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research outputs found
超临界二氧化碳连续挤出在聚合物发泡和加工方面的应用进展
超临界二氧化碳连续挤出发泡是以绿色发泡剂和直接挤出发泡相结合的发泡技术,在聚合物发泡方面表现出绿色、高效、连续化等优势。本文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连续挤出发泡技术,在聚合物发泡和加工应用方面取得新进展。在聚合物发泡方面,通过加工过程控制和利用发泡过程的形成"软硬相",基于聚丙烯复合材料制备出开孔率大于90%的高开孔泡沫材料。该材料在有机溶剂、食用油、机油等吸油测试上表现出优异的亲油疏水性、油水分离性、高吸油倍率及反复利用等优势。在聚合物加工方面,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改善膨胀型阻燃剂在聚丙烯基体中的分散,从而显著地提高了阻燃剂的阻燃效率,在23wt%添加量下,即可使聚丙烯复合材料通过UL-94 V-0阻燃级别(常规加工方法通常需要不低于30wt%的添加量)。该研究创新性地将超临界二氧化碳引入到阻燃复合材料的加工过程,为高分子材料阻燃改性提供了新方法
一种阻燃聚烯烃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阻燃聚烯烃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a)称取聚烯烃80~100重量份、无机阻燃剂40~180重量份;(b)将所述聚烯烃和无机阻燃剂干混得到干混物,然后将该干混物加入第一挤出机内,熔融挤出得到预混合物;(c)将所述预混合物加入第二挤出机内,并在第二挤出机的螺杆的1-5~1-3处通入超临界态的二氧化碳,挤出得到阻燃聚烯烃复合物。本发明采用超临界态的二氧化碳可促使无机阻燃剂在聚烯烃中均匀分散,从而得到阻燃性能优异的阻燃聚烯烃复合物。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阻燃聚烯烃复合物
改性聚苯醚微发泡材料的制备及阻燃性能表征
选择两种改性聚苯醚商品料(PPE 340Z,PPE 540Z),以高压CO2流体为发泡剂,通过固态发泡技术,制备了PPE微发泡材料,研究了树脂结构、发泡温度对微发泡材料泡孔形态、膨胀倍率的影响规律,探讨了微发泡结构、发泡倍率对PPE微发泡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商品料PPE树脂阻燃等级为UL 94 V–0级,相对于PPE540Z,PPE 340Z树脂在高压CO2流体氛围中表现出较优的膨胀形变,而前者无论发泡与否,均比后者表现出较优的阻燃性能。此外,两种树脂得到的微发泡材料具有优异的抗熔滴行为
具有双峰泡孔结构的聚合物微发泡材料研究进展
聚合物发泡材料因其多孔结构及轻量化、冲击韧性好、隔热、吸音等性能而广泛应用于包装、建筑、隔热、吸音、组织支架、吸油等领域。相比于含单峰泡孔结构的发泡材料,具有双峰泡孔结构的聚合物微发泡材料因小泡孔可以提供良好的力学性能、隔热性能等,而大泡孔能够降低材料的表观密度,表现出更优异的性能。近年来,含双峰泡孔的微发泡材料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具有双峰泡孔结构的聚合物微发泡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双峰泡孔结构的制备方法、性能及其在力学、吸声、隔热以及组织工程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和未来发展前景
具有双峰泡孔结构的聚合物微发泡材料研究进展
聚合物发泡材料因其多孔结构及轻量化、冲击韧性好、隔热、吸音等性能而广泛应用于包装、建筑、隔热、吸音、组织支架、吸油等领域。相比于含单峰泡孔结构的发泡材料,具有双峰泡孔结构的聚合物微发泡材料因小泡孔可以提供良好的力学性能、隔热性能等,而大泡孔能够降低材料的表观密度,表现出更优异的性能。近年来,含双峰泡孔的微发泡材料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具有双峰泡孔结构的聚合物微发泡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双峰泡孔结构的制备方法、性能及其在力学、吸声、隔热以及组织工程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和未来发展前景
JUNO Sensitivity on Proton Decay Searches
The Jiangmen Underground Neutrino Observatory (JUNO) is a large liquid scintillator detector designed to explore many topics in fundamental physics. In this paper, the potential on searching for proton decay in mode with JUNO is investigated.The kaon and its decay particles feature a clear three-fold coincidence signature that results in a high efficiency for identification. Moreover, the excellent energy resolution of JUNO permits to suppress the sizable background caused by other delayed signals. Based on these advantages, the detection efficiency for the proton decay via is 36.9% with a background level of 0.2 events after 10 years of data taking. The estimated sensitivity based on 200 kton-years exposure is years, competitive with the current best limits on the proton lifetime in this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