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research outputs found

    Surface Observation of Lapped and Polished HgCdTe Waferswit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No full text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观察了用不同研磨机研磨、抛光及其经溴-乙醇腐蚀的HgCdTE体单晶片的表面二次电子衬度像.观察表明,研磨造成的晶片表面可见损伤,经机械和溴-乙醇化学抛光后将减少和去除。然而,化学抛光却造成个别表面凹陷和凸出,这些凹凸可能是溴-乙醇对表层夹杂物和基质的腐蚀速度不同所致。HgCdTe wafer surfaces which were lapped, polished and etched with different process havebeen investigated with secondary electron contrast using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The wafersurface damages were reduce by polishing and etching.But etch pits and projections were observedafter etching, which seems to be result of different etching rate of inclusions and matrix.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

    种植于人工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的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个体质量特征/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 Mass of Cistanche Deserticola Inoculated in Artificial Haloxylon ammodendron Forest in the Hinterland of Taklimakan Desert[J]

    No full text
    为掌握人工种植条件下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个体质量特征,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咸水滴灌人工梭梭林内,采用统一的开沟、撒种接种方式,对不同林龄、不同深度接种肉苁蓉以及造林当年接种连年采收肉苁蓉的质量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所有样地出土肉苁蓉个体间质量差异大,分布离散程度高.(2)接种时林龄越大,出土肉苁蓉个体平均质量、质量品质较好的比率以及质量分布离散程度都越高;不同林龄间肉苁蓉个体质量有极显著差异.造林当年接种、连年出土肉苁蓉个体质量的特征与不同林龄的相似,但质量品质较好的比率相对较低.(3)在40~120 cm深度,随种植深度增加,出土2年生以上肉苁蓉个体的数量以及质量品质较好的比率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并可以分为3个层面:40 cm、50~80 cm、100~120 cm.其中40 cm深度质量指标明显较低,其他深度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和规律,100~120 cm深度的肉苁蓉个体相对细长、品相差

    水情波动下2006-2011年塔里木河下游植被变化研究/Changes of Vegetation Coverage Under Hydrological Fluctuations in Lower Leaches of Tarim River Basin[J]

    No full text
    由于开都孔雀河来水量的减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量自2006年开始锐减,之后连续枯水3 a,直至2010年来自上游的输水水头才重新到达塔河下游台特玛湖处.采用2006-2011年Landsat 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对塔里木河下游区域进行了植被分类和覆盖度信息提取;在连续植被变化监测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水情波动影响下的塔里木河下游地区植被时空变化格局,探讨了形成植被变化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2006-2011年植被覆盖面积总体上呈现先下降再升高的现象,其中灌木林地变化最为显著;2011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总体高于2006年,大部分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呈缓慢增加趋势,覆盖度显著增加区域面积占2011年植被覆盖面积6.3%;生态输水量的变化是影响塔里木河下游植被生长与恢复的主导因素,大范围的植被恢复的主要原因在于地下水位的显著抬升,而地下水位的升降主要依赖于生态输水量的变化

    基于水热平衡原理的塔里木河下游绿洲适宜规模分析/Suitable scale for oasis in lower reaches of Tarim River[J]

    No full text
    结合近40 a水文气象资料,基于水热平衡原理,构建模型,分析和讨论了20世纪70、80、90年代以及2000年以来塔里木河下游绿洲适宜规模与耕地面积,并结合相应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对各时期实际绿洲规模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近40 a来,塔里木河下游绿洲适宜规模和耕地规模趋于收缩,但2000年以后有所扩大;20世纪80年代的绿洲耕地面积与计算得出的适宜耕地规模基本平衡,之后严重超出绿洲承载能力,2009年超出幅度达1.22×104 hm2;耕地面积过大已导致塔里木河下游绿洲进入了不稳定状态,当前应采取措施适度缩小绿洲规模,并及时有效地控制耕地面积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咸水滴灌人工种植肉苁蓉技术的试验研究[C]

