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research outputs found

    A Journey into the City. Migrant Workers' Relation with the Urban Space and Struggle for Existence in Xu Zechen's Early Jingpiao Fiction

    Get PDF
    In contemporary China, rural-urban migrants constitute a new urban subject with entirely new identity-related issues. This study aims at demonstrating how literature can be a valid field in investigating such evolving subjectivities, through an analysis of Xu Zechen’s early novellas depicting migrants’ vicissitudes in Beijing. Combining a close reading of the texts and a review of the main social problems characterising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identity crisis within the migrant self in Xu’s storie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network of meanings employed by the writer to signify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tension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countryside

    《苗族史诗》汉译与英译的若干问题——《苗族史诗》汉文译注者吴一文教授访谈录

    No full text
    笔者针对苗文、汉文、英文对照版《苗族史诗》汉译和英译中涉及到的问题,采访了其汉文译注者吴一文教授。吴一文教授就其父今旦先生如何开始搜集整理《苗族史诗》,父子在旧版《苗族史诗》的基础上进行了哪些改进,在翻译时有什么样的理念,以及如何邀请美国学者Mark Bender对新版《苗族史诗》进行英译,最终打造出三文对照版《苗族史诗》进行了阐述。《苗族史诗》的翻译模式,不仅仅是一个个案,更为其他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走出去"提供借鉴

    环渤海地区风能资源开发与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建设

    No full text
    在研究环渤海地区风能资源本底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风能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开发利用价值进行评估;汇总了该地区1997年~2006年间的风电场装机情况以及对应时间序列的社会经济相关指标,总结了环渤海地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产业发展现状;根据风能禀赋、土地覆被类型以及已有和规划修建风电场等影响指标,以10km×10km为基本空间单元,将研究区划分为5852个基本网格,通过格网分析的方法,对环渤海地区风电场选址和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建设布局适宜程度进行分级评价,将风电产业基地布局的适应性分为高度适宜区、较高适宜区、中等适宜区、较低适宜区和低度适宜区。以上述研究为基础,探讨了环渤海地区建设1850×104kW风电产业发展目标和风电场选址方案,以及相应实现的节能减排目标,提出建设环渤海地区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与高耗能无碳型产业基地的设想,该基地包括辽中南及辽东半岛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山东半岛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和冀西北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最后提出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布局以及相关非并网风电发展政策。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编号2007CB210306

    InAs/GaAs量子点光致发光光谱多峰结构发光本质

    No full text
    研究了InAs/GaAs量子点光致发光光谱中出现的多峰结构.观察到随着激发功率的增加光谱中发光峰的数目逐渐增多并且部分发光峰的峰位随激发功率的增加向高能量方向移动.解释了各发光峰的来源并结合量子点能级结构的特点,计算了量子点中电子和空穴各子带间的能级间距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变化——关于全球环境变化区域研究的思考

    No full text
    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越来越重视全球问题与区域问题的结合,强调全球环境变化的问题应主要通过区域研究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20世纪下半叶,强烈的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背景叠加,使我国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自然过程与环境要素的变化包括: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带的明显摆动,降水南增北减使南方洪涝增加、北方干旱日趋严重,巨大的物质和能源需求与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天然水文过程的重大改变。在地理格局变化方面,工业化过程带来的产业与经济格局变化,改变了人口格局和城市格局以及自然资源供需格局,地表景观格局因此而发生显著的改变。资源环境已经从发展的条件演变为制约我国国家安全的一个关键因素。对中国地理环境特征与资源环境问题认识上的不确定性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潜在威胁。对此,需要从全球的视角开展深入的研究

    风向对半固定沙垄表面风速影响——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例

    No full text
    利用DETI可移动测风系统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半固定沙垄表面风速进行实地观测,获取了主要风季不同风向条件下沙垄表面7个典型部位距离地表20cm、40cm、60cm、100cm和200cm5个高度的风速系列数据,系统研究风向对半固定沙垄表面坡面风速及风速廓线的影响。结果表明,迎风坡的气流加速和背风坡的风速降低现象在实际观测中得到证实,但受风向的影响甚大。垄顶风速放大率随入射角的增大呈指数关系递增,而背风坡风速占垄顶风速的比率则随入射角的增大呈线性关系递减。大角度入射气流速度变化主要受控于沙垄形态,小角度入射气流速度变化主要受控于地表植被状况。无论气流以何种角度入射,距沙垄表面20cm高度气流的加速均较其他高度缓和。沙垄底部和坡中下部的风速廓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呈较好的对数拟合关系;两坡中上部和垄顶部的对数拟合方程相关系数偏小;受回旋涡流的影响,风速廓线在背风坡上部有明显偏折,初步断定涡流中心在距地表40cm左右的高度

