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research outputs found

    基于增量式自学习策略的多语言翻译模型

    Get PDF
    针对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缺乏平行语料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增量式自学习策略的多语言翻译模型,即利用中介语双语语料训练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翻译模型.在Transformer架构下,相比于基于中介语和直接在伪平行语料上训练的普通双语翻译模型,使用该方法在第十四届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CWMT 2018)多语言翻译评测数据集上的机器双语互译评估(BLEU)值提升了0.98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还对比了不同的预处理方法、训练策略以及多模型的平均和集成策略,其中多模型集成策略的BLEU值上可在多模型策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0.53个百分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H14F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573294);;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30121110040);;国家语委委托项目(WT135-10);国家语委甲骨文专项(YWZ-J010

    新一轮教育改革和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三)

    Get PDF
    正如很多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所认为的,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十年之际,讨论普通高校远程教育的发展问题,系统的总结与深入的反思是不可回避的。试点目标的实现与落实情况如何,十年试点中积累的主要经验、形成的主要特色有哪些,试点过程中遭遇的深层次问题是什么、有哪些矛盾至今尚未解决,远程教

    中国高等教育70年十人谈(笔会)

    Get PDF
    7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在国家层面的思想上体现出从以政治建设为中心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最终指向以人民为中心的特征;在大学和政府关系上表现为自主性从失落到逐渐回归;在高校内部管理模式上从管理向治理转变。吸取70年的经验教训,未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注意以下方面:走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双重藩篱,提升自身的成熟度和主体性;扎根中国大地,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优秀文化传统的现代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加快推进大学校长专业化进程,实现"教育家办学";继续探索较为理想和具有示范效应的院系设置模式;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还要支持和鼓励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注意淡化"排名"和"一流"在政策目标中的重要性,最终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自选项目(中宣干字[2016]133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6JZD039)的阶段性成果;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博士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7JZD05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校所属学院的重要事项决策权配置及其整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5YJA880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地方统筹与高等教育治理”(项目编号:2019SJZDA082)的阶段性研究成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Get PDF
    急性心肌梗死仍然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在我国广大城乡地区,形势更为严峻[1,2]。及时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降低死亡率和保护心脏功能刻不容缓。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院前溶栓治疗在大城市以外的城乡地区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及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心血管急救分会专门组织有关专家制订了本共识,旨在帮助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选择最佳

    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70年:发展历程、学术成就概览

    Get PDF
    本文概略评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物理海洋学各分支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若干学术成就。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起步于海浪、潮汐、近海环流与水团,以及以风暴潮为主的海洋气象灾害的研究。随着国力的增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涌现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提出了被国际广泛采用的"普遍风浪谱"和"涌浪谱",发展了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提出了"准调和分析方法"和"潮汐潮流永久预报"等潮汐潮流的分析和预报方法;发现并命名了"棉兰老潜流",揭示了东海黑潮的多核结构及其多尺度变异机理等,系统描述了太平洋西边界流系;提出了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南海分支(或称南海贯穿流);不断完善了中国近海陆架环流系统,在南海环流、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黄海冷水团环流、黄海暖流、渤海环流,以及陆架波方面均取得了深刻的认识;从大气桥和海洋桥两个方面对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际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发展了浅海水团的研究方法,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水团的分布和消长特征与机制,在大洋和极地水团分布及运动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阐明了南海中尺度涡的宏观特征和生成机制,揭示了中尺度涡的三维结构,定量评估了其全球物质与能量输运能力;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海洋锋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提出了地形、正压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等锋面动力学机制;构建了"南海内波潜标观测网",实现了对内波生成–演变–消亡全过程机理的系统认识;发展了湍流的剪切不稳定理论,提出了海流"边缘不稳定"的概念,开发了海洋湍流模式,提出了湍流混合参数化的新方法等;在海洋内部混合机制和能量来源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并阐述了混合对海洋深层环流、营养物质输运等过程的影响;研发了全球浪–潮–流耦合模式,推出一系列海洋与气候模式;发展了可同化主要海洋观测数据的海洋数据同化系统和用于ENSO预报的耦合同化系统;建立了达到国际水准的非地转(水槽/水池)和地转(旋转平台)物理模型实验平台;发展了ENSO预报的误差分析方法,建立了海洋和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中深层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初步建成了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网;持续开展南北极调查研究;建立了台风、风暴潮、巨浪和海啸的业务化预报系统,为中国气象减灾提供保障;突破了国外的海洋技术封锁,研发了万米水深的深水水听器和海洋光学特性系列测量仪器;建立了溢油、危险化学品漂移扩散等预测模型,为伴随海洋资源开发所带来的风险事故的应急处理和预警预报提供科学支撑。文中引用的大量学术成果文献(每位第一作者优选不超过3篇)显示,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培养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这是最宝贵的成果。这支队伍必将成为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攀登新高峰的主力军

