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 research outputs found

    技术史学会第55届年会综述

    Get PDF
    2012年10月4~7日,技术史学会(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简称SHOT)第55届年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958年,技术史学会在美国成立。它对技术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主办的《技术与文化》(Technology and Culture)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论坛。本次会议①聚集了以美国为主的数百位技术史家

    行动中的知识——第24届国际科学技术医学史大会述评

    Get PDF
    2013年7月22~28日,第24届国际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大会(The 2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y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Medicine,2013iCHSTM)在工业革命发源地之一的英国曼彻斯特成功举行,这是国际科学技术史学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Division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IUHPS/DHST)主办的正式系列大会,每4年一届1。本届大会由英国科学史学会..

    技术史与妇女史结合的力作——评白馥兰《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

    Get PDF
    技术史和妇女史研究发源于西方学术界,近年来都成为国内学术研究的热点。谈到技术史的研究,我们无法不谈李约瑟(Joseph Needham)的巨著——多卷本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大陆和台湾的两个中译本都翻译成《中国科学技术史》),自1954年此书的第一卷出版以来,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科技传统与文化自信

    Get PDF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既有其人文特质,又有其科技内涵,并且曾经引领科技高度发展,“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a然而,自明末清初中国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以来,尤其是随着晚清国力的衰退,一些人对于中国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关系逐渐失去自信.与此同时,不少学者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科技史,分析中国文化的特质与现代科技发展的相互关系,不仅建构了科技传统,而且重拾文化自信

    竺可桢与新中国的科学史研究事业——基于档案和日记的新考察

    Get PDF
    竺可桢晚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期间,积极倡导、组织和领导科学史研究事业.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成立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和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均与其密切相关.1957年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成立后,除对撰著《中国天文学史》给予指导外,竺可桢还主持编撰了《徐光启纪念论文集》,并在全院范围内组织人员撰写近代科学史文章、科学家传."文革"中,其赋闲在家,仍关心该室命运,曾吁请恢复该室工作.竺可桢在新中国科学史研究事业的开创和早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相当重要而积极的角色

    科技史新书目·2013年中国大陆(2)

    Get PDF
    本专栏刊登国内外新近出版的科学技术史书目信息,以飨读者。欢迎出版社或编著者提供新书信息及惠赠样书,以便存目;欢迎海内外学界同仁撰写书评书介。本刊特约国内收藏科技史文献最丰富的专业图书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图书馆提供中国大陆地区出版书目信息。本书目为2013年技术史书目信息,科学史类见2014年第1期。而书名右上角有"*"标记为补录往年遗漏书目

    科技史新书目·2012年中国大陆(2)

    Get PDF
    华北细石叶工艺的文化适应研究:晋冀地区部分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考古学分析*(青年学者文丛)陈虹著,浙江大学出版社,323页,48元。图证考工记:新注新译及其设计学意义刘道广等著,东南大学出版社,143页,32元。东周秦汉时期车马埋葬研究*(考古学与中原文化)赵海洲著,科学出版社,199页,98元

    《管子》在科技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Get PDF
    《管子》在科技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刘青泉世界著名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以撰写1400多万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巨著而享有盛名。李约瑟博士原来在英国剑桥大学从事生物化学研究,1937年(当时他37岁)开始学习中文,此后转行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他最初学习中..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