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research outputs found

    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人胃癌移植瘤裸鼠瘤组织bFGF蛋白及MMP-9表达的影响

    Get PDF
    目的: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 safflor yellow A,HSYA)对人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蛋白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BALB/C nu/nu裸小鼠接种人胃腺癌细胞株BGC-823右前肢腋部皮下建立裸鼠人癌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环磷酰胺组(2 g.L-1)、HSYA组(0.056,0.028 g.L-1),观察抑瘤作用,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fluorescent quantitation PCR,RTFQ-PCR)检测瘤组织中MMP-9 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ELISA)检测瘤组织中bFGF,MMP-9蛋白表达。结果:HSYA0.028 g.L-1组抑瘤效果明显,且其MMP-9 mRNA表达及bFGF与MMP-9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一定浓度的HSYA抑制肿瘤生长的机制之一可能与抑制bFGF,MMP-9的表达,减少瘤组织血管基底膜的降解,阻抑血管移行以减少血管生成有关

    红花组分HSYA对人胃腺癌BGC-823移植瘤裸鼠VEGF蛋白、KDR与缺氧诱导因子表达的影响

    Get PDF
    目的:研究红花组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人胃腺癌皮下移植瘤裸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含激酶插入区受体(KDR)和缺氧诱导因子(HIF-1α)mRNA与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BALB/C nu/nu裸小鼠接种人胃腺癌细胞株BGC-823于右前肢腋部皮下建立裸鼠人癌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HSYA高、低剂量组(0.056g/L、0.028g/L),观察抑瘤作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瘤组织VEGF与HIF-1α蛋白以及血清VEGF蛋白表达;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瘤组织KDR磷酸化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TFQ-PCR)法检测瘤组织KDR及HIF-1αmRNA表达。结果:HSYA低剂量组抑瘤明显,该组瘤组织及血清VEGF蛋白表达降低,瘤组织KDR磷酸化蛋白表达减弱,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P<0.01);HIF-1α蛋白表达较模型组瘤组织明显减少(P<0.01)。KDR mRNA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定浓度的HSYA抑制肿瘤生长的可能机制与抑制VEGF、HIF-1α蛋白的表达,减弱KDR蛋白磷酸化及其基因表达,从而抑制内皮细胞活化阻碍肿瘤血管新生以及降低肿瘤缺氧微环境对血管生成的诱导有关

    分布布拉格反射器(DBR)对半导体微腔一些特性的影响

    No full text
    从光学传输矩阵方法出发,研究了分布布拉格反射器(DBR)生长顺序的不同对半导体平面微腔中电场振幅极大值位置及整个微腔选频特性的影响;同时指出了DBR对于λ_0/2和λ_0腔不同情况的最佳生长模式

    Soil erodibility and its use in soil erosion prediction model

    No full text
    土壤可蚀性是土壤侵蚀预报和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参数,国外已有物理意义明确、可操作性强、应用方便的土壤可蚀性定义和指标。国外的指标在我国不适用, 而我国又没有这样的指标。在系统全面查阅和分析60 多年来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具体情况, 提出我国土壤可蚀性指标的定义和测定方法, 即在15&deg;坡度、20m 坡长、清耕休闲地上,单位降雨侵蚀力所引起的土壤流失量。这一标准的确定对规范土壤可蚀性实验研究, 促进我国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建立有重要意

    某城市用公交车驱动桥的优化研究

    No full text
    某城市用公交车在正常行驶过程中驱动桥振动异常,分析可能由于驱动桥共振所致。通过模态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了该驱动桥的固有模态特性,并将其与可能引起驱动桥共振的激励频率对比,发现在常用发动机转速及变速器挡位下,主减速齿轮啮合频率与驱动桥低阶固有频率耦合。因而应用有限元方法,以提高驱动桥的低阶频率为目标,驱动桥结构强度和质量为约束条件,对其进行优化设计。优化后的驱动桥动态特性得到改善,有效地避开了主减速齿轮的啮合频率

    Evaluation of soil erodibility on the Loess Plateau

    No full text
    通过回顾已有的成果 ,分析评价了我国土壤可蚀性研究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我国土壤可蚀性研究中的标准小区定义。运用野外观测资料 ,研究计算了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可蚀性指标值。结果表明 ,陕北和晋西北一带黄土可蚀性 K值变化于 0 .3~ 0 .7之间 ,并且有以陕西子洲、绥德一带为最大 ,以此为中心 ,向南、向北和向东都减少的变化趋势

    立方相InGaN的稳态和瞬态光学特性研究

    No full text
    用光荧光和时间分辨光谱技术研究了MEB生长立方In_(1-x)Ga_(1-x)N(x=0.150.26)外延材料的稳态和瞬态发光特性。实验表明InGaN发光主要来自局域激子发光,局域化是由合金无序造成的,相应局域化能量为60meV左右。荧光衰退呈现双指数特性,快过程(50ps,12K)是自由激子的快速驰豫引起的,而慢过程(200~270ps,12K)则对应局域激子发光,其荧光寿命随温度缓变反映了激子发光的强局域性质

    关中平原黄土中第1层古土壤发育时的土壤水分研究

    No full text
    根据关中平原西安地区和宝鸡地区调查和实验分析资料,研究了该区黄土中第1层红褐色古土壤发育时的土壤有效水含量、重力水分布、水循环和水分平衡等问题。结果表明,该层古土壤CaCO_3与元素Sr迁移深度达到了4.2 m,位于古土壤黏化层底界之下的风化黄土层发育厚度为2.2 m,淋滤裂隙发育深度为3.9 m,Fe_2O_3含量较高的红色铁质黏土胶膜迁移到了土壤黏化层底界之下约1 m深处的黄土中,迁移到了4.2 m深处的CaCO_3结核中方解石结晶良好。这些指标显示,在西安和宝鸡地区该层古土壤发育的最温湿阶段,土壤重力水带分布深度至少达到了4.2 m,当时该区4.2 m深度范围内土层水分充足,在植被生长季节和每年绝大部分时间里土层平均含水量一般为22%左右,在蒸发与植被吸收、树冠截留以及地表径流损失之后剩余的可利用有效水含量为14%左右,当时土壤水分充足,没有土壤干层发育,能够满足茂盛森林植被发育的需要。西安和宝鸡附近S_1古土壤发育时的最湿润时期土壤重力水带分布深度比现今大2 m左右,土壤水是酸性的。在关中平原S_1古土壤发育时,土壤水分的收入量大于支出量,土壤水分为正平衡,土壤水循环正常,每年雨季一般有较多的水分通过土壤入渗补给地下水,这也是当时土层含水量高的原因。关中平原与洛川等地2003丰水年的重力水分布深度与含水量证实了S_1古土壤发育时的土壤水研究结果是可靠的。多项指标显示,在S_1古土壤发育的最温湿阶段,夏季风气团能够频繁越过秦岭山脉到达关中平原地区,秦岭南北均为亚热带气候,这表明当时秦岭失去了温带与亚热带气候分界线的作用。S_1古土壤发育过程经历了5万余年的漫长时间,在最温湿阶段之外的其它阶段,发育森林草原等植被是可能的。本项研究确定的土壤古水分水指标对国内外的研究有重要应用价值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