperature Methanol Conversion over HZSM-5 and HSAPO-34 Catalys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