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research outputs found

    十字花科与豆科作物对微囊藻毒素耐受性差异的比较

    Get PDF
    [目的]研究十字花科与豆科作物对微囊藻毒素(MC)耐受性的差异。[方法]以十字花科作物典型作物油菜、小白菜、甘蓝与豆科典型作物黄豆、豌豆、蚕豆为材料,检测它们在不同浓度MC暴露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情况,检测指标包括发芽率、株高、叶绿素等。[结果]十字花科作物中油菜与小白菜受MC影响较大,甘蓝受影响较小,而豆科作物普遍受影不大。[结论]豆科作物比十字花科作物对MC耐受性更强,在受微囊藻毒素污染地区可以优先种植豆科作物

    微囊藻毒素对水稻、高粱和玉米毒性的研究

    Get PDF
    以水稻、高粱和玉米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微囊藻毒素对受试作物的毒性差异,研究了不同浓度MC对萌发及萌发初期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同灌溉时期对受试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检测指标包括发芽率、株高、鲜重、叶绿素、根系活力等。结果表明,受试作物对微囊藻毒素毒性并不一致,水稻发芽率受到明显抑制,高粱发芽率基本不受影响,玉米出现了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现象;MC对水滔、高粱和玉米的光合作用、株高和鲜重没有抑制作用,反而有一定的促进效果;不同灌溉时间条件下的研究结果表明,萌发前对高粱和玉米染毒会明显抑制植株根系活力,萌发结束后在染毒则对植株根系活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微囊藻毒素的检测及其在水、沉积物和农田中的环境行为研究

    No full text
    摘要 因蓝藻水华爆发导致的微囊藻毒素污染问题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微囊藻毒素在天然水体,湖泊沉积物和农田土壤中的环境行为以及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对天然水体中痕量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方法进行了优化。 以微囊藻毒素LR(MC-LR)和微囊藻毒素RR(MC-RR)为材料,主要通过调节杂质淋洗液和毒素洗脱液中甲醇、水和三氟乙酸(TFA)的配比来改变其极性和pH值,对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析MC环境样品的方法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含0.1%TFA的40%-45%的甲醇水溶液可以取得较好的杂质淋洗效果,含0.1% 的TFA 的70%的甲醇水溶液可以将固相萃取柱(SPE)上的MC完全洗下。 2. 研究了水体中各种环境因子对MC浓度的影响 在2001年9月至2002年8月间,对滇池全湖MC-RR浓度和一些相关理化及生物学指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滇池水体中MC-RR的月平均浓度(10个样点的平均值)在0.65 到 2.44µg/l 之间,全年平均浓度为1.43µg/l。MC-RR的浓度与藻类生物量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尽管,所有影响藻类生物量和产毒性能的因素都会对MC-RR的浓度产生影响,但是由于各种作用之间的相互抵消,在以夏季水华浓厚期和消退期试验数据分别进行回归分析时,只有水温对MC浓度的变化有显著的影响;当以全年的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时,没有任何环境因子对MC浓度有显著影响,无法建立相应的线性回归方程。以上结果表明,水体中MC的浓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环境因子对不同湖泊中MC 浓度变化的影响是不一致的,即使在同一湖泊的不同区域和不同季节这种影响也是在不断改变的。 3. MC-RR在湖泊沉积物上的吸附机理和提取方法研究。 以滇池沉积物为材料,研究了湖泊沉积物吸附MC-RR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沉积物中MC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探讨。实验考察了温度、pH、有机物、金属离子和碳酸盐对MC-RR在沉积物上吸附过程的影响,同时也通过对MC-RR在腐殖酸和高岭土上的吸附进行研究来验证有机质和金属氧化物对MC-RR在沉积物中的吸附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有机物、金属氧化物、碳酸盐都可以与湖泊沉积物中的MC-RR反应,同时,MC-RR还可能与湖泊沉积物中金属氧化物的氧原子结合。试验证实,湖泊沉积物中MC-RR的提取必须包含一个化学反应过程来破坏MC与沉积物之间形成的化学键,常规的液相提取方法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4.农田中MC的生态风险评价 在试验室条件下,对MC-RR在农田中的残留时间和其通过灌溉引入农田之后的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C-RR可以被农田土壤吸附并发生生物降解。经过1-2天的滞后期之后,浓度为6.5mg/L的MC-RR可以在6天内被完全生物降解。在加入腐殖酸的条件下,同样浓度的MC-RR可以在四天内被降解完毕,并且不存在滞后期。由此推断农田中MC的残留时间大概为6天左右。进一步试验认为,低浓度的MC-RR(100ug/L)会显著抑制农作物的生长。在作物萌发阶段不同暴露时间的处理和再作物萌发前后不同生长阶段的暴露试验结果显示,MC-RR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强弱取决于暴露的时间和被暴露作物的生长阶段

