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research outputs found

    链霉菌XBP-03次级活性代谢产物的提取工艺研究

    Get PDF
    实验室前期从我国西部地区分离得到一株链霉菌,代号XBP-03,其发酵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对多种病原菌具有抗菌活性。本论文进行了链霉菌XBP-03的次级代谢产物中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主要研究了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和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两种工艺技术提取发酵液中的活性成分。论文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硅胶层析提取发酵液中活性成分的方法研究。在提取过程中,以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Ym1004)为生物活性检测供试菌株进行生物活性跟踪,全程跟踪指导活性化合物的分离提取。从发酵液出发,经过D101树脂脱色﹑有机溶剂沉淀﹑正相硅胶层析﹑TLC制备等步骤,建立了高纯度产品的制备工艺,纯度为90%。并对得到的产品进行了质量检验,证实是我们需要的目标物。 第二部分:阳离子交换树脂对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本研究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提取发酵液中的活性成分。实验结果表明,在选取的8种市售阳离子交换树脂中,7320树脂吸附效果最好,在pH=7时,树脂的交换容量最大;3%氨水可高效地将活性成分从7320树脂上解吸下来,解吸率为95.00%。静态吸附动力学符合Lagergren 准二级速率方程,颗粒内扩散为影响吸附速率的主要限速步骤,吸附速率常数为k=0.00738 g/(mg﹒min)。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由热力学平衡方程计算得:△H=60.93 kJ/mol;△S﹥0;△G﹤0,表明该交换过程是自发的、吸热、熵增加的过程。在动态实验中,发酵液以1BV/h上样、3%氨水以2BV/h进行解吸,解吸液经减压浓缩得到褐色膏状物质,产物活性成分收率为79.96%﹑纯度为63%。 第三部分:膜对发酵液中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本研究采用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提取活性成分。实验结果表明:操作压力和温度对微滤﹑超滤和纳滤过程有较大影响。实验所选微滤膜有较好的除杂和除浊效果;超滤膜较好的除去了蛋白质等大分子杂质,并且起到了纳滤预处理的作用;纳滤膜起到了很好的浓缩作用。从设备安全﹑能耗和效率的角度出发,确定了微滤操作压力为0.2Mpa,温度:30℃;超滤操作压力和温度分别为0.15Mpa﹑30℃;纳滤操作压力和温度分别为0.15Mpa﹑30℃,料液pH在中性条件时,浓缩效果最好。最后,按照上述操作条件,将2L发酵液进行微滤-超滤-纳滤全通实验,得到浓缩液343mL,活性成分收率为83.12%

    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70年:发展历程、学术成就概览

    Get PDF
    本文概略评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物理海洋学各分支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若干学术成就。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起步于海浪、潮汐、近海环流与水团,以及以风暴潮为主的海洋气象灾害的研究。随着国力的增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涌现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提出了被国际广泛采用的"普遍风浪谱"和"涌浪谱",发展了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提出了"准调和分析方法"和"潮汐潮流永久预报"等潮汐潮流的分析和预报方法;发现并命名了"棉兰老潜流",揭示了东海黑潮的多核结构及其多尺度变异机理等,系统描述了太平洋西边界流系;提出了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南海分支(或称南海贯穿流);不断完善了中国近海陆架环流系统,在南海环流、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黄海冷水团环流、黄海暖流、渤海环流,以及陆架波方面均取得了深刻的认识;从大气桥和海洋桥两个方面对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际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发展了浅海水团的研究方法,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水团的分布和消长特征与机制,在大洋和极地水团分布及运动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阐明了南海中尺度涡的宏观特征和生成机制,揭示了中尺度涡的三维结构,定量评估了其全球物质与能量输运能力;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海洋锋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提出了地形、正压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等锋面动力学机制;构建了"南海内波潜标观测网",实现了对内波生成–演变–消亡全过程机理的系统认识;发展了湍流的剪切不稳定理论,提出了海流"边缘不稳定"的概念,开发了海洋湍流模式,提出了湍流混合参数化的新方法等;在海洋内部混合机制和能量来源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并阐述了混合对海洋深层环流、营养物质输运等过程的影响;研发了全球浪–潮–流耦合模式,推出一系列海洋与气候模式;发展了可同化主要海洋观测数据的海洋数据同化系统和用于ENSO预报的耦合同化系统;建立了达到国际水准的非地转(水槽/水池)和地转(旋转平台)物理模型实验平台;发展了ENSO预报的误差分析方法,建立了海洋和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中深层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初步建成了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网;持续开展南北极调查研究;建立了台风、风暴潮、巨浪和海啸的业务化预报系统,为中国气象减灾提供保障;突破了国外的海洋技术封锁,研发了万米水深的深水水听器和海洋光学特性系列测量仪器;建立了溢油、危险化学品漂移扩散等预测模型,为伴随海洋资源开发所带来的风险事故的应急处理和预警预报提供科学支撑。文中引用的大量学术成果文献(每位第一作者优选不超过3篇)显示,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培养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这是最宝贵的成果。这支队伍必将成为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攀登新高峰的主力军

