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research outputs found

    电针中极穴对膀胱逼尿肌功能的调节作用

    Get PDF
    目的从尿动力学角度阐明电针中极穴对膀胱逼尿肌功能亢进和减弱2种异常状态的调节作用。方法雄性新西兰兔100只,以新斯的明制作膀胱逼尿肌功能亢进模型,以东莨菪碱制作膀胱逼尿肌功能减弱模型,在2种模型上电针中极穴,刺激频率为2 Hz和100 Hz,观察电针干预下尿动力学指标的动态变化,检测记录电针期间膀胱内压波型分型及电针结束即刻的尿液排出速度。结果电针2 Hz组可显著减慢膀胱逼尿肌功能亢进模型增快的排尿速度,电针2 Hz、100 Hz均可显著加快膀胱逼尿肌功能减弱模型减慢的排尿速度。结论电针中极穴可调节膀胱排尿期逼尿肌功能异常,电针作用存在频率差异性,电针2 Hz组比100 Hz组作用大

    电针不同频率和取穴对膀胱逼尿肌功能减弱的调节效应差异研究

    Get PDF
    目的:探讨电针不同频率和取穴调节膀胱逼尿肌功能减弱的效应差异,为电针治疗排尿障碍症穴位及电针参数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10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据穴位及电针频率分为中极2Hz和100Hz、三阴交2Hz和100Hz、曲池2Hz和100Hz6个亚组)。静脉输注0.05%山莨菪碱建立逼尿肌功能减弱模型,检测指标为各组充盈期膀胱内压波形及排尿期分时排尿速度。结果:1)中极2Hz、三阴交2Hz、曲池2Hz、三阴交100Hz组的排尿初速度显著大于模型组(P曲池。结论:1)电针可显著加快逼尿肌功能减弱模型排尿期的排尿速度;2)2Hz电针加快排尿速度的效应优于100Hz电针,且效应存在穴位差异性,三阴交和中极穴优于曲池穴

    2种逼尿肌功能障碍模型的建立

    Get PDF
    目的建立满足针刺疗效机理研究的逼尿肌功能障碍模型。方法将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A组、模型B组,3组经尿道插管行膀胱持续以20 mL/h匀速定量灌注并动态测定膀胱内压,模型A组注射0.005%新斯的明10 mL,模型B组注射0.05%山莨菪碱10 mL,对照组注射10 mL生理盐水,记录该期间膀胱内压波动及给药结束即时的尿液排出速度。结果模型A组膀胱内压不稳定波型的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排尿速度显著大于对照组;模型B组稳定型膀胱内压波型的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排尿速度显著小于对照组。结论经静脉匀速注射新斯的明可建立膀胱逼尿肌过度活跃模型,经静脉匀速注射山莨菪碱可建立膀胱逼尿肌过度抑制模型,2种模型均为无创性,为在整体功能完整条件下,对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针刺疗效机理研究提供了动物模型基础

    1978~2008年中国湿地类型变化

    Get PDF
    分别基于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 MSS/TM/ETM+)和中巴资源卫星(CBERS-02B)影像数据,以人工目视解译为主,完成了中国1978~2008年4期(基准年分别为1978,1990,2000和2008年)湿地遥感制图,并进行了大量的室内外验证.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湿地现状及近30年来湿地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ⅰ)截止2008年,中国湿地面积约为324097km2,其中以内陆沼泽(35%)和湖泊湿地(26%)为主.(ⅱ)1978~2008年,中国湿地面积减少了约33%,而人工湿地增加了约122%.过去30年里湿地减少的速度大幅降低,由最初5523km2/a(1978~1990年)降为831km2/a(2000~2008年).(ⅲ)减少的自然湿地(包括滨海湿地和内陆湿地),其类型变化由湿地向非湿地转化的比例逐渐降低.初期(1978~1990年)几乎全部(98%)转换为非湿地;在1990~2000年间减少的自然湿地约有86%转化为非湿地,而在2000~2008年,这一比例下降为77%.(ⅳ)气候变化和农业活动是中国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湿地变化在中国分为三大不同特征区域,即西部三省/自治区(西藏、新疆和青海)、北部两省/自治区(黑龙江和内蒙古)和其他省市区.其中西部区域尤其是青藏高原,湿地变化的驱动因子以气候增温为主;新疆湿地由于气候增温和农业活动共同作用造成变化不大.北部省/自治区的湿地变化则主要由农业活动引起;而其他省市区的湿地变化几乎完全受控于人类的农业经济活动

    Determination of pyrimidine and nucleosides using polymer column by HPLC

    No full text
    Using polymer column we established reversed phas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 RP-HPLC) method to determine five pyrimidine and nucleosides. The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factors in mobile phase on separation and analysis were studied, and th

    皮肤低阻点及其循经分布特征的微机检测——Ⅱ、皮肤低阻点的循经分布

    No full text
    本文报道应用自行研制用于皮肤电阻抗检测的微机系统与对人体皮肤低阻点分布检测结果表明,皮肤低阻点分布基本上是循经的。实验证实此方法可靠,结果稳定

    黄土高原西北部丘陵区农牧耦合生态系统模式与技术研究

    No full text
    针对黄土高原西北部农牧交错区长期形成的单一农业经营,农牧业生产发展滞后等实际问题,瞄准学科前沿,采用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和生产相结合的方法,以脆弱生态环境形成原因与改善途径研究为基础,深入系统研究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牧耦合生态系统安全运营技术模式、半干旱区草地植被自然修复机理与植被恢复建造及抗旱节水技术模式、庭园经济型果-菜-畜集约化发展与安全生产模式、草食牧业与农副牧业结合的生态绿色养殖技术模式,同时,强化优质商品型林果业高效规模化的发展;侧重植被土壤水分循环与调控机理研究,首次划分了半干旱区林草植被土壤水分生态阈值指标,确立了天然植被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植被以“先草后灌、先封后建”的稀疏配置模式,率先在半干旱区建立了完整的典型草原自然保护区和灌木林配置基地;在生态绿色养殖模式技术体系的构建和实践方面,突出区域草畜特色,提出一村一品的草食牧业与农副牧业相结合的集约化养殖技术体系,取得了重大研究进展,为我国西部农牧耦合生态系统模式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示范样板。本成果以县为单元采用中尺度放大模式,提出全面调整单一农业种植结构理论与实践的新方法、新途径,实施农林草畜果安全配置的“五个一工程”,成果示范推广面积100万亩,获经济效益5.1亿元,可在我国同类型区进行推广应用

    大连极紫外相干光源

    No full text
    先进光源的发展在前沿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近十年来,飞速发展的自由电子激光技术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探索未知世界、发现新科学规律和实现技术变革的重要工具。建成的大连极紫外(EUV)相干光源的运行波段为50~150nm,单脉冲能量大于100μJ,且可提供10-12 s和10-13 s量级的超快激光脉冲,是我国第一台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并且是国际上唯一运行在极紫外波段的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在世界范围内为用户提供具有高峰值亮度和超短脉冲的极紫外激光。大连EUV相干光源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共同承担的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目标是打造一个以先进极紫外光源为核心、主要用于能源基础科学研究的光子科学平台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