    十字花科与豆科作物对微囊藻毒素耐受性差异的比较(英文)

    No full text
    [目的]研究十字花科与豆科作物对微囊藻毒素(MC)耐受性的差异。[方法]以十字花科作物典型作物油菜、小白菜、甘蓝与豆科典型作物黄豆、豌豆、蚕豆为材料,检测它们在不同浓度MC暴露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情况,检测指标包括发芽率、株高、叶绿素等。[结果]十字花科作物中油菜与小白菜受MC影响较大,甘蓝受影响较小,而豆科作物普遍受影不大。[结论]豆科作物比十字花科作物对MC耐受性更强,在受微囊藻毒素污染地区可以优先种植豆科作物

    东湖典型区域间隙水中营养盐的时空分布

    No full text
    以富营养化程度严重的浅水湖泊东湖为研究对象,通过持续采样调查,分析并比较了3个典型采样点柱状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的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湖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浓度最高值一般出现在-5cm以上,-5~-10cm之间有一个快速降低的过程,-10~-26cm之间趋于稳定,但也有小幅的波动;冬季间隙水中营养盐浓度明显低于其他季节,夏秋两季略高。分析认为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浓度受附近污染源直接影响较大,与上覆水水质有一定相关性,但不显著。间隙水中营养盐的季节变化主要因为冬季污染排放减少加速了间隙水中营养盐向上覆水的扩散、减少了水中营养盐在沉积物表层的沉积,以及温度降低导致微生物活动减少进而降低了有机物的矿化分解量。并且认为常规疏浚深度就可以有效移除东湖表层污染严重的沉积物

    东湖典型区域间隙水中营养盐的时空分布

    No full text
    以富营养化程度严重的浅水湖泊东湖为研究对象,通过持续采样调查,分析并比较了3个典型采样点柱状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的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湖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浓度最高值一般出现在-5cm以上,-5~-10cm之间有一个快速降低的过程,-10~-26cm之间趋于稳定,但也有小幅的波动;冬季间隙水中营养盐浓度明显低于其他季节,夏秋两季略高。分析认为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浓度受附近污染源直接影响较大,与上覆水水质有一定相关性,但不显著。间隙水中营养盐的季节变化主要因为冬季污染排放减少加速了间隙水中营养盐向上覆水的扩散、减少了水中营养盐在沉积物表层的沉积,以及温度降低导致微生物活动减少进而降低了有机物的矿化分解量。并且认为常规疏浚深度就可以有效移除东湖表层污染严重的沉积物

    淡水水体麻痹性贝毒污染的现状

    No full text
    麻痹性贝毒是一类水溶性的神经毒素,造成神经细胞电压敏感性钠离子通道(VSSC)高亲和力障碍,与细胞膜离子结合后引起细胞膜内外正常离子的流动失衡,造成膜电位反常,使人瘫痪。麻痹性贝毒的污染及其产毒藻巳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综述麻痹性贝毒的理化性质和毒性特点、淡水水体麻痹性贝毒污染及其5种淡水产毒蓝藻,并对淡水中PSP防治工作提出建议

    微囊藻毒素对水稻、高粱和玉米毒性的研究

    No full text
    以水稻、高粱和玉米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微囊藻毒素对受试作物的毒性差异,研究了不同浓度MC对萌发及萌发初期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同灌溉时期对受试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检测指标包括发芽率、株高、鲜重、叶绿素、根系活力等。结果表明,受试作物对微囊藻毒素毒性并不一致,水稻发芽率受到明显抑制,高粱发芽率基本不受影响,玉米出现了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现象;MC对水滔、高粱和玉米的光合作用、株高和鲜重没有抑制作用,反而有一定的促进效果;不同灌溉时间条件下的研究结果表明,萌发前对高粱和玉米染毒会明显抑制植株根系活力,萌发结束后在染毒则对植株根系活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淡水水体麻痹性贝毒污染的现状

    No full text
    麻痹性贝毒是一类水溶性的神经毒素,造成神经细胞电压敏感性钠离子通道(VSSC)高亲和力障碍,与细胞膜离子结合后引起细胞膜内外正常离子的流动失衡,造成膜电位反常,使人瘫痪。麻痹性贝毒的污染及其产毒藻已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综述麻痹性贝毒的理化性质和毒性特点、淡水水体麻痹性贝毒污染及其5种淡水产毒蓝藻,并对淡水中PSP防治工作提出建议

    农作物对微囊藻毒素耐受性差异的研究进展

    No full text
    微囊藻毒素进入农田后会对农产品安全产生潜在的危胁,并可能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已有的众多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农作物对微囊藻毒素的耐受性存在较大差异,而这一差异为农业生产上合理规避微囊藻毒素污染风险提供了一种可能。本文就农作物对微囊藻毒素耐受性差异这一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