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research outputs found

    The Processing Mechanism of Immediate and Potential Threat Faces

    No full text
    我们生出在相对和平的年代,但仍然常常接触到威胁情境和威胁刺激。对人类而言,生活中遇到的威胁主要来自社会环境,这种威胁的重要传达方式之一即为他人面孔。面孔可以传递他人威胁的动机与能力,以及环境中的伤害、风险等信息。为更好理解人际交往中人们如何加工威胁面孔,做出认知情绪反应进而完成社会互动。本研究通过控制威胁情境,从面孔主观评价、注意和再认三个方面,探究即时和潜在威胁面孔的加工差异,以及威胁面孔的分类符合威胁单系统理论还是双系统理论。 本文 首先 综述了威胁 的单系统和 双系统理论, 总结 即时和潜在威胁 刺激 ,以及威胁 情境相关的实证证据 。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面孔研究中缺乏 即时潜在威胁 系统的直接比较, 以及 情境在其中的作用,提出了 本 研究方案 ,对单系统和双系统理论进行验证 。 实验一 探讨 情境对 威胁 面孔 主观评价 和 再认 的影响,实验二 为 威胁 情境 和威胁 面孔 对任务干扰的 影响, 实验三使用眼动设备探究威胁面孔再认优势的机制。结果 发现威胁情境 的效应 不显著,但威胁面孔的加工符合双系统理论, 即时威胁面孔具有记忆优势,而潜在威胁面孔则记忆困难。注意阶段发现 即 时威胁面孔 注意捕获 产生 了 任务干扰作用,但眼动阶段 无法体现即时威胁面孔的 警觉优势,而是表现出潜在威胁面孔的警觉和回避 ,这在一定程度上 反应了即时威胁 和潜在威胁面孔加工效率的不同 。 本研究整合主观评价、行为及眼动研究,从即时威胁与潜在威胁比较的角度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即时威胁与潜在威胁面孔在主观评价及再认上存在差异,为威胁双系统理论提供了实证证据。即时和潜在威胁面孔的再认差异,可能源于认知过程中对威胁意图判断导致的加工效率和策略不同,以及两种威胁面孔的注意特征差异。</p

    The Role of Facial Identity and Expression in Memory Superiority Effect of the Threatening Face

    No full text
    面孔在社会交往中发挥重要作用,人类对威胁面孔的记忆优势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规避风险、适应环境.根据影响记忆的几个重要因素,揭示威胁面孔加工的行为和神经机制是理解威胁面孔记忆优势的关键,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目前的行为研究探讨了威胁面孔的记忆优势主要源自编码阶段的注意和知觉优势;神经机制研究揭示了威胁面孔的记忆优势在威胁身份面孔和威胁表情面孔加工中的体现。与非威胁面孔记忆的比较研究发现,威胁面孔记忆有着独特的以杏仁核、颗上沟、眶额叶和脑岛为主的神经加工机制。未来研究需要考虑不同的威胁种类,区分记忆的不同阶段以及情绪和知觉因素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并尝试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来探索威胁面孔记忆优势背后的认知神经机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本领域的研究。</p

    Survey on standardized testing platform of psychological experiment based on Cognitive Atlas

    No full text
    当前精神障碍的诊断评估主要依赖于心理筛查量表和医生诊断,而很多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且具有相似的外显临床症状,难以依靠现有测量方法从内在机制上进行精准区分.我们调研了国内外现有的心理实验测试任务集,分析并比较现有任务集的特征及优劣势,发现基于认知图谱构建心理实验标准化测试任务库,搭建网络和移动多种施测平台,有助于采集大规模的心理特征结构化数据.这些任务可用于构建客观、高效、可靠的精神障碍量化评估工具、指标和模型,以期对多重精神障碍进行多维度心理特征的量化评估,应用于复杂精神障碍进行精准分类,服务于精准医疗.更重要的是,标准化测试平台也将有助于正常人群认知行为测量,增强心理测试的标准性和可比性.</p

    Dissociation of Attention Allocation and Response Selection in Conflict Processing of Multiple Frames of Reference

    No full text
    摘要:&ldquo;优势参照系地图&ldquo;理论指出大脑中存在多种参照系(frame of reference, FOR),如内在参照系(intrinsic FOR, IFOR)和自我参照系(ego-centric FOR, EFOR),它们相互竞争产生空间判断。但是,关于不同参照系之间的冲突的发生阶段(早期的注意分配阶段还是晚期的反应选择阶段)并不清楚;并且不同冲突在哪个阶段会产生相互影响也不清楚。为了探索第一个问题,我们采用了双大炮实验范式,并主要探索内在参照系之间的冲突(IFOR-IFOR,II)的发生阶段。双大炮实验范式首先呈现红色和蓝色的两个大炮和八个潜在目标点,随后一个点闪烁成为目标,要求被试转动与目标颜色相同的大炮,通过左右手按键以最短路径指向目标,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和错误率。实验通过两个大炮夹角变量(0&deg;、45&deg;、90&deg;、180&deg;)调控两个大炮对应的不同内在参照系之间的空间一致性(早期注意分配相关)和反应一致性(晚期反应选择相关),分离出三种条件:空间一致反应一致,空间不一致反应一致,空间不一致反应不一致来确定II冲突的发生阶段。为了探索第二个问题,我们引入了自我参照系与内在参照系之间的冲突(EI),主要关注两种类型的冲突共同的发生阶段。结果发现,(1)观察到II冲突,表现为反应时和错误率在三种条件下依次增大;(2)观察到EI冲突,表现为反应时和错误率在冲突条件下的显著大于其在非冲突条件下。同时,EI冲突和II冲突发生交互作用,即EI冲突的反应时效应量在空间不一致反应不一致条件下显著大于其在空间一致反应一致条件和空间不一致反应一致两种条件下。以上结果表明:(1)II冲突受到空间一致性和反应一致性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说明II冲突可能既发生在早期的注意分配阶段,又发生在晚期的反应选择阶段。(2)II和EI冲突的交互作用仅仅受到反应一致性的影响,说明两种冲突可能在晚期的反应选择阶段共享一个冲突加工过程。本研究将多重参照系的冲突加工过程分离成早期的注意分配过程和晚期的反应选择过程,进一步支持了参照系地图理论。</p

    AMT换挡滑块轴颈磨损的仿真分析与预测

    No full text
    为保证滑块使用寿命,提升AMT的换挡品质,针对换挡过程中滑块轴颈与拨叉之间的磨损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建立有限元模型,并基于传热学理论,设置了拨叉和滑块的热边界条件,得出了同步过程中换挡滑块单次换挡结束时的磨损量与温度分布云图。基于Archard磨损理论,对单次换挡结束时的磨损量进行计算。通过BOX设计方法,对所需的17个仿真试验点进行有限元仿真,并且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滑块轴颈磨损量的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分析了换挡力、转动角度、摩擦因数对滑块轴颈磨损量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转动角度对轴颈磨损量的影响最为显著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