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 research outputs found

    新疆欧夜鹰繁殖生态初报

    Get PDF
    欧夜鹰(Caprimulgus europaeus)属夜行性鸟类。广泛分布于新疆荒漠地区,如乌鲁木齐、阿勒泰、克拉玛依、昌吉州、吐鲁番、哈密、阿克苏、库尔勒、喀什等地区(Ma,2001)。因其繁殖行为

    基于翻转课堂的移动学习对大学英语口语表达促进的有效性研究

    Get PDF
    生态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本质是人与外在世界之间的联结,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其实就是设法促进学习者与语境的互动、增加语境的环境可供性。以生态语言学的可供性理论为视角,论述基于...云南省教育厅大学外语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互联网+’的大学外语教学创新实践”(云教高〔2016〕2号

    金雕(Aquila chrysaetos)繁殖生物学及其种群生存状况研究

    No full text
    该项目内容涵盖两大部分:金雕繁殖生物学观测,金雕生存现状调查,于2010-2012年分别采用焦点取样法、问卷调查法、路线调查法及野外定点直接观测法等,分别对新疆北部天山余脉、卡拉麦里等金雕(Aquilachrysaetos)繁殖地的分布现状、种群数量、密度、环境状况、繁殖期行为和巢址选择进行了调查,针对5对金雕家庭,累计观测了89天,行为记录长达911小时。同时,测量了16个巢区的38处巢。首次构建了金雕行为谱,描述定义了繁殖期亲鸟及雏鸟的行为19类68种,在整个孵化期,亲鸟以坐巢为主,占95.28%。每天换孵2.57±0.37次,日晾卵8.17±0.79次,在不同孵化阶段间晾卵时长差异显著(P<0.05)。育雏期,亲鸟离巢时占77.81%,其次是护幼19.55%,喂雏2.64%。不同育雏阶段各行为的时间分配差异均极其显著(P<0.01),雏鸟各行为所占比例依次为:低卧63.67%、站立25.59%、进食5.56%、其他5.18%。时间分配差异均显著(P<0.01),关于栖息地选择,不同繁殖地区是不一样的,如营巢的海拔、巢址高、坡度等7个生态变量的差异极显著(P<0.01)。在天山余脉,巢多分布在海拔1900-2400m之间,巢向西南、东南。而在卡拉麦里山海拔多为1100-1500m,巢多位于北侧或偏西北侧。倾向于在人为干扰较小,悬壁中及中上部(79%,n=38)凸出岩体或浅洞穴处,可避风、遮雨、温度相对稳定。主成分分析表明,在天山余脉影响金雕巢址选择的关键因子有4种,依次为干扰、巢位、食物及地形。而在卡拉麦里山的5种因子依次为地形、巢位、干扰、食物及坡度,在新疆北部,金雕于每年的3月底或4月开始产卵,窝卵数1-2枚,产卵间隔3-4天,窝卵数与当年食物丰富度有关。卵为白色,长径80.19±3.69mm,短径61.72±1.36mm,重148.5±10.90g,双亲共同孵化,孵化期41-45天,而雌鸟孵化时间极显著地长于雄鸟(P<0.01)。育雏期长短与食物及气候有关,雌雄共同育雏约为69-78天,在卡拉麦里山区金雕繁殖密度从2004年的1.67对(巢)/1000km<'2>逐年减少到2011年的0.37对(巢)/1000km<'2>。究其原因,可能与西部大开发、栖息地丧失、捕杀、驯鹰、食物缺乏有关,结合数理统计探讨金雕繁殖状况,为科学地开展种群保护和恢复提供基础资料

    野生天鹅

    No full text

    白鹳与黑鹳的繁殖生态和种群资源状况及保护对策

    No full text
    鹳类是比大熊猫还要古老的种群,目前国内仅两种几千只,国外亦不多,且多呈小种群,处于濒危或极濒危状态。该课题重点对鹳类的分布现状、繁殖生态、种群结构、栖息环境和威胁因素等进行调查,调查表明新疆的白鹳已经处于极度濒危状态,种群的拯救和重建工作刻不容缓。原白鹳(新疆亚种)的分布区介于北纬38-45度、东经59-80度之间,涉及土库曼、乌孜别克、吉尔吉斯、哈萨克斯坦、中国新疆等地区。目前的趋势是分布范围缩小或西移,在中国已成为罕见种。黑鹳的现状比较好,初步统计新疆的黑鹳总数800-1000只,约占世界总数的3-5%(rose et al 1994)。但也不能乐观。通过三年的调查,建议:尽早建立塔里木河..

    Swans in China

    No full text

    新疆白鹳与黑鹳繁殖生态、种群现状及近缘竞争的研究

    No full text
    经过实地考察和访问,以及结合中国古籍和近代的鸟类学文献,对曾经分布于我国新疆的中亚白鹳( Ciconia ciconia asiatica )种群的过去和现在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据Scully(1876),Ludlow and Kinnear(1933-34),Пржевальский(1948)等记载,一百年前,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种类,曾广泛分布于新疆南部的莎车和喀什等地区。根据笔者自1985-2001年对新疆各地的调查和访问,中亚白鹳在新疆(或者说在全中国)消失的年代大约为1980年前后。其原因归结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如绿洲人口的增加、农业开垦、栖息环境(湿地)的破坏和丧失、种间竞争(自..

    新疆野鸟观赏与研究

    No full text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