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research outputs found
基于3D_ResUnet肝脏CT图像分割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为解决传统肝实质分割方法在阈值分割方面存在的分割精度低的问题。方法:采用AI自动识别算法,通过Unet与Resnet相结合的3D_ResUnet网络对肝脏CT图像进行分割,并对分割结果通过最大联通分量的方法去除杂质,得到较为精确的肝脏区域,实现肝实质自动分割。结果:基于3D_ResUnet的肝脏CT图像分割,其分割的平均Dice为96.12%,高于3D_Unet的分割精度。结论:基于3D_ResUnet的肝脏CT图像分割提高了肝实质分割的精度,实现了无需人工交互的全自动分割,通过应用在肝癌手术计划系统中,为临床医生的肝癌手术规划提供了可视化依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61327001)~
垃圾焚烧炉氧量调整试验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各类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也在快速增加。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具有无害化和资源化等特点,是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发展方向。焚烧炉内氧量的调整直接影响垃圾的着火、燃烧及燃尽情况,以余热锅炉省煤器出口的实测氧量为依据,分别分析炉内氧量的变化对余热锅炉主蒸汽参数、垃圾燃尽情况和污染物排放等的影响,为垃圾焚烧电厂科学调节炉内氧量,实现焚烧炉的高效、环保和安全运行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潮滩沉积物-水界面磷、铁的高分辨率分布特征及生物地球化学行为
为了解潮间带微环境中磷、铁元素的分布和耦合规律及对磷释放的影响,借助薄膜扩散梯度技术(ZrO-Chelex DGT)原位高分辨率获取九龙江口红树林潮滩孔隙水剖面的溶解活性磷(DRP)、Fe2+浓度,并测定沉积物相应的理化参数.研究结果表明:(1)在表层孔隙水中,DRP、Fe2+浓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证实了磷、铁元素的耦合关系以及沉积物铁氧化物对磷吸附/解吸附的控制作用;(2)在深部还原带,DRP浓度相对Fe2+浓度具有较大的波动,主要受到沉积物异质性以及红树植物吸收等的影响;(3)根据表层孔隙水中DRP的浓度梯度计算获得磷的分子扩散通量为0.000 64~0.006 00μg·cm-2·d-1,结果远低于一般湖泊沉积物内源磷的扩散通量,原因是富铁且具较深氧化带的潮滩沉积物中的磷-铁耦合关系有效地抑制了磷的释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41372242,41672226
厦门同安湾红树林及临近光滩沉积物孔隙水中溶解活性磷和亚铁分布特征的对比分析
为了解红树林与光滩磷、铁地球化学行为的差异,借助薄膜扩散梯度技术(ZrO-Chelex DGT),对厦门同安湾红树林及临近光滩孔隙水中溶解活性磷(DRP)、Fe2+浓度进行了原位测量,并采集了相应沉积物柱状样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Fe2+与DRP呈现较好的线性正相关,说明磷的吸附/解吸与铁氧化还原循环有关;(2)在不同深度,光滩孔隙水中DRP浓度均高于对应深度红树林。在浅层,由于溪水的补给造成光滩的磷富集;在深层,红树植物根部吸收导致磷浓度下降,光滩有机质含量较多,矿化释放DRP使其浓度较高;(3)孔隙水中的Fe2+浓度分布表明,红树林区域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由好氧环境进入厌氧环境;而光滩沉积物氧化还原环境可能受到红树林的影响,孔隙水Fe2+在垂向上波动分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2226; 41372242)~
厦门同安湾红树林及临近光滩沉积物孔隙水中溶解无机磷和亚铁分布特征的对比分析
为了解红树林与光滩磷、铁地球化学行为的差异,借助薄膜扩散梯度技术(ZrO-Chelex DGT),对厦门同安湾红树林及临近光滩孔隙水中溶解活性磷(DRP)、Fe2+浓度进行了原位测量,并采集了相应沉积物柱状样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Fe2+与DRP呈现较好的线性正相关,说明磷的吸附/解吸与铁氧化还原循环有关;(2)在不同深度,光滩孔隙水中DRP浓度均高于对应深度红树林。在浅层,由于溪水的补给造成光滩的磷富集;在深层,红树植物根部吸收导致磷浓度下降,光滩有机质含量较多,矿化释放DRP使其浓度较高;(3)孔隙水中的Fe2+浓度分布表明,红树林区域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由好氧环境进入厌氧环境;而光滩沉积物氧化还原环境可能受到红树林的影响,孔隙水Fe2+在垂向上波动分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672226; 41372242
TPU/POE共混体系相分离过程的ATR-FTIR研究
