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research outputs found

    泰国高等教育三十年研究主题之分析(1980-2011)

    No full text
    文章对近三十年泰国高等教育研究选题进行分析,总结了泰国高等教育外围性与宏观性研究、内向性与实践性研究以及国际化与本土化研究的特点趋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模式研究”(11YJC880084)的阶段性成

    论网络信息资源的自组织与再组织

    No full text
    网络信息组织研究一直是信息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网络环境下,信息给人们利用信息资源带来阻碍,如何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网络信息组织的现状与发展出发对网络信息组织的自组织与再组织模式进行了论述与探索

    动植物细胞培养

    No full text
    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是生物技术最新发展的重要部分,生物药物的生产与它密切相关。本文就动植物细胞大量培养的生化工程问题和前沿课题作了较详细的分析与讨论,如培养条件的实现、生物反应器、固定化技术、基础生物反应模拟、生物表面和界面、固液传递、振荡流态化、产物的分离、数学模拟和放大设计、自动控制、生产系统的分析与优化等,并为发展动植物细胞培养提出了参考意见

    FAO56在鲁西北平原地下水浅埋区的试验验证

    No full text
    利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多年冬小麦季日蒸散量数据,对FAO56推荐的作物需水量计算方法在地下水浅埋区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模拟结果表明,在充分供水的灌溉制度下,即使不考虑地下水补给,单、双作物系数法的模拟结果也较精确,对各生育阶段的模拟误差并没有明显的规律,双作物系数法在覆盖度低的初期和后期可以较好的反映灌溉和降水的影响;当供水较少且不考虑地下水补给时,单、双作物系数法和土壤水分胁迫系数修正法的模拟误差均较大。因此,在地下水浅埋区灌溉和降水偏少时,FAO56计算作物需水量的方法应慎重应用,如何考虑地下水对蒸散发的补给,从而实现FAO56在地下水浅埋区的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农牧结合生态系统管理的动力学机制

    No full text
    系统动力学是研究信息反馈系统动态行为的计算机仿真方法,它用于研究与规划非线性复杂系统的动态行为和相应的长期战略决策有其独特的优点。禹城市既是粮食生产优势产区,同时也是畜牧业生产的优势产区,种植业子系统和养殖业子系统是禹城市农业生态系统两个最主要的子系统,种植业和养殖业协调发展是农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通过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在资源、经济等因素影响下的禹城市农业生态系统发展动态,对种植业和养殖业子系统内部组分结构比例实施调控,经过反复运行试验,从中选出3种典型情景供决策者参考。图4,表1,参6

    FAO56在鲁西北平原地下水浅埋区的试验验证

    No full text
    利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多年冬小麦季日蒸散量数据,对FAO56推荐的作物需水量计算方法在地下水浅埋区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模拟结果表明,在充分供水的灌溉制度下,即使不考虑地下水补给,单、双作物系数法的模拟结果也较精确,对各生育阶段的模拟误差并没有明显的规律,双作物系数法在覆盖度低的初期和后期可以较好的反映灌溉和降水的影响;当供水较少且不考虑地下水补给时,单、双作物系数法和土壤水分胁迫系数修正法的模拟误差均较大。因此,在地下水浅埋区灌溉和降水偏少时,FAO56计算作物需水量的方法应慎重应用,如何考虑地下水对蒸散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SCX1-YW-09-06)“耕地保育与持续高效现代农业试点工程

    华北平原主要优质牧草的种植模式与产业发展方向

    No full text
    近年来华北平原农区畜牧业发展迅速,但优质青绿饲草的不足已经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此在农区发展优质青绿饲草是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牧草蛋白质含量和赖氨酸含量都比秸秆等传统饲料高,一般禾本科干草的蛋白质含量为13%~15%,豆科牧草为18%~24%,并且牧草中所含的蛋白质更容易被家畜消化吸收。本文试验研究了几种适宜华北平原种植的优质牧草的生物学特性,结合华北平原牧草种植与利用现状,提出了适宜华北平原的8种牧草和种植模式。并对平原不同生态类型区的畜牧业产业发展方向作出了规划设想,即建设山前平原青绿饲草产业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资助项目(编号:2001BA508B03);中国科学院“十五”农业开发项目(编号:NK105-A-01

    种植制度演变与研究进展

    No full text
    种植制度早期的研究主要是根据世界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条件进行农作制度的分类和比较研究。在其发展过程中 ,不同国家和地区因各自不同的资源优势和经济状况 ,研究方向上各有侧重 :人少地多农业发达的欧美国家 ,侧重于经济效益及其资源和环境保护 ;而人多地少属于生存型农业的亚非国家 ,则侧重于增产潜力 ,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如何充分利用有效的农业资源 ,二是如何生产足够的粮食。我国在种植制度方面的研究 ,出于人多地少的国情 ,主要是以增加粮食产量和提高土地利用率为目标 ,围绕以间套复种为主要内容的多熟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为研究重点。 5 0~ 70年代以扩大复种提高土地利用率为主提高粮食总产 ;80年代以提高单产、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主提高粮食总产 ,并逐步向高功能 (高产量 )高效益种植模式发展 ;90年代从高产高效种植实践与理论探讨 ,逐步走向种植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种植制度的研究与演变又呈现出新趋势 :首先 ,可持续农业是种植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 ;其次 ,种值结构调整是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再次 ,持续高效是种植制度改革与发展的最终目标

    不同施肥模式对潮土有机碳组分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No full text
    作为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在土壤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田间条件下,通过对7种肥料结构组合处理下的土壤进行采样和分析,系统地研究和比较了不同养分模式对华北平原潮土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处理(NPK)比较,NPK+S和NPK+M处理显著增加土壤耕作层(0~20cm)的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含量。PK和CK处理的土壤TOC和TN较试验前土壤皆有明显下降。有机无机肥配施,明显增加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颗粒有机碳(POC)、轻组有机碳(LFOC)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特别是与NPK处理相比较,NPK+M处理的土壤EOC、POC、LFOC和WSOC含量分别增加23.8%、39.9%、42.5%和32.1%。土壤耕作层中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可矿化碳(MNC)以有机无机肥配施为最高,NPK处理次之,PK处理和CK最小。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还明显增加了土壤>250μm水稳性团聚体(WSA)含量,并降低了土壤粘粒分散率(CDR)。相关分析表明,土壤>250μm水稳性团聚体(WSA)含量与所测定的有机碳组分含量皆呈明显正相关,特别是POC、LFOC和MBC与WSA达到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81和0.78;CDR与TOC、POC和LFOC皆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0、-0.78和-0.73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