    No full text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利用咸水滴灌技术,从肉苁蓉种植的开挖方式、接种深度,播种方式以及稳产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提高肉苁蓉种子和寄主根系接触的几率是提高人工接种肉苁蓉接种率的有效途径。不同种植方式的接种效果(率)表现为:沟种>打洞>穴种,撒种>种植带(种植纸)。②沟种、撒种适宜的播种量为300-500粒/m,接种深度应控制在寄主主要根系分布层以内,同时要结合作业方式及作业成本来综合确定,一般不超过70 cm。③采取“平茬”方式采挖肉苁蓉,肉苁蓉具有重新萌发的现象,但实际生产技术需要进一步完善。④人工接种肉苁蓉具有一次接种,多年采收的效果,但肉苁蓉出土率年际间差异较大。采用沟种、撒种技术,春季接种,接种后连续三年平均出土率可以保持在1株/m以上,肉苁蓉鲜重产量达1800kg/hm2,经济效益显著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土壤水分与化学性质的空间分布/Spatial pattern for soil water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in Gurbantunggut Desert[J]

    No full text
    区域尺度上,气象和水文状况是影响植被分布格局和土壤性状的主要因子,当然,局部的地貌特征及植被分布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研究对象,对其南缘至腹地约25 km的土壤水分与化学性质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水平方向上,从沙漠南缘至腹地,土壤水分在丘底呈减小趋势,尤其是距边缘10 km以外,且在距边缘6-7 km出现1个峰值.同时土壤pH值和电导率的大小以及有机碳,全氮,有效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与土壤水分的变化状况相似,在丘底呈减小趋势,而在丘坡和丘顶上均呈波动分布.这说明丘底土壤性质的空间格局受到气象和水文状况的显著影响,而丘坡和丘顶土壤性质并没有受到气象和水文状况的显著影响,这种波动分布主要由采样点的设置及植物的分布状况所引起.丘底土壤水分及化学性质均显著高于丘坡和丘顶,这说明地貌特征对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有显著影响.垂直方向上,不同深度土层土壤性质也存在显著差异,土壤水分,pH值和电导率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而土壤养分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仅4、5月份的土壤含水量及年平均土壤含水量与丘底土壤化学性质显著正相关,这可能由于冬季积雪的融化导致了土壤水分在4、5月份的聚集比较明显,使土壤水分对土壤化学性质发挥作用.总之,土壤空间异质性是由气象和水文以及地貌特征共同影响的,而土壤空间异质性的变异进而影响到植被的分布,植被的分布反过来又影响土壤的空间分布,因此土壤的空间分布和植被的空间分布是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滴灌种植肉苁蓉的试验研究/Experiment on Cultivation of Cistanche deserticola under Drip Irrigated in the Hinterland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J]

    No full text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人工梭梭林,利用咸水滴灌技术,对种植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的开挖方式、播种方式、接种深度以及稳产技术等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提高肉苁蓉种子和寄主根系接触的几率是提高人工接种肉苁蓉效果的有效途径。不同种植方式的肉苁蓉出土率为:沟种〉打洞〉穴种,撒种〉种植带(种植纸)。②采用开沟、撒种方式种植肉苁蓉,随播种量增加,出土肉苁蓉数量呈增加趋势,但存在一个上限值。在沙地滴灌种植肉苁蓉适宜的播种量为300粒/m。③接种深度应控制在寄主根系主要分布层以内,并结合作业方式及作业成本来综合确定,在沙地滴灌接种深度不宜超过60 cm。④人工接种肉苁蓉具有一次接种,多年采收的效果,但肉苁蓉出土率年际间差异较大。接种后第2 a至第4 a为主要收获期。采用沟种、撒种技术春季接种肉苁蓉,接种后连续3 a平均出土率可以保持在1株/m以上,肉苁蓉鲜重产量达1 800 kg/hm^2,经济效益显著

    不同生境下三种荒漠植物叶片及土壤C、N、P的化学计量特征/Stoichi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C, N, P for three desert plants leaf and soil at different habitats[J]