探讨了一种新的共混体系热塑性聚氨酯(TPU)/聚乙烯-辛烯共聚物(POE)共混体系,在相分离过程中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结果发现:对于不相容TPU/POE体系,随着热老化时间的增加,ATR-FT-IR特征峰面积也逐渐增加(温度较低除外),温度较高时则先增加后降低;而PU/POE/POE-g-MA体系,由于加入相容剂,ATR-FTIR特征峰面积则随着热老化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大肠杆菌来源的人乳头瘤病毒11型病毒样颗粒的制备及其免疫原性
【目的】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制备人乳头瘤病毒11型病毒样颗粒(HPV11VLPs),并对其免疫原性和所诱导中和抗体的型交叉反应性进行研究。【方法】在大肠杆菌ER2566中非融合表达HPV11-L1蛋白,并通过离子交换层析,疏水相互作用层析其进行纯化。纯化后的HPV11-L1经体外组装形成病毒样颗粒,通过动态光散射,透射电镜检测其形态,并通过多种HPV型别假病毒中和实验评价HPV11VLPs的免疫原性及型交叉反应性。【结果】HPV11-L1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可以以可溶形式表达。经过硫酸铵沉淀、离子交换和疏水相互作用色谱纯化,目的蛋白纯度能够达到95%以上。纯化的HPV11-L1蛋白去除还原剂DTT后,能够在体外自发组装成为直径约50nm、与天然病毒颗粒形态高度相似的VLPs。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该病毒样颗粒在小鼠体内的中和抗体半数有效剂量(ED50)为0.031μg,在小鼠体内可诱导高达106的中和抗体滴度,这些中和抗体与HPV6有较好的交叉反应,与HPV18有一定的交叉反应,而与HPV16没有明显的交叉反应,这一结果与分子进化树的分析相一致。【结论】本研究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获得了具有较高免疫原性的HPV11VLPs,为HPV11预防性疫苗的研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人乳头瘤病毒16型病毒样颗粒的制备及其免疫原性研究
利用PCR技术从HPV16阳性阴道分泌物标本中获得HPV16 L1基因片段,并将其插入表达载体pTO-T7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TO-T7-HPV16-L1;以该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ER2566并表达HPV16 L1蛋白;所表达的HPV16 L1蛋白经过硫酸铵沉淀、离子交换层析和疏水相互作用层析等纯化步骤后,HPV16 L1纯度达到98%以上,并可在体外装配为直径50nm的病毒样颗粒;动物免疫原性研究结果显示,该病毒样颗粒可诱导高滴度的针对HPV16的中和抗体。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制备的HPV16病毒样颗粒具有纯度高,与天然病毒颗粒形态高度相似的特点,并具有高度免疫原性,可以应用于HPV16病毒样颗粒的结构功能研究及HPV16疫苗研发等领域
1978~2008年中国湿地类型变化
分别基于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 MSS/TM/ETM+)和中巴资源卫星(CBERS-02B)影像数据,以人工目视解译为主,完成了中国1978~2008年4期(基准年分别为1978,1990,2000和2008年)湿地遥感制图,并进行了大量的室内外验证.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湿地现状及近30年来湿地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ⅰ)截止2008年,中国湿地面积约为324097km2,其中以内陆沼泽(35%)和湖泊湿地(26%)为主.(ⅱ)1978~2008年,中国湿地面积减少了约33%,而人工湿地增加了约122%.过去30年里湿地减少的速度大幅降低,由最初5523km2/a(1978~1990年)降为831km2/a(2000~2008年).(ⅲ)减少的自然湿地(包括滨海湿地和内陆湿地),其类型变化由湿地向非湿地转化的比例逐渐降低.初期(1978~1990年)几乎全部(98%)转换为非湿地;在1990~2000年间减少的自然湿地约有86%转化为非湿地,而在2000~2008年,这一比例下降为77%.(ⅳ)气候变化和农业活动是中国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湿地变化在中国分为三大不同特征区域,即西部三省/自治区(西藏、新疆和青海)、北部两省/自治区(黑龙江和内蒙古)和其他省市区.其中西部区域尤其是青藏高原,湿地变化的驱动因子以气候增温为主;新疆湿地由于气候增温和农业活动共同作用造成变化不大.北部省/自治区的湿地变化则主要由农业活动引起;而其他省市区的湿地变化几乎完全受控于人类的农业经济活动
中国超大城市空气污染和人体健康 (APHH-Beijing) 中英联合研究计划 最终报告
Chinese versi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