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 research outputs found

    铜绿微囊藻高温胁迫后的超补偿生长

    Get PDF
    将在40℃条件下培养5d和10d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FACHB905)转接至新鲜培养基,以25℃培养条件下转接的相同细胞密度的培养物为对照,然后均置于相同的培养条件下恢复生长.研究了各培养物的生长、叶绿素a浓度、光系统Ⅱ的光化学效率(Fv/Fm)、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40℃高温下分别培养5d和10d,铜绿微囊藻的比生长速率、Fv/Fm等指标均受到显著抑制(p<0.01).但在胁迫解除后的中后期,40℃培养5d组的比生长速率为0.362,显著高于

    上海曹扬环浜污染水体的生态修复

    Get PDF
    曹扬环浜是一条环形封闭水道,水质低于地表水V类标准,水体处于严重超富营养化水平,全浜暴发蓝藻水华现象。在采用截污、造流、生态恢复等生态工程措施综合治理后,随着健康水生态系统的建立,河浜水质逐步变好(由劣V类改善为接近Ⅲ类标准),水体透明见底,沉水植物覆盖率达70%~90%,水体一直维持&ldquo;清水草型稳态&rdquo;。重点介绍了河道治理中采用的生态修复措施及其作用,并从截污、营养盐、水生生物等方面分析了各项工程措施对抑制藻类生长、水质改善的影响,对我国城市小型河道的综合治理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微囊藻毒素-RR对烟草细胞活力及营养生理的影响

    Get PDF
    采用0.1,1.0,10.0&mu;g/mL的微囊藻毒素-RR(MC-RR)处理烟草BY-2悬浮细胞,测定了细胞活力、细胞内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硝态氮含量及总磷含量,并且检测了酸性磷酸酶(ACP)的活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中、高浓度毒素处理细胞2d后,细胞活力及蛋白质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显著下降.高浓度MC-RR处理降低了胞内可溶性糖的含量,暴露2d后仅为对照的45.57%;低浓度MC-RR处理在后期增加了胞内可溶性糖含量.高浓度毒素处理细胞4d后,细胞内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中、低浓度毒素处理细胞7d后

    单、双胎早产的高危因素及早产儿结局比较研究

    Get PDF
    目的探讨双胎早产与单胎早产高危因素的特点以及单、双胎早产儿的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单、双胎孕产妇与新生儿临床数据资料。结果研究期间在该院分娩的36 931例新生儿,双胎2080例,单胎34 851例,其中早产5877例,双胎早产1395例(双胎早产组),早产率为67.07%;单胎早产4482例(单胎早产组),单胎早产率为12.86%,总计早产发生率为15.91%,双胎早产率明显高于单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2~26岁组、>26~30岁组、>30~34岁组、>34~39岁组和>39岁组中,双胎早产率均明显高于单胎(单胎早产率对双胎早产率分别为:19.65%vs.64.86%、11.45%vs.70.85%、10.49%vs.68.16%、12.88%vs.65.41%、19.67%vs.64.51%、22.83%vs.68.42%,P均<0.05);单、双胎孕产妇不同孕周出生率比较,双胎在孕20~37周之间的出生率均高于单胎出生率;对早产的高危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双胎早产组中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单胎早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9%vs.0.16%、1.79%vs.0.16%、2.79%vs.1.38%、32.48%vs.29.65%、19.50%vs.15.84%、2.22%vs.1.41%,P均<0.05);对新生儿的结局进行比较,单胎早产组中死胎、出生缺陷、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双胎早产组(8.68%vs.2.22%、11.20%vs.8.52%、15.35%vs.12.90%,P均<0.05),1 min、5 min、10 min Apgar评分双胎早产组明显高于单胎早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3±0.023)min vs.(9.06±0.026)min、(9.85±0.013)min vs.(9.69±0.016)min、(9.92±0.011)min vs.(9.81±0.014)min,P均<0.05]。结论双胎发生早产的风险显著高于单胎,与单胎早产相比,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高危因素与双胎早产的关系更加密切,早产儿结局优于单胎早产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1000405/2016YFC10003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1518