    No full text
    以新疆地区三种典型荒漠植物梭梭、多枝柽柳和沙拐枣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其不同生境(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植物园—植物园,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明渠免灌林—免灌林,以及各自的原生生境—原始生境)下三种植物叶片和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每个处理5个重复.研究结果显示:土壤C、N、P含量在不同生境中的分布趋势相似,均表现为柽柳原生地和植物园较高,其他三者相对较低(P<0.05).然而C∶N和C∶P在柽柳原生地中最大,植物园、免灌林和梭梭原生地次之,而沙拐枣原生地最小.N∶P在不同生境中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N和P含量在不同生境中的变化是一致的,即干旱区土壤保持了相对较为稳定的N∶P.三种植物叶片C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总体表现为沙拐枣最高,其次为柽柳,梭梭相对较小(P<0.05),然而,植物叶片的N、P含量主要受物种影响,生境对植物叶片N、P含量影响不显著,叶片N∶P均值为15.91±0.68,介于14和16之间,说明该区三种植物生长受N和P共同限制,然而N∶P在不同生境及不同物种的协同作用下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干旱区的这三种植物叶片在不同生境中具有相对较为恒定的N∶P.这也进一步说明了这三种植物叶片的N∶P不随生境土壤N、P含量的变化而变化,即就是这三种漠植物具有相对较高的内稳性机制,进而使其具备了较强的适应极端环境(干旱,贫瘠,盐碱)的能力

    博斯腾湖细菌丰度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bacterial abundance and related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in Lake Bosten[J]

    No full text
    于2010年6月-2011年6月在新疆博斯腾湖共进行了9次采样,获得了140份样品,采用表面荧光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及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研究了表层水体中细菌丰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博斯腾湖细菌丰度平均值为(1.48±0.95)×106个/mL;细菌丰度季节差异显著,夏季最高(2.05×106个/mL),冬季最低(3.81×105个/mL).在大湖区,春季和冬季细菌丰度最大值均位于湖区中部,冬季细菌丰度由湖区中部向东南、西南逐渐减少.夏季和秋季细菌丰度分布与春季大致相反,湖区中部较低,西北部较高.GAM分析结果表明,温度、溶解性有机碳(DOC)、叶绿素a、电导率、浊度等5个环境因子对细菌丰度总偏差解释率为81.2%,其中温度贡献最大,贡献率为63.3%,DOC、叶绿素a和电导率,贡献率分别为12.5%、2.7%和1.7%;浊度对偏差的解释率仅为1.0%.在温度超过22℃时,影响博斯腾湖细菌丰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是DOC

    绿洲-沙漠过渡带骆驼刺群落的防风阻沙作用/Effect of Alhagi sparsifolia community on wind block and drift sand control in the oasis-desert ecotone[J]

    No full text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研究区,从防风阻沙的角度研究该区域主要植物群落-骆驼刺群落的生态学特性,并分别对骆驼刺样地和裸沙样地进行梯度风速和多向输沙的同步对比观测,结合输沙势的季节和方向分布,确定骆驼刺群落的防风阻沙作用.结果表明,多年生木质化草本植物骆驼刺在4月上旬萌发,5~7月为生长旺季,8月以后生长缓慢,以木质化过程为主.4~6月为该区域的强风盛行期,活体骆驼刺植被的盖度并不能有效防止风蚀,但头年生长的骆驼刺地上部分干枯死亡后仍处于直立状态,在翌年风季来临时有效发挥防风阻沙作用.与裸沙地相比,覆盖度在30%左右的骆驼刺样地风速可降低26%~67%,对应的地表输沙通量也仅为裸沙地表的15%.根据实测输沙量与风能的关系推断,如果没有骆驼刺植物的保护,每年从策勒绿洲西部风沙前沿进入绿洲内的单宽输沙量可达到170.24 t·km-1·a-1,而骆驼刺地表单宽输沙量仅为26.43 t·km-1·a-1,可见骆驼刺群落具有极好的阻沙效果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