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research outputs found

    集美大学2002级福建籍新生肝炎感染现状

    Get PDF
    目的 了解集美大学 2 0 0 2级福建籍新生甲、乙、戊 3型肝炎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果 学生中抗HAV -IgG ,HBsAg和抗HEV -IgG阳性率分别为 77.0 8% ,1 5 .2 3 % ,1 7.1 5 % ,地区差异明显 ;HAV ,HEV无性别差异 ,而HBV以男性为高 ;农村HAV和HBV感染率均高于城镇 ,而HEV感染率无城乡差别。结论 应该加强对本地区大学生的甲、乙肝预防 ,急需研究出一种有效的戊肝疫

    厦门海域水体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的变化趋势

    Get PDF
    根据2003~2008年每年丰水期、枯水期和平水期于厦门海域开展的海洋环境调查的资料,研究了该海域水体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区域分布和时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调查期间该海域水体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平均含量都较高,分别为0.50、0.031 mg/dm3.其营养盐含量的区域分布相差较大,其中九龙江口水体无机氮含量最高,年均含量为0.52~1.37 mg/dm3;厦门西港水体活性磷酸盐含量最高,年均含量为0.039~0.061 mg/dm3;而大嶝海域水体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最低,年均含量分别为0.06~0.22、0.007~0.016 mg/dm3.调查期间全海域水体无机氮含量呈逐年增加趋势,活性磷酸盐含量在2003~2005年间呈上升趋势,而2005~2008年则有小幅度的下降.厦门海域水体N/P原子比较高,调查期间全海域年均值为27.4~47.5,且呈逐年增加趋势.无机氮含量的明显增加趋势及越来越严重的N/P比失衡,势必对该海域海洋生态系统尤其是浮游植物群落演替产生不良影响.此外,研究还发现厦门海域水体无机氮含量与盐度呈高度负相关(r=-0.96,n=30).这有力地证明了九龙江径流输入是厦门海域无机氮的最主要来源

    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70年:发展历程、学术成就概览

    Get PDF
    本文概略评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物理海洋学各分支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若干学术成就。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起步于海浪、潮汐、近海环流与水团,以及以风暴潮为主的海洋气象灾害的研究。随着国力的增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涌现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提出了被国际广泛采用的"普遍风浪谱"和"涌浪谱",发展了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提出了"准调和分析方法"和"潮汐潮流永久预报"等潮汐潮流的分析和预报方法;发现并命名了"棉兰老潜流",揭示了东海黑潮的多核结构及其多尺度变异机理等,系统描述了太平洋西边界流系;提出了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南海分支(或称南海贯穿流);不断完善了中国近海陆架环流系统,在南海环流、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黄海冷水团环流、黄海暖流、渤海环流,以及陆架波方面均取得了深刻的认识;从大气桥和海洋桥两个方面对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际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发展了浅海水团的研究方法,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水团的分布和消长特征与机制,在大洋和极地水团分布及运动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阐明了南海中尺度涡的宏观特征和生成机制,揭示了中尺度涡的三维结构,定量评估了其全球物质与能量输运能力;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海洋锋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提出了地形、正压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等锋面动力学机制;构建了"南海内波潜标观测网",实现了对内波生成–演变–消亡全过程机理的系统认识;发展了湍流的剪切不稳定理论,提出了海流"边缘不稳定"的概念,开发了海洋湍流模式,提出了湍流混合参数化的新方法等;在海洋内部混合机制和能量来源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并阐述了混合对海洋深层环流、营养物质输运等过程的影响;研发了全球浪–潮–流耦合模式,推出一系列海洋与气候模式;发展了可同化主要海洋观测数据的海洋数据同化系统和用于ENSO预报的耦合同化系统;建立了达到国际水准的非地转(水槽/水池)和地转(旋转平台)物理模型实验平台;发展了ENSO预报的误差分析方法,建立了海洋和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中深层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初步建成了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网;持续开展南北极调查研究;建立了台风、风暴潮、巨浪和海啸的业务化预报系统,为中国气象减灾提供保障;突破了国外的海洋技术封锁,研发了万米水深的深水水听器和海洋光学特性系列测量仪器;建立了溢油、危险化学品漂移扩散等预测模型,为伴随海洋资源开发所带来的风险事故的应急处理和预警预报提供科学支撑。文中引用的大量学术成果文献(每位第一作者优选不超过3篇)显示,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培养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这是最宝贵的成果。这支队伍必将成为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攀登新高峰的主力军

