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research outputs found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多房棘球蚴病病原的调查

    Get PDF
    本文报道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主体部分四个牧业旗的草场进行多房棘球蚴病病原调查的结果。发现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及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tatus)是本绦虫的中间宿主、沙狐(Vulpes corsac)是其终末宿主。布氏田鼠是本绦虫中间宿主新记录,长爪沙鼠和沙狐分别是国内本绦虫中间宿主和终宿主新记录。布氏田鼠是呼伦贝尔草原的优势啮齿类,其平均感染率为2.43%(64/2635),越冬成鼠感染率高达5.23%—14.29%(平均6.66%)。长爪沙鼠感染率虽达16.67%(1/6),但鼠数不多。沙狐是本草原常见的食肉兽,检查6只沙狐,其中2只(33.3%)肠内含多房棘球绦虫成虫无数。用其孕节饲喂实验室小白鼠6只,6个月后检查各实验鼠,肝脏均布满泡状多房棘球蚴。呼伦贝尔草原本绦虫成虫及原头节形态特征均与我国西北本虫种差异显著,而与苏联及美国阿拉斯加的多房棘球绦虫西伯利亚亚种比较相似

    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绵羊不同虫龄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及虫卵孵化的实验观察

    Get PDF
    作者在内蒙科尔沁草原实验观察了绵羊体内62日龄及三年龄的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雌雄虫。三年龄虫体变小,大多数雄虫的睾丸内质呈不同程度空泡伏,部分雌虫的卵巢和卵黄腺萎缩或消失,体形变异。实验羊粪便的虫卵孵化率逐年下降,粪便散入水中后连续4—5天有毛蚴孵出,毛蚴数最多的是在次日上午,随后每天上午有一递减的小高峰,下午极少、夜间消失

    我国牛羊双腔类吸虫的继续研究:Ⅲ.三种双腔吸虫后蚴在异常昆虫宿主蚂蚁体内的发育

    Get PDF
    内蒙科尔沁草原的中华双腔吸虫(Dicrocoelium chinensis Tang et Tang,1978)其第二中间宿主是黑玉蚂蚁(Formica gagates),而山东滨州地区的矛形双腔吸虫(D.lanceatum Rud.,1803)和枝双腔吸虫(D.dendriticum Rud.,1819)的蚂蚁宿主是中华蚂蚁(Formica sinica)。作者用中华双腔吸虫的黏球感染山东的中华蚂蚁,同时用矛形双腔和枝双腔的黏球分别感染内蒙的黑玉蚂蚁。本文报道此试验中不同蚂蚁种类和各虫种后蚴间所产生的不同反应情况,及矛形双腔和枝双腔在后蚴各发育期的形态差异

    我国牛羊双腔类吸虫的继续研究(Trematoda:Dicrocoeliidae)──Ⅱ.矛形双腔吸虫和枝双腔吸虫的幼虫期比较

    No full text
    1991年和1992年二个夏天作者在山东滨州地区羊双腔吸虫病流行地点,通过自然调查及人工感染试验从当地陆生蜗牛四齿间齿螺(Metodontiatetrodon(Moedllendorff)及中华蚂蚁(FormicasinicaTerayama)区分出矛形双腔吸虫(Dicrocoeliumlanceatum(Rud.,1803)StilesetHassall,1896)和枝双腔吸虫(Dicrocoeliumdendriticum(Rud.,1819)Looss,1899)的子胞蚴、尾蚴、囊蚴及后期尾蚴各幼虫期。分别进行羊的人工感染试验、获得矛形双腔吸虫均是纯一的成虫标本。本文着重介绍此二种双腔吸虫在尾蚴胚体、成熟尾蚴及后期尾蚴各幼虫期的主要区别特征。并对这些特征与成虫器官结构间的关系给予讨论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飞机播种沙打旺试验

