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research outputs found

    Ventral Hippocampus Parvalbumin Positive Interneurons Can Modulate Retrieval of Social Memory in Mice

    No full text
    社交记忆对动物的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与其他类型的记忆相同,社交记忆的加工过程也可以被划分为三个基本的阶段: 编码( encoding ) 、巩固(consolidation)和提取(retrieval)。任何一个加工阶段出现了问题,都会引起社交再认的障碍。来自动物和人类的研究表明,海马在情景记忆(episodicmemory)的各个加工阶段都扮演重要角色。情景记忆包括众所周知的四个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而社交记忆作为情景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提供了关于&ldquo;人物&rdquo;的关键信息,也与海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此同时,社交记忆障碍也是精神疾病中常见的表型,比如阿尔兹海默、自闭症都存在社交记忆障碍。然而,尽管社交记忆障碍在精神病研究领域获得了较多的关注,却很少有人探讨社交记忆障碍所在的加工阶段及其对应的神经病理机制之间的关系。此外,有研究表明,精神疾病中普遍存在的Parvalbumin 阳性中间神经元(后简称PV 神经元)缺陷可能是导致社交记忆障碍的潜在原因,但PV 神经元是如何影响社交记忆的,作用于哪一个记忆加工阶段,还不得而知。基于此,本研究通过腺相关病毒载体和转基因动物,实现对小鼠海马的PV 神经元的特异性损毁、光遗传调控,试图阐明PV 神经元在社交记忆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 (1)对青春早期的小鼠进行为期8 周的社交隔离,可以诱发腹侧海马的CA1和CA2/3 区域的PV 表达减少,同时引起社交记忆障碍。进一步分析发现腹侧CA1 区域(后简称vCA1)的PV 的计数和社交记忆行为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二者在社交隔离中呈现共变趋势。 (2)对vCA1 的两类中间神经元:PV 神经元和somatostatin 阳性中间神经元(后简称SOM 神经元)进行特异性损毁,发现损毁该区域的PV 神经元干扰了社交记忆,而损毁SOM 神经元则没有影响。 (3)利用光遗传手段,在记忆的提取阶段激活和抑制vCA1 的PV 神经元,能够干扰社交再认,而在编码和维持阶段都不影响最终的社交再认。当靠近熟悉小鼠时激活PV 神经元,会导致实验动物把熟悉的小鼠辨认为陌生的小鼠。 (4)通过钙离子成像和c-Fos 分析,发现当动物趋近陌生的动物时,会有更高的PV 神经元反应,而接近熟悉的动物时则反应更为微弱。 上述结果说明,腹侧海马CA1 区域的PV 神经元可能参与了社交记忆的提取阶段,其激活和去激活可能是辨别新旧同类动物的重要神经机制。</p

    Roles of impaired parvalbumin positive interneurons in schizophrenic pathology

    No full text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多发于青壮年的重性精神病,其原因尚不明确。经典的多巴胺缺陷理论假说在某些方面欠缺解释力;与此同时,关于Parvalbumin阳性的中间神经元(后简称PV+神经元)缺陷在精神分裂症病理机制中的作用逐渐明晰,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PV+神经元在绝大部分脑区中是一种快速放电的抑制性神经元,参与了突触可塑性的调节,兴奋/抑制平衡的维持和神经发生等。而在精神分裂症中, PV+神经元的异常在患者和动物研究中都被普遍证实,并发现与NMDA受体缺陷、gamma波异常和氧化应激存在某些关联。&nbsp;</p

    对立的双生子:基于疼痛的安慰剂效应和反安慰剂效应机制

    No full text
    心理预期是具有方向性的, 可分为正性(积极的)和负性(消极的)预期, 它们相互对立, 并对人的身心状况产生不同的影响。在长久以来的临床实践中, 预期对疾病治疗和某些生理体验的强大调节作用逐渐为人们所知, 并根据其调节方向的不同催生出两个重要概念, 即安慰剂与反安慰剂效应。 目前关于安慰剂与反安慰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疼痛领域。 出人意料的是, 尽管二者在疼痛调节上具有相似的心理机制, 其内在神经基础并不完全相同: 安慰剂效应与反安慰剂效应分别由阿片肽系统和胆囊收缩素系统所介导; 在影像学研究中, 疼痛加工系统和脊髓在安慰剂/反安慰剂的调节下呈现相反的激活模式, 而海马在反安慰剂中的活动具有特异性

