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research outputs found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Self-distance on Self-control

    No full text
    自我控制对人类的健康和幸福至关重要,然而日常生活中自我控制失败的现象却十分常见。自我控制作为人类特有的心理特征之一,对其理论机制的探讨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经典力量模型将其视为一种有限的能量,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并指出需要结合认知理论重新思考自控失败的现象,实现多理论的整合。本研究以自我距离为切入点,从适应的角度探讨个体的自我距离倾向与自我距离干预训练对自我控制过程的作用机制,旨在为自我控制理论提供认知层面的解释,并为自我控制失败的规避提供指导。 本研究包括两个子研究:研究一采用实验室实验的方法,以 70 名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在空间不相容任务上的表现作为认知控制能力的指标,探索不同自我距离倾向(自发性沉浸 V.S.自发性抽离)对自我控制的影响。研究二采用生态效度更高的经验取样法,以 242 名本科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习惯建立过程中在目标行为上的行为记录数据作为自我控制能力的指标,通过指导被试以不同主语制定目标和自我反思,对被试进行 2 周的自我距离干预(沉浸操纵组V.S.抽离操纵组)和行为记录追踪,检验自我距离的操纵在自我控制过程中的作用。结果发现: (1)自发性抽离的个体在完成认知控制任务过程中,表现出对认知冲突的适应,不出现损耗现象;自发性沉浸的个体在完成认知控制任务过程中,未表现出对认知冲突的适应,存在损耗现象。 (2)连续 2 周指导被试以第三人称为主语设定目标,并以旁观者视角评价自己目标行为完成情况和完成过程中的感受有助于增大其自我距离,实现自我抽离的操纵。 (3)习惯建立的过程中,抽离组被试表现出对目标行为的适应,感受到更少的意志努力,并且随时间增加,意志努力有显著降低的趋势;沉浸组被试未表现出对目标行为的适应,感受到更多意志努力。 本研究结合实验室实验和经验取样法,证明自我距离可以作用于自我控制过程,更远的自我距离可以加速个体适应自控冲突的过程,同时使得个体在自控过程中感受到的意志努力减少,有效缓解自我控制后的损耗。</p

    研究生第二党支部召开组织生活会

    No full text
    1月14日中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生第二党支部在北楼421会议室召开组织生活会,进行支委述职评议和党员民主评议。支部党员共20人到会,团员2人到会,支部副书记曹倖主持会议。 会议首先进行了支委述职评议,支部委员李府桂对2018年度支部工作进行总结汇报,介绍了支部组织建设、项目申请、学习及活动等情况,然后曹倖和李府桂进行述职,党员对支委班子履职情况进行打分,并提出意见及建议。 曹倖对照《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及前期收集的支部党员意见,对支部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查与汇报,指出当前支部工作在活动形式、内部纪律、内部交流等方面仍需努力改进,支部各党小组组长就目前小组组织生活会的情况进行汇报,并提出可以通过将党日活动分配给各党小组负责等形式促进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其中,丰富支部活动形式。 支部其他党员结合自己2018年度学习、工作、生活等情况进行口头述职,提出当前自身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计划,并给出自评等级。各党小组进行了组内互评。 最后,支部对参加库伦旗活动的党员和团员进行表彰颁奖,曹倖对本次支部大会进行总结,在肯定大家2018年度工作的同时,提出2019年的新要求,强调要严肃认真对待支部和党小组活动,加强日常活动的监督与落实

    心理所面向库伦旗700多名教师和公务人员开展线上心理培训

    No full text
    6月23日至7月5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利刚副研究员面向库伦旗700多名教师和公务人员开展为期两周的线上心理培训。 为推动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示范项目,加强库伦旗未成年人心理成长指导工作, 心理所联合库伦旗政法委、教科体局在疫情期间采用线上方式开展心理沟通技术系列培训,促进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开展。 项目组将700位学员分成10个训练营,通过线上直播课、视频课、音频课,每日实操练习,参加主题沙龙和分享沙龙,互动答疑等多种形式完成了为期两周的课程。在课程讲解过程中,王利刚向学员介绍了心理沟通的含义和障碍,并分别以“挖沟工程”和“架桥工程”为喻,阐释了心理沟通的要点和技巧。 本次培训课程及线上社群服务获得了库伦旗政府部门和广大学员的认可,参加培训的学员认真学习、积极分享,对如何开展未成年人心理成长指导有了新认识

    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及其培养

    No full text
    &lt;正&gt;教师应该与家长一起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促进积极心态的形成,传递合理的信念,帮助学生养成适合自己的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让学生收获成功与幸福。Hare等人指出:&quot;执行自我控制的能力是人类成功和幸福的关键&quot;。[1]对于学生而言,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与身心健康、更好的学业表现和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关系密切,[2]然而学业拖延、网络游戏成瘾、进食障碍等消极的应对方式在学生中十分常见,这都与自我控制的失败息息相关。</p

    健康,从心开始——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及其培养

    No full text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美德的先导,也是健康幸福的源泉。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我国德育的重要内容,一方面,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如普教学生、中职学生、特殊学生,其侧重点会有不同;另一方面,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素养,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的质量。同时,作为&mdash;种工具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也为后进生转化等具体问题提供支持。在心理健康的重要『生日益凸显的今天,教师应该与家长一道,把心理健康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起点,成为学生人格成长的塑造者、健康,瞬里的维护者,帮助学生收获成功与幸福。</p