    No full text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飞机播种沙打旺试验,是中国科学院西北水保所、延安地区林业局与陕西省林业勘察设计院、陕西省民航局、吴旗县林业局等单位协作,于1975-1979年在吴旗县进行的。经过五年人工地面撒播和四年的试验,从21种树草种中,选择出适于该地区飞播的好草种沙打旺,并确定了适宜的飞播期、播种量、播带设计宽度,评价了飞播效果。1979年10月,经陕西省科委、陕西省林业局召开的鉴定会正式鉴定,认为飞播沙打旺是成功的,可用于生产。该项成果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和群众的欢迎,认为它为治理黄土高原开辟了新途径。1979年以后,农牧渔业部草原处在此基础上,在全国推广飞播沙打旺250万余亩。已在草原改良建设中初见成效。吴旗飞播沙打旺四年中三年获得良好效果(连同1975年人工撒播试验,则五年中四年获得良好效果),每亩播种0.3-0.4斤,平均成苗5,700—13,900株,成苗面积占飞播有效面积的46-54%(尚有漏播面积)。在荒山、荒沟均可生长,沙打旺飞播后,第二年即可形成郁闭高草地,有效的保持水土,提供优良饲草、绿肥和薪柴。在黄土高原大面积飞播沙打旺,可加速植被恢复,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促进农林牧业发展

    延安地区飞机播种造林种草试验

    No full text
    延安地区位于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为了改变黄土高原面貌,迅速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根治黄河,促进本地农、林、牧、副业的发展,从1975年至1979年,在延安地区进行了飞机播种造林种草试验研究。在1975年人工地面撒播试验的基础上,从34个树、草种选出飞播供试树草种有乔、灌、草14种,其中以油松、沙打旺、柠条表现最好。主要试验内容有:适宜飞播树、草种的选择,飞播树、草种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播种期、播种量,不同立地条件飞播效果,种子处理以及飞播有关技术。试验证明,在延安地区采用适宜的树、草种进行飞播造林种草,是提高植被率、防止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此项试验为快速绿化黄土高原建立人工植被提供了科学依据。延安地区飞机播种造林种草试验,1976~1979年共飞播面积79,000亩,其中油松34,602亩,沙打旺12,055亩,柠条28,700亩。目前沙打旺保存面积率达16.7%~68.0%,成苗率7.0~25.0%,每亩成苗2,500~13,900株,现已形成大面积生长旺盛的高草地,第2至4年平均每亩产草量1,800~3,800斤,比同期封禁的草地产草量提高5-10倍,乃至40倍,油松飞播当年成苗率7.6~11.9%,越冬保存率60.2%,3—4年生油松有苗面积占有效面积的48.4%,占播种面积的42.9%。每亩有苗182~247株,生长健壮,其有苗面积高于全国飞播造林平均面积保存率(38%)。柠条飞播效果以1979年播区最好,当年出苗率5.1%,有苗面积占飞播有效面积的69.6%,每亩平均有苗554株,四年生柠条平均每亩保存3.68株,成苗面积率58.2%;三年生有苗面积率25.0~48.8%,平均每亩有苗127~213株。这一成果已分别在吉林、内蒙、宁夏等地推广应用

    延安地区飞机播种造林种草试验

    No full text
    延安地区位于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为了改变黄土高原面貌,迅速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根治黄河,促进本地农、林、牧、副业的发展,从1975年至1979年,在延安地区进行了飞机播种造林种草试验研究。在1975年人工地面撒播试验的基础上,从34个树、草种选出飞播供试树草种有乔、灌、草14种,其中以油松、沙打旺、柠条表现最好。主要试验内容有:适宜飞播树、草种的选择,飞播树、草种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播种期、播种量,不同立地条件飞播效果,种子处理以及飞播有关技术。试验证明,在延安地区采用适宜的树、草种进行飞播造林种草,是提高植被率、防止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此项试验为快速绿化黄土高原建立人工植被提供了科学依据。延安地区飞机播种造林种草试验,1976~1979年共飞播面积79,000亩,其中油松34,602亩,沙打旺12,055亩,柠条28,700亩。目前沙打旺保存面积率达16.7%~68.0%,成苗率7.0~25.0%,每亩成苗2,500~13,900株,现已形成大面积生长旺盛的高草地,第2至4年平均每亩产草量1,800~3,800斤,比同期封禁的草地产草量提高5-10倍,乃至40倍,油松飞播当年成苗率7.6~11.9%,越冬保存率60.2%,3—4年生油松有苗面积占有效面积的48.4%,占播种面积的42.9%。每亩有苗182~247株,生长健壮,其有苗面积高于全国飞播造林平均面积保存率(38%)。柠条飞播效果以1979年播区最好,当年出苗率5.1%,有苗面积占飞播有效面积的69.6%,每亩平均有苗554株,四年生柠条平均每亩保存3.68株,成苗面积率58.2%;三年生有苗面积率25.0~48.8%,平均每亩有苗127~213株。这一成果已分别在吉林、内蒙、宁夏等地推广应用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