    反安慰剂效应及其内在机制

    No full text
    反安慰剂效应在临床治疗和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是与安慰剂效应对立而存在的一种现象,因此又被称为阴性安慰剂效应.消极预期可以引起反安慰剂效应,并产生相应的生理变化.目前对反安慰剂效应的关键性突破几乎全部来自疼痛领域,研究者发现在疼痛背景下,消极预期引起的焦虑介导了反安慰剂的疼痛过敏反应,这其中涉及到了胆囊收缩素(CCK)和阿片肽两种神经递质系统的相互作用;脑影像研究发现,反安慰剂状态下的疼痛刺激会激活内侧痛觉系统相关脑区的活动,同时,海马可能在反安慰剂痛敏反应中有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疼痛背景下反安慰剂的神经生理机制以及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未来的方向

    Nocebo effect and its underlying mechanism

    No full text
    反安慰剂效应在临床治疗和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是与安慰剂效应对立而存在的一种现象,因此又被称为阴性安慰剂效应.消极预期可以引起反安慰剂效应,并产生相应的生理变化.目前对反安慰剂效应的关键性突破几乎全部来自疼痛领域,研究者发现在疼痛背景下,消极预期引起的焦虑介导了反安慰剂的疼痛过敏反应,这其中涉及到了胆囊收缩素(CCK)和阿片肽两种神经递质系统的相互作用;脑影像研究发现,反安慰剂状态下的疼痛刺激会激活内侧痛觉系统相关脑区的活动,同时,海马可能在反安慰剂痛敏反应中有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疼痛背景下反安慰剂的神经生理机制以及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未来的方向

    Study on syndrome of stagnation of liver qi and spleen deficiency in depression based on corticosterone-inflammation-mitochondrial network and effects of Xingpi Jieyu Decoction

    No full text
      目的:从皮质酮-炎性反应-线粒体网络动态变化研究抑郁症肝郁脾虚病机及醒脾解郁方干预效应.方法:采用6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方法建立抑郁症肝郁脾虚大鼠模型,应激同时灌胃给药.于2、4、6周末采集各组血清,ELISA法检测皮质酮(CORT)、肿瘤坏死因子-&alpha;(TNF-&alpha;)、干扰素-&gamma;(IFN-&gamma;)、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10(IL-10)含量,于2、6周末行前额叶、肝脏取材,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结果:应激2周时,CUMS大鼠出现CORT、TNF-&alpha;、IFN-&gamma;、IL-6含量显著升高(P&lt;0.01),IL-10含量显著降低(P&lt;0.05),前额叶神经元、肝细胞线粒体轻微损伤;应激6周时,CUMS大鼠出现CORT、TNF-&alpha;、IFN-&gamma;、IL-6含量显著升高(P&lt;0.01),IL-4.IL-10含量显著降低(P&lt;0.01),前额叶神经元、肝细胞线粒体明显损伤.中药醒脾解郁方可早期拮抗CORT升高,抑制炎性反应及线粒体损伤.结论:应激早期可致CORT含量显著升高及炎性反应网络部分紊乱,应激后期皮质酮-炎性反应-线粒体网络明显失衡,表现为抑郁症肝郁脾虚证,中药保护作用明显.</p

    基于皮质酮-炎性反应-线粒体网络研究抑郁症肝郁脾虚病机及醒脾解郁方干预效应

    No full text
    目的:从皮质酮-炎性反应-线粒体网络动态变化研究抑郁症肝郁脾虚病机及醒脾解郁方干预效应。方法:采用6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方法建立抑郁症肝郁脾虚大鼠模型,应激同时灌胃给药。于2、4、6周末采集各组血清,ELISA法检测皮质酮(CORT)、肿瘤坏死因子-&alpha;(TNF-&alpha;)、干扰素-&gamma;(IFN-&gamma;)、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10(IL-10)含量,于2、6周末行前额叶、肝脏取材,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结果:应激2周时,CUMS大鼠出现CORT、TNF-&alpha;、IFN-&gamma;、IL-6含量显著升高(P&lt;0.01),IL-10含量显著降低(P&lt;0.05),前额叶神经元、肝细胞线粒体轻微损伤;应激6周时,CUMS大鼠出现CORT、TNF-&alpha;、IFN-&gamma;、IL-6含量显著升高(P&lt;0.01),IL-4、IL-10含量显著降低(P&lt;0.01),前额叶神经元、肝细胞线粒体明显损伤。中药醒脾解郁方可早期拮抗CORT升高,抑制炎性反应及线粒体损伤。结论:应激早期可致CORT含量显著升高及炎性反应网络部分紊乱,应激后期皮质酮-炎性反应-线粒体网络明显失衡,表现为抑郁症肝郁脾虚证,中药保护作用明显

