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ocessing Mechanism of Immediate and Potential Threat Faces

Abstract

我们生出在相对和平的年代,但仍然常常接触到威胁情境和威胁刺激。对人类而言,生活中遇到的威胁主要来自社会环境,这种威胁的重要传达方式之一即为他人面孔。面孔可以传递他人威胁的动机与能力,以及环境中的伤害、风险等信息。为更好理解人际交往中人们如何加工威胁面孔,做出认知情绪反应进而完成社会互动。本研究通过控制威胁情境,从面孔主观评价、注意和再认三个方面,探究即时和潜在威胁面孔的加工差异,以及威胁面孔的分类符合威胁单系统理论还是双系统理论。 本文 首先 综述了威胁 的单系统和 双系统理论, 总结 即时和潜在威胁 刺激 ,以及威胁 情境相关的实证证据 。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面孔研究中缺乏 即时潜在威胁 系统的直接比较, 以及 情境在其中的作用,提出了 本 研究方案 ,对单系统和双系统理论进行验证 。 实验一 探讨 情境对 威胁 面孔 主观评价 和 再认 的影响,实验二 为 威胁 情境 和威胁 面孔 对任务干扰的 影响, 实验三使用眼动设备探究威胁面孔再认优势的机制。结果 发现威胁情境 的效应 不显著,但威胁面孔的加工符合双系统理论, 即时威胁面孔具有记忆优势,而潜在威胁面孔则记忆困难。注意阶段发现 即 时威胁面孔 注意捕获 产生 了 任务干扰作用,但眼动阶段 无法体现即时威胁面孔的 警觉优势,而是表现出潜在威胁面孔的警觉和回避 ,这在一定程度上 反应了即时威胁 和潜在威胁面孔加工效率的不同 。 本研究整合主观评价、行为及眼动研究,从即时威胁与潜在威胁比较的角度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即时威胁与潜在威胁面孔在主观评价及再认上存在差异,为威胁双系统理论提供了实证证据。即时和潜在威胁面孔的再认差异,可能源于认知过程中对威胁意图判断导致的加工效率和策略不同,以及两种威胁面孔的注意特征差异。</p

    Similar 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