    拟球状念珠藻(葛仙火)形态建成与发育及其生理学研究

    No full text
    本研究以拟球状念珠藻(Nostoc sphaeroides Ktitzing,俗称葛仙米)为材料,研究了念珠藻的形态建成、发育和生理学,其中着重研究了念珠藻的生活史、藻殖段分化和抗性生理学,并对不同发育时期的藻体的细胞化学和光合生理进行了比较。以藻殖段和丝状体为生活史的起点,观察了葛仙米的发育过程。在光合自养条件下,藻殖段和丝状体都经过失去伪空泡、形成胶鞘、分化出异形胞和细胞横裂形成非丝状体期群体等过程,最终形成具丝状体的群体。在异养条件下,藻殖段可发育至非丝状体期,但丝状体的发育却比较慢,甚至不能进行细胞分裂,发育最终仍停止在丝状体阶段。实验表明,异形胞的分化能够被氨态氮所抑制,而不能被硝态氮所阻止。若异形胞分化受阻,则最终导致葛仙米群体发育受阻。对细胞化学变化的定性研究发现,胞外蛋白质、负高电荷多糖、酸性多糖和硫化多糖的变化都与发育过程紧密相关。脂质和孢粉质只是胞外的少量成分。定量测定表明,藻体的总糖和还原性多糖的量均随发育过程而变化。藻体热水提取多糖中硫化多糖由于含量太低而无法定量测定,酸性多糖含量则在发育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变化趋势。文中对多糖与发育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从营养、光和信号转导三方面探讨了藻殖段分化与三者的关系。藻殖段分化与预培养时培养基的磷、钾元素和渗透效应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而分化与否则于藻体所处在的时期有关:对数生长期的藻体,无论其预培养的培养基如何,均有藻殖段的分化;而静止期的藻体,则不能诱导出藻殖段的产生。藻殖段的释放却与藻体的预培养有关,预培养时的不完全培养基则有利于藻殖段的释放。对藻殖段分化的光控制的研究发现,在白光、红光或绿光下,藻殖段分化率达到最大时的光强范围为 5-10 &mu;mol.m~(-2).s~(-1)。白光对藻殖段的诱导作用最有效,达到100%;绿光次之,约有80%;红光效率最低,只有0-10%。黑暗条件下藻殖段不能分化,若有蔗糖和葡萄糖的存在,则藻殖段的分化率能够达到l00%。具有同等渗透势的NaCl则不能诱导藻殖段的分化,这说明藻殖段的分化是一个需能的过程,而非由外界的渗透势改变而引起。实验表明,红光与绿光在藻殖段分化过程中并非起到相反的作用的。另外藻殖段的分化亦有光合电子传递链氧化-还原态和蛋白质重新合成的参与。以钙调素抑制剂和钙离子螯合剂实验证明,葛仙米藻殖段的分化有钙调素和钙离子信号转导途径的参与。虽然NO可以大大降低藻殖段的分化率,但是NOS抑制剂NNA却可抑制藻殖段的分化;外源氧自由基的加入也抑制了藻殖段的分化,但清除了氧自由基也使得藻殖段分化完全受抑制。因此,作为某些高等动植物信号转导因子的NO和氧自由基,在葛仙米藻殖段分化中是否参与了信号转导,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从盐度、水分和温度几个方面研究了这些因子对葛仙米群体和(或)藻殖段的生理和生化方面的影响。葛仙米的叶绿素荧光、光系统活性和光合放氧均随盐度升高而降低,而呼吸作用的变化则不大。实验还表明,脯氨酸并非葛仙米的渗透调节剂。藻体的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则由于盐胁迫加重而上升,SOD的活性则呈现出&ldquo;V&rdquo;形变化。藻殖段对盐胁迫的忍耐力有限,在NaCl浓度高于0.4mol/L的BG-11_0培养基中,处理24h足可以是藻殖段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降至为零。在失水过程中,群体和藻殖段以及藻殖段发育培养物的Fv/Fm变化趋势相似,都有一个下降-上升-下降的过程。干燥群体吸水后Fv/Fm的恢复对光和蛋白质的重新合成具有依赖性,且其恢复速率与贮藏时间有关。温度处理实验表明,低温有利于葛仙米的存活,较高温度下生长的继续可能是其逐渐失去生理活性的主要原因。通过测定光合放氧、叶绿素的室温和低温(77K)荧光以及直接测定PSI和PSII的活性发现,除了表观放氧速率外,群体的光合能力要高于藻殖段。这些差别的出现,一方面取决于两者的形态学差别,另一方面也因为营养丝体在分化为藻殖段的过程中,细胞的光合色素含量和比例发生了变化,同时,伪空泡的形成也影响了藻殖段的光合能力。群体和藻殖段在对不断上升的光强下PSII(Fv/Fm)活性的变化说明,藻殖段较强的耐受不良环境的能力,这是它作为繁殖单位所必须具备的特性之一

    武汉沙湖冬季和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No full text
    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由于营养盐的增加而导致藻类或水生植物生产力的增加、水质下降等一系列的变化,从而使水的用途受到影响。湖泊富营养化是我国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面临的重大水环境问题。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