    Study on syndrome of stagnation of liver qi and spleen deficiency in depression based on corticosterone-inflammation-mitochondrial network and effects of Xingpi Jieyu Decoction

    No full text
    目的:从皮质酮-炎性反应-线粒体网络动态变化研究抑郁症肝郁脾虚病机及醒脾解郁方干预效应。方法:采用6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方法建立抑郁症肝郁脾虚大鼠模型,应激同时灌胃给药。于2、4、6周末采集各组血清,ELISA法检测皮质酮(CORT)、肿瘤坏死因子-&alpha;(TNF-&alpha;)、干扰素-&gamma;(IFN-&gamma;)、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10(IL-10)含量,于2、6周末行前额叶、肝脏取材,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结果:应激2周时,CUMS大鼠出现CORT、TNF-&alpha;、IFN-&gamma;、IL-6含量显著升高(P&lt;0.01),IL-10含量显著降低(P&lt;0.05),前额叶神经元、肝细胞线粒体轻微损伤;应激6周时,CUMS大鼠出现CORT、TNF-&alpha;、IFN-&gamma;、IL-6含量显著升高(P&lt;0.01),IL-4、IL-10含量显著降低(P&lt;0.01),前额叶神经元、肝细胞线粒体明显损伤。中药醒脾解郁方可早期拮抗CORT升高,抑制炎性反应及线粒体损伤。结论:应激早期可致CORT含量显著升高及炎性反应网络部分紊乱,应激后期皮质酮-炎性反应-线粒体网络明显失衡,表现为抑郁症肝郁脾虚证,中药保护作用明显。</p

    Inflammatory mechanism on pathogenic fire derived from stagnation of liver-qi in anxiety rats

    No full text
    目的:从炎症反应相关信号探讨焦虑症肝郁化火的形成机制。方法:采用单笼饲养和不确定性空瓶饮水应激建立肝郁化火焦虑模型。Wistar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在应激第7天和14天用高架十字迷宫试验、旷场实验及明暗箱实验行为学评价,ELISA法测定外周血清和杏仁核中炎症因子IL-1&beta;、IL-6、TNF-&alpha;、IL-10含量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肝郁化火时(应激第14天)血清和杏仁核IL-1&beta;、IL-6、TNF-&alpha;含量均显著增加(P&lt;0.01),IL-10含量显著减少(P&lt;0.01),杏仁核上述炎症因子mRNA与之类似,而肝气郁结时(应激第7天)仅有血清IL-1&beta;、TNF-&alpha;含量及杏仁核IL-1&beta;、IL-6 mRNA增加(P&lt;0.05)。结论:在肝郁化火时,杏仁核及外周血炎症反应相关信号呈活化状态,促炎反应增加和抗炎反应减弱,免疫失衡,焦虑症肝郁化火实质是炎症。</p

    泻肝安神方调节血清与杏仁核炎症反应改善肝郁火化证焦虑大鼠行为学的实验研究

    No full text
    目的:探讨泻肝安神方对肝郁化火焦虑大鼠行为学及血清与杏仁核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设立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地西泮组、泻肝安神高、中、低剂量组,单笼饲养和不确定性空瓶饮水应激建立肝郁化火焦虑模型,泻肝安神方高、中、低剂量和地西泮组按28.0、14.0、7.0和4.5mg·kg~(-1)灌胃,其他2组生理盐水灌胃,每天1次,连续14 d。第7、14天高架十字迷宫试验、旷场实验及明暗箱实验评价焦虑行为学,ELISA法测定外周血清和杏仁核炎症因子含量。结果:第14天模型组开臂运动路程百分比及其停留时间百分比、中央区停留时间、进入明箱次数及明区停留时间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旷场运动路程增加,高剂量组和地西泮组改善,模型组IL-1β、IL-6、TNF-α含量均增加、IL-10减少,高剂量组和地西泮组调节炎症反应。结论:泻肝安神方通过调节炎症反应抗焦虑,提示抗炎作用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