    中国区划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No full text
    在回顾国内外区划工作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区划工作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简单概述了我国区划工作中的方法论,讨论了区划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20世纪后半叶起,我国的区划研究进入系统研究和全面发展期。这期间我国区划工作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1)众多区划方案的提出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既是科学的总结,又与我国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需求相关;(2)区划工作多是静态的,不能及时反映变化了的自然和人文要素;(3)现有区划工作未能将自然区划和经济区划很好地结合起来;(4)区划工作大多集中在陆地系统,对海洋系统的关注不够;(5)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2004DFA07400);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3-SW-321)资

    一种紊流抗堵塞灌水器流道结构设计方法

    No full tex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紊流抗堵塞灌水器流道设计方法。该方法基于水力学中的扰动流和涡流理论而提出,流道单元侧面采用具有涡流曲面特征的弧形曲面,两侧反向错位排列。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滴灌灌水器的流道设计,一方面使得流道的两侧为光滑曲面,具有流线形结构,消除了边角的零速度区,避免了细小颗粒的沉淀;另一方面水流在通过流道时,可自动形成扰动和涡流,避免了泥沙颗粒的沉积,而且对于附着在流道壁上的杂物具有冲刷作用。反复改变水流方向,自动产生回旋扰动,不仅具有很好的冲淤效果,而且具有很好的消能效果,从而提高了滴灌灌水器流到的自冲洗抗堵塞性能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半固定沙垄表面风速变化规律研究

    No full text
    于2007年春季(风季),利用DETI可移动测风系统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半固定沙垄进行实地观测,系统研究沙垄表面2m高度气流速度变化规律,发现坡脚风速、入射角和坡面形态对其有显著影响。在大气呈中性稳定的条件下,风速由迎风坡脚至丘顶逐渐加速,在垄顶达到最大,至背风坡的中上部剧烈降低,此后又逐渐恢复。垄顶风速随坡脚风速的增大而线性增大。在相同风速条件下,大角度入射时迎风坡的风速增加幅度和背风坡的风速降低幅度均明显高于小角度入射的情形,可见入射角的大小控制着沙垄表面风速的变化幅度。地形对风速变化的影响在于,在缓而长的坡面上,迎风坡风速放大率较短而陡的坡面要大,当短而陡的坡面作为背风坡时,风速的降低则较缓长的坡面更为剧烈。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半固定沙垄表面风流速度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将有助于理解半固定沙垄表面的蚀积过程和动态,为科学防沙治沙提供理论依据

    春夏季放牧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影响

    No full text
    位于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腹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世界上温带荒漠生物多样性的精华和最为丰富的典型区域。历史上这里就是北疆羊和部分马匹重要的冬牧场,但近年来的放牧活动在春夏季也开始进入沙漠腹地,使地表性质与植被覆盖发生了明显改变。应用野外随机取样与室内萌发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比研究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春夏季放牧和冬季放牧沙垄土壤种子库差异及其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放牧沙垄种子库种数为24种,而春夏季放牧沙垄有20种,后者明显减少了植物种数。冬季放牧沙垄种子库密度为(353.2±87)粒.m-2,而春夏季放牧沙垄为(189.1±23)粒.m-2,比前者减少了88%。两类沙垄土壤种子库的生活型组成都以一年生植物为主,相似性系数为0.711。相同沙垄不同部位的物种相似性系数在0.429~0.600之间,异质性较大,尤其表现在除垄顶之外的其他部位。冬季放牧沙垄和春夏季放牧沙垄地上植被中分别有植物36种和26种,各生活型所有物种均为后者低于前者,其中短命、类短命物种数量减少幅度最大。春夏季放牧沙垄地上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降低,而优势度升高。回归分析显示,冬季放牧沙垄定植群落有21%的变异来源于土壤种子库,而春夏季放牧沙垄有51%的变异来源于土壤种子库,可见不同季节的放牧干扰显著影响土壤种子库及其与地上植被的相关关系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