    Defects Identification for Plastic Deformation and Micro-Mechanism of Plasticity-Induced Heating In Metals

    No full text
    金属塑性变形机理与微观原子构型紧密相关。比如晶体塑性变形是由微观晶格缺陷引发的。而金属玻璃原子排列长程无序,无法通过观察原子排列找到缺陷,导致其塑性变形载体仍无定论。局域剪切转变区可解释金属玻璃缺陷变形过程,但其结构和起源还不明确。晶体和非晶金属的缺陷特征和塑性行为有哪些异同,针对晶体的研究方法能否有效应用于非晶金属,仍是热点问题。金属塑性变形的功热转化,是实验中的经典问题,旨在确定金属塑性变形后有多少能量储存在固体,有多少能量变成热,以验证相关塑性理论的可靠性。过去三十年有不少实验和理论针对产热来源,产热占比,留存冷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现缺陷是功热转化的基础,但缺少一定的微观物理图像和机制。本文主要采用理论结合分子模拟的方法,在微观上对金属塑性变形的缺陷识别以及功热转化进行研究。 在金属塑性变形缺陷识别方面,为了寻找晶体和非晶体金属缺陷的一些共性,从而预测剪切转变区的可能位置,本文从微观尺度研究了金属材料变形与局部非均匀性、原子位移的关系,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1)&nbsp;&nbsp;晶体金属微观缺陷的局域刚度特征。分子模拟表明晶体中原子非仿射位移与内部非均匀结构相关,因此基于动力学矩阵提出等效局域刚度来表征晶体的非均匀性,并可有效识别晶格缺陷。 (2)&nbsp;&nbsp;基于局域刚度梯度识别金属玻璃微观缺陷。简单剪切下研究了非仿射位移场与等效刚度梯度场的关系,只有满足特定形状的刚度梯度分布才容易形成剪切状非仿射位移。最终基于刚度梯度分布提出参数&xi;来识别可能导致局域剪切变形的微观缺陷,并通过分子模拟进行验证。 (3)&nbsp;&nbsp;不同加载条件下金属玻璃剪切转变区与体胀区的预测。基于准静态下原子的平衡方程,理论推导变形梯度张量与外界加载、刚度梯度以及模式因子之间的近似关系,最终提出静态结构张量来识别可能形成局域剪切转变区或体胀区的缺陷,并通过分子模拟结果加以验证。 在功热转化方面,采用分子模拟方法从微观上研究了塑性变形产热的来源和机理,功热转化率的变化规律及温度效应和应变率效应,并对宏观实验现象进行了解释。 微观上,热是畸变晶格在恢复正常晶格的时候,原子势能跌落产生的,因此缺陷类型决定产热密度。热转化率与温度和应变率相关。高温会降低位错的激活能,留下更多位错,增大留存冷功最终降低热转化率。高应变率会产生更多位错,也会导致更长的塑性流动区,但位错稳定性不会提高,位错最终消失,其能量耗散为热,导致热转化率升高。 模拟得到的热转化率范围与实验结果一致,同时也解释部分实验结果:(1)&nbsp;热转化率两种初始趋势取决于位错形核和运动的时间顺序;(2)&nbsp;初始温升滞后可能是由于热扩散速度小于位错滑移速度,断裂之后温度升高是因为还有塑性事件发生;(3)&nbsp;实验中高应变率下位错能远低于留存冷功,是因为高应变率下留存冷功只有少部分在位错,大部分在自由表面和晶界。 进一步,对金属玻璃功热转化也做了初步探究。以铜锆非晶合金为例,不同于晶体,其塑性功对温度敏感,但对应变率不敏感,并且留存冷功与温度无明显关系。最终其热转化率与应变率无明显关系。 &nbsp;</p