    老年人情景记忆更新的改变:竞争记忆的回溯性干扰

    No full text
    记忆更新是获取新知识的一种重要能力.大量研究显示老年人情景记忆受损,但鲜有研究探讨老年人情景记忆更新模式的改变.研究在匹配了老年人和年轻人编码程度的前提下,探讨情景记忆更新的老化效应及其潜在的认知机制.我们对AB-AC记忆更新范式进行了创新,同时考察了在项目改变和位置改变条件下的老化效应,并在测试阶段纳入诱饵选项,进一步排除编码程度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年轻人能对A-B和A-C记忆分离存储,而老年人更多地受到回溯性记忆干扰,即在A-B测试中出现C的闯入,并且该干扰效应显著地大于诱饵刺激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年轻人和老年人编码程度匹配的情况下,年轻人的记忆更新通过记忆分化来实现,而老年人更多地受到竞争记忆的回溯性干扰.</p

    心理所青年党员赴库伦旗开展教育帮扶工作

    No full text
    为增强党支部组织力和服务创新的能力,紧扣党建助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生第二党支部结合心理所战略规划和建设特色研究所的目标任务,在9月24日以团队形式前往库伦旗第三中学,开展“走进库伦旗,践行社会心理服务”创新专项活动。 9月25日下午,支部书记王利刚在库伦三中进行了一次以“心理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为题的讲座,指导当地教师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课堂实践。讲座结束后,王利刚老师和支部7名党员与库伦三中党支部的代表们进行了工作交流,达成支部结对共建意向,希望在未来支部建设上,能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9月26日上午,支部4名党员以“认识心理学、幽默、创造力、认识自己”为主题给库伦三中的学生讲授心理公开课,普及心理学知识。26日下午,支部委员李府桂带领库伦三中的学生在操场上进行了一次心理团体辅导实务,通过这些团体活动增强班级的集体凝聚力。库伦三中的老师们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今后能在班级多开展此类活动。 支部的青年党员们在本次前往贫困地区库伦旗践行社会心理服务活动中,党员意识和责任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Sensitive Detection of Hydroxyl Radical based on Silver-Enhanced Gold Nanoparticle Label

    No full text
    本文采用银染增强金纳米粒子(AuNPs)为信号因子,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灵敏检测羟基自由基(&middot;OH)的DNA电化学传感器. 首先,巯基化的DNA1通过Au&mdash;S键自组装于金基底电极表面. 然后,由Fenton反应产生的&middot;OH可引起电极表面DNA1自组装层的氧化损伤裂解,未损伤的DNA1可与功能化AuNPs上的DNA2杂交. 利用AuNPs对银离子的催化还原反应,将银原子沉积在AuNPs的周围,形成一层银外壳,再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PV)技术对沉积的银进行电化学检测,从而实现&middot;OH的定量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在最优实验条件下,该传感器检测&middot;OH的线性范围为0.2 ~ 200 &mu;mol&middot;L-1,检测下限为50 nmol&middot;L-1. 该传感器有较好的重复性、选择性,并在抗氧化剂抗氧化能力评估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A novel DNA-based electrochemical sensor has been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for sensitive detection of hydroxyl radical (&middot;OH) based on the silver-enhanced gold nanoparticle label. Thiolated DNA1 was firstly immobilized on the gold electrode through Au&mdash;S bonds. The &middot;OH generated from Fenton reaction could induce serious oxidative damage of the DNA1 layer on the electrode surface. Then DNA2-functionalized gold nanoparticles (DNA2-AuNPs) were linked on the electrode through the hybridization between DNA2 and undamaged DNA1. Based on th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silver ion by AuNPs, a silver layer was formed on the surface of AuNPs. The quantitative assay of &middot;OH was carried out by 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 (DPV) detection of the deposited silver. Under the optimization conditions, the developed DNA-based biosensor could detect &middot;OH quantitatively with wide linear range (0.2 ~ 200 &mu;mol&middot;L-1) and low detection limit (50 nmol&middot;L-1), and exhibited satisfactory selectivity and reproducibility. This 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 could have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the evaluation of antioxidant capacity.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21275041, No. 21235002, No. 21221003)资助作者联系地址:1.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 410082;2. 南阳师范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Author's Address: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hemo/Biosensing and Chemometrics,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2, China; 2.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an Nanyang, 473061, China通讯作者E-mail:[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JUNO sensitivity on proton decay p → ν K + searches*

    No full text
    The Jiangmen Underground Neutrino Observatory (JUNO) is a large liquid scintillator detector designed to explore many topics in fundamental physics. In this study, the potential of searching for proton decay in the pνˉK+ p\to \bar{\nu} K^+ mode with JUNO is investigated. The kaon and its decay particles feature a clear three-fold coincidence signature that results in a high efficiency for identification. Moreover, the excellent energy resolution of JUNO permits suppression of the sizable background caused by other delayed signals. Based on these advantages, the detection efficiency for the proton decay via pνˉK+ p\to \bar{\nu} K^+ is 36.9% ± 4.9% with a background level of 0.2±0.05(syst)±0.2\pm 0.05({\rm syst})\pm 0.2(stat) 0.2({\rm stat}) events after 10 years of data collection. The estimated sensitivity based on 200 kton-years of exposure is 9.6×1033 9.6 \times 10^{33} years, which is competitive with the current best limits on the proton lifetime in this channel and complements the use of different detection technologies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