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research outputs found

    关于用反射体法研究岩石的动力学性质

    No full text
    本文简述了用反射体法研究受冲击加载和卸载时岩石力学性质的力学原理和试验方法。分析并确定了有关试验设备及记录仪器的特性参数,如所需记录仪器的高频响应,炮管内的真空度、弹靶碰撞时所允许的最大倾斜角以及试件、反射体、应力探头的最小厚度和直径

    GPR date processing based on matlab wavelet analysis for consolidation of soft foundations

    No full text
    从小波分解出发,利用多尺度分解对控地雷达波进行分析,并基于MATLAB的小波分析对深圳市公安局某工地强夯土石墩地基的检测结果进行处理,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方法

    石灰岩中应力波衰减机制的试验研究

    No full text
    本文提出了分析研究岩石杆中应力波衰减机制(初始微裂纹、节理、剪胀等因素的影响)的一种方法,并相应提出了减少波形振荡,提高试验精度的措施。利用这种方法,对这些因素引起应力波衰减的特点进行了初步探讨。此外还提出了在波传播时幅值无衰减的情况下,从一根杆试验中测得的应变波形,求得包括卸载在内的完整的动态滞迴应力应变关系的方法,这个方法比SHPB法更方便。实验结果说明,完整致密的石灰岩只有在剪张点以下方可当作弹性材料处理

    霍布金生压力杆法测定砂岩、石灰岩动态破碎应力和杨氏模量

    No full text
    本文用霍布金生压力杆法测定了砂岩、石灰岩的动态破碎应力和杨氏模量,其平均应变率达1×10~2~2×10~2/s。文中对使用这种方法涉及到的一些具体技术问题:如子弹、试件、输入和输出波导杆长度的选择;应变片粘贴;摩擦的影响等给予了详细讨论和说明。对长度/直径=1的试件,实验结果说明:动态与静态相比,砂岩的杨氏模量约提高了30%,强度约提高了40%;石灰岩的杨氏模量约提高了20%,强度约提高了30%。破坏的形式都是沿轴向破裂

    材料动态力学性质研究简况

    No full text
    一、一般情况 材料动态力学性质是工程实践提出来的课题,历史很长了,但至今仍是不少重大工程问题的拦路虎。 在高能粒子束破坏材料的研究中,如激光打靶,必须根据应力波导致的材料破坏,反过来对激光源的性能研制提出要求,这就必须首先摸清材料动态破坏的规律,做为全部工作的先行和基础

    植物科学深圳宣言——植物科学携手社会大众,共建绿色永续发展的地球

    No full text
    1至关重要的联系当今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制定出一些重大行动计划和优先发展领域,从而在全球植物科学家群体与不断变化的社会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环境退化、资源利用的不可持续以及生物多样性流失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借助综合的手段,通过合作而加以解决.2正在变化的世界作为植物科学家,面对我们这个星球和社会不断发生的变化,我们越来越感到关切和担忧.在有生之年,我

    遥感技术在塔里木河流域自然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No full text
    该项课题应用航空遥感为主,结合多种信息资料,首次对我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两岸进行资源与环境的综合性调查,完成了地貌、水系、土地类型、土地资源、土地利用、沙漠化、植被、胡杨林、草地等9种专题系列图件,共编制1∶10万标准图幅专题图314幅,并编写了说明书,量算了资源、环境类型面积;获取了一套较新和系统完整的资源、环境数据;探讨了遥感应用的新方法,为合理制订流域规划和开发利用塔里木河的水资源等提供了依据

    大连极紫外相干光源

    No full text
    先进光源的发展在前沿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近十年来,飞速发展的自由电子激光技术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探索未知世界、发现新科学规律和实现技术变革的重要工具。建成的大连极紫外(EUV)相干光源的运行波段为50~150nm,单脉冲能量大于100μJ,且可提供10-12 s和10-13 s量级的超快激光脉冲,是我国第一台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并且是国际上唯一运行在极紫外波段的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在世界范围内为用户提供具有高峰值亮度和超短脉冲的极紫外激光。大连EUV相干光源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共同承担的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目标是打造一个以先进极紫外光源为核心、主要用于能源基础科学研究的光子科学平台

    JUNO Sensitivity on Proton Decay pνˉK+p\to \bar\nu K^+ Searches

    Get PDF
    The Jiangmen Underground Neutrino Observatory (JUNO) is a large liquid scintillator detector designed to explore many topics in fundamental physics. In this paper, the potential on searching for proton decay in pνˉK+p\to \bar\nu K^+ mode with JUNO is investigated.The kaon and its decay particles feature a clear three-fold coincidence signature that results in a high efficiency for identification. Moreover, the excellent energy resolution of JUNO permits to suppress the sizable background caused by other delayed signals. Based on these advantages, the detection efficiency for the proton decay via pνˉK+p\to \bar\nu K^+ is 36.9% with a background level of 0.2 events after 10 years of data taking. The estimated sensitivity based on 200 kton-years exposure is 9.6×10339.6 \times 10^{33} years, competitive with the current best limits on the proton lifetime in this channel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