    RF Thermal Plasma Synthesis of Nano/micro Spherical Tungsten Powders

    No full text
    金属钨粉的球形化和超细化是开发高附加值钨粉的两个重要方向。致密规则的球形钨粉,不仅流动性好,而且堆积密度大、烧结收缩小,能够获得理想微结构的钨材料;而纳米钨粉可以降低钨粉的烧结温度,是制备性能优异的超细晶粒硬质合金的主要原料。传统的固相合成法和液相合成法存在操作步骤多、反应时间长、产物纯度低等问题。因此,本论文主要围绕高频氢等离子体制备纳微球形钨粉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及结果如下:(1)利用发射光谱法开展了高频热等离子体光谱诊断及强化还原机理的研究。分别研究了高频氩等离子体、高频氢等离子体、以及加入仲钨酸铵后高频氢等离子体弧的发射光谱。高频热等离子体中存在的活性基团有激发态的原子和离子,激发态原子的谱线强度随放电频率的增加而升高,随放电管内气压的升高而降低。采用多谱线斜率法由谱线强度计算得到,在8 kW到15 kW的频率范围内,高频氩等离子体的电子激发温度在8923.70K至10670.07K的范围内变化,据此结果估算得到8 kW高频等离子体的热效率为17.19%。在高频氢等离子体中加入仲钨酸铵,在毫秒级的时间内,等离子体中的活性H基团就可以与原料发生反应,引起激发态氢原子谱线Hα的减弱和Hβ的消失。与常规还原反应相比,高频氢等离子体还原在动力学上具有明显优势,可极大地强化常规还原反应。(2)高频氢等离子体一步还原仲钨酸铵制备纳米钨粉,得到粒度均匀、分散性良好的纳米球形钨粉,颗粒尺寸在50 nm以下,平均粒径为20 nm左右。通过风冷的方式调控冷却室温度梯度,可以实现对纳米球形钨粉粒径的调控。与蓝色氧化钨为原料制备纳米钨粉相比,采用仲钨酸铵为原料具有产量高、成本低、特别是工艺流程简单的优势。在相同的实验参数下,仲钨酸铵更容易得到还原。与传统的还原仲钨酸铵制备钨粉的多步工艺路线相比,高频氢等离子体新工艺可以不经过氧化钨阶段直接一步还原到金属钨粉状态,而且反应产物无残留也不会污染环境,有利于实现绿色生产。(3)仲钨酸铵在不同气氛高频热等离子体中的可控反应研究。通过调控等离子体的工作气体构建不同性质的等离子体反应气氛,从而使仲钨酸铵在不同性质的等离子体反应气氛中生成不同价态的反应产物。在氧化性的空气等离子体气氛中,仲钨酸铵生成黄色单斜晶系的八面体WO3,在中性的氩气等离子体气氛中生成棕绿色的单斜晶系的八面体WO3,在弱还原性的氨气等离子体气氛中主要生成蓝色棒状的WO2.72,以及在强还原性的氢气等离子体气氛中生成黑色的纳米球形钨粉。(4)高频氢等离子体球化微米级钨粉研究。采用FSSS粒径为1~3 μm的钨粉为原料球化,球化后粉体的松装密度增加19.56%,流动速度为球化前的2.33倍。高频等离子体球化钨粉实验在实验室连续运行1小时,产量可达927.33 g/h。另外将此工艺推广到球化常规钼粉,证明高频等离子体球化工艺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普适性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模型研究进展

    No full text
    综述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数学模型的研究进展,分析PEMFC中膜、催化层、扩散层和流场区域的传递现象和水、热管理的重要性,讨论了模型的维数、复杂性和求解方法。提出了带有时间维数的PEMFC模型研究的实际应用意义

    LiNbO3电光调制器的小信号功率测试法研究

    No full text
    阐述了小信号功率测试法测量LiNbO3电光调制器频率响应的原理,对传统的小信号功率测试法加以改进,在以网络分析仪(VNA)为主的常用扫频测试系统基础上建立起一套简单可靠的新型测试系统,实现了计算机控制自动测量。改进的测试方法考虑了测试系统中微波器件固有频响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并通过对器件进行校准加以消除。通过实验表明该方法的准确性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气体扩散层的研究进展

    No full text
    气体扩散层在燃料电池中起到支撑催化层、收集电流、传导气体和排出反应产物水的重要作用。本文对气体扩散层的组成、制备方法及参数优化的实验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现有的气体扩散层性质的各种表征方法,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气体扩散层的进一步改进方向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portable soil greenhouse gas sampler

    No full tex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捷式土壤温室气体采样器,包括采气筒,采气筒内滑动连接有活塞,活塞上固定连接有抽拉杆,抽拉杆与采气筒滑动连接,采气筒上固定连接有抽气管,抽气管上设置有三通阀,三通阀上设置有连接管,连接管的外侧滑动套接有安装管,安装管上设置有采气袋,安装管和连接管上共同设置有拆卸机构。本实用新型通过抽拉杆、活塞等结构的设置,便于作业人员进行手动反复抽拉作业,可使得静态箱内气体充分混匀,且细长型的抽拉杆设计,可轻松省力把气体样品推入压力为2‑3个大气压的样品瓶中, 并在三通阀、活塞、连接管等结构的作用下,可将静态箱采集管内部混匀的气体采集至采气袋中,便于作业人员的采集使用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