    化学热泵系统在储热技术中的理论与应用

    No full text
    化学热泵是高效、环保的新型能源技术,在余热回收、储热、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化学热泵系统的一般理论和在储热技术中的应用,介绍了化学热泵系统技术在反应与工质对选择、传热强化以及工业研究与应用等方面的发展

    无另置困油缓冲槽的轴向两段式齿轮泵

    No full text
    为解决齿轮泵现有另置困油缓冲槽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具有两种重合度的轴向两段式齿轮泵,重合度大于1的齿轮段的困油负荷流量,由重合度为1的齿轮段的困油缓冲流量来平衡,从而实现困油现象的充分缓解。重点给出了重合度为1的齿轮段脱开缝隙的3D特征测量方法;由困油负荷流量等于困油缓冲流量,建立了困油压力式。最后,进行了实例演示和PumpLinx软件验证。结果表明,两段式齿宽比的灵活调整,弥补了现有另置缓冲槽不可调缓冲能力的不足,工况适用性强;考虑气穴压力的困油压力式,修正了困油膨胀时的负压情况,适用于任何结构下的困油压力计算。得出了该泵能有效缓解困油现象,而无需另置缓冲槽,且结构简单、加工方便的重要结论

    齿轮泵与齿轮马达的脉动差异性及其轻量化设计

    No full text
    为了明晰齿轮泵/齿轮马达输出量的脉动机理及其差异性,基于由性能到参数的逆向设计方法和渐开线齿廓的无根切特点,以最能反映输出脉动与困油等性能的重合度和轻量化效果的齿数为渐开线齿廓的构造变量,重点推导出无量纲节法线长度等齿廓参数式;据此,重构出齿轮泵输出流量和齿轮马达输出转速的脉动系数式;由许可脉动系数下的轻量化设计方法,确定出相应的最小重合度及其最少齿数。结果表明,重合度是影响脉动系数的关键参数,齿轮马达的转速脉动系数大于齿轮泵的流量脉动系数,重合度越大,脉动系数越小,脉动差异性越小,但困油负荷越大;重合度和齿数是影响轻量化效果的两个关键参数,重合度越大或齿数越少,轻量化效果越好;最小重合度由许可脉动系数唯一确定,最少齿数由最小重合度、许可齿顶压力角和许可齿顶圆心角等共同确定,从而完善了齿轮泵/齿轮马达就脉动系数方面的现有结论

    纳米燃料—一种新的储能载体

    No full text
    提出了以纳米燃料作为储能载体的新概念,即含能纳米微粒或载于溶液中的含能纳米颗粒悬浮液作为二次能源载体。纳米燃料的燃烧过程应用于内燃机在本文中首次提出。讨论了几类潜在的可用纳米能源,包括硅、铝和铁,以及它们的干态与湿态应用形式。纳米燃料颗粒与传统燃料颗粒相比具有显著不同的热物理性质,这些性质改变是由于尺度效应带来的,尤其是纳米尺度下非常大的比表面积增大了氧化过程中的接触面积。纳米尺度下熔点和融化潜热的降低也和尺度的减小密切相关。本文还讨论了纳米储能材料的生产、点火及燃烧的控制、燃烧产物的捕集等有关纳米储能材料实际应用中的挑战性问题

    意大利的人工智能研究

    No full text
    中国科学院赴意大利人工智能访问小组一行四人于八二年九月访问了意大利的有关学术单位和高等学校。本文就这次访问了解到的有参考价值的内容作一概括介绍

    微孔分子筛合成的研究进展

    No full text
    综述了近5年微孔分子筛合成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着重介绍了儿种具有代表性的新型结构分子筛的合成;简述了现有分子筛合成中的几种热门合成方法,包括可以降低废物排放量的气相转移合成法和于胶法、节约能耗的微波加热法以及降低昂贵模板剂用量的混合模板剂法等,并分析了它们的优势与缺陷;还介绍了具有应用前景的复合分子筛的合成和应用的研究结果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