    基于原子体积场拉普拉斯算子对金属玻璃剪切转变区的预测

    No full text
    剪切转变区(shear transformation zone, STZ)作为金属玻璃塑性事件的一个基本特征单元,已被研究者们逐渐接受,但STZ产生的机制和来源仍具争议.本文采用分子模拟方法对Cu64Zr36金属玻璃在受简单剪切加载时的变形行为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体系的初始构型与加载后STZ的产生是相关的.虽然原子体积场及其梯度可以用来有效表征金属玻璃中局部原子构型的非均匀性,但它们与STZ产生的区域没有直接明显的对应关系.基于此,提出一个新的局域结构参数&xi;来用于金属玻璃中STZ产生区域的预测,它由两部分构成:原子体积场的拉普拉斯算子和体积场梯度分量的绝对差值.原子体积场的拉普拉斯算子为负且绝对值较大时,体积场梯度向量呈现向内指的分布特征,代表体系中的局域软区;而体积场梯度分量的绝对差值则用于遴选体积场梯度不同的分布模式.进一步地,建立了该结构参数与非仿射位移和剪切局部化三者关系,发现特定的体积场梯度向量分布模式,将导致局部剪切增强的非仿射位移场,从而更容易诱发STZ的形成.相关性分析表明,该参数与STZ区域平均相关性高于78%,因此,该参数能有效用于金属玻璃剪切转变区的预测,且运用拉普拉斯算子的思想有望应用于金属玻璃力学行为的理论分析.</p

    Speed Competition Ability: the New Visual Angle of Analyses of Enterprise Competition Advantage

    No full text
    在信息经济时代,速度优势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速度成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的关键。企业必须全面构建快速反应系统,不断提高自身对市场和技术的快速反应能力-即速度竞争力。企业快速反应系统必须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大的顾客让渡价值。速度竞争优势的构建必然要求企业组织结构的再造,使之呈现网络化、扁平化、模块化发展趋势。In information economic times,speed advantage is the important source of enterprise competitive advantage,speed becomes competition in occupy to be in the lead the key of position.Enterprise must found fast reaction system completely,unceasing raising its fast reaction ability to market and technical-speed competition ability.With customer for the center must be made every effort to in the shortest time with the lowest cost to provide that the largest customer transfers the possession of the value by the enterprise quick response system.Spe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construction requires making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gain.Make it present develop tendency of network,flat,modular.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06CJY03

    Atomic-level structural identification for prediction of localized shear deformation in metallic glasses

    No full text
    Unlike obviously topological defects in crystals, "defect" identification in metallic glasses (MGs) is still controversial and under investigation. Based on molecular simulations and analysis of MG samples, a structural parameter related to the Laplacian of local equivalent stiffness is proposed for prediction of localized shear deformation in MGs. It is found that local regions with the parameter of positive and relatively large value represent several particular modes of "stiffness valleys" in initial configuration which will strengthen local shear deformation and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shear transformation zones (STZs). More than 80% of the locations where STZs are formed in six types of MG samples under athermal quasi-static shear deformation match well with the regions predicted by the parameter calculated from initial configuration of the samples. The parameter not only reveal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local heterogeneity, nonaffine displacement, and shear localization, but also provides an efficient way for predicting the activation of STZs in MGs. (C) 2020 Elsevier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