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research outputs found

    基于遗传算法的分类规则序列生成

    Get PDF
    与当前常用的分类方法相比,遗传算法具有较强的伸缩性和全局搜索能力,易于并行计算等优点. 但通过遗传算 法得到的一组分类规则之间常常存在冲突. 本文先将分类规则表示成二进制编码,采用F2measure 作为适应度评估函 数,并设计了有效的杂交,变异等遗传算子,使遗传算法适合用在分类规则挖掘中. 在遗传算法中增加了冲突解决机制, 并结合顺序覆盖算法,使之可以得到分类规则的序列,解决了规则间的冲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分类方法. 最后针对具体 实例作了测试,并将实验结果与分类算法J4. 8 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对比,表明该方法略优于J4. 8

    Study on Coal Classifying Moisture Control in an Integrated Bed

    No full text
    焦煤预热调湿、也称煤调湿 (CMC:Coal Moisture Control)是焦化过程重要的煤预处理技术和焦化行业的重要节能减排技术之一,通过利用过程余热调节进入焦炉的原料煤的水分和提升入料温度而降低焦化过程能耗、废水废气排放和提高焦炭质量,在焦化行业受到了普遍重视,具有重要意义。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研发了三代煤调湿技术,分别以利用载体油加热回转窑、蒸汽载体加热回转窑和焦煤粉碎后的烟气流化床三种不同反应器为特点,其中前两代技术已在日本得到广泛应用,我国也引进了数套装置,但第三代技术仅在日本形成了实际应用,我国的济钢等大型钢铁公司近几年也研发了相应技术,但有待产业化。本文发现:原料焦煤的水分主要集中在不需要粉碎的粒径较小焦煤组分中,由此提出了以集成流化床和输送床而形成的复合床为反应器的新型焦煤预处理技术工艺:焦煤分级预热调湿技术(CCMC: Coal Classifying Moisture Control),在焦煤粉碎前同时实现分级和预热调湿,并针对粗细煤颗粒组分优化控制其调湿和分级行为,较传统CMC技术进一步提高预热调湿过程效率、并减少煤粉碎负荷量而增加焦煤预处理的节能与减排效果。以研发CCMC技术为目标,本文首先在实验室研究了宽粒度分布煤的分级特性和脱水升温特性,进而设计建设了煤处理量2.0 t/h的中试装置,开展了新技术的中试研究,验证了技术的可行性,揭示了技术优势,为其进一步放大与产业化提供了理论与数据依据。各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 1. 煤分级特性基础研究。通过冷态实验考察了煤分级行为随气速、加料速率等操作条件的变化的特性。气速是煤分级的决定性参数,不同切割粒径对应的操作气速可通过Richardson and Zaki公式计算。在一定范围内加料速率对分级效果影响不明显。研究溢流口、布气方式、流化床直径等结构参数的影响发现:较高床内物料层虽然有利于物料夹带,但不明显促进分级,表明溢流口应尽可能低;采用二次风可降低底部流化床内煤层中通过的气量,防止 (粗)煤的过度调湿,并确保分级效果,结果表明通过二次风可降低流化床内气体流量30.0%;减小底部流化床直径也可有效降低通过流化床内的气体量,并对分级效果影响不显著。 2. 煤预热脱湿基础研究。在实验室小型热态流化床(模拟流化床)和热气流(模拟输送床)中考察了装于小篮中的煤颗粒团的预热调湿行为随温度、气速和粒径的变化。煤颗粒团的调湿和预热升温速率(以气流对颗粒的传热速率表征)均随处理时间而变小,且其速率在热气流中比在流化床内快。对于热气流和流化热颗粒床两种情形,煤颗粒团的脱湿速率和升温速率随气温升高和气速增大而增大,对于热气流中的小粒径细煤而言,粒径越大,其预热升温速率越小,但煤粒径的作用中尚未分离不同粒径煤由于水分含量的差异导致的影响。针对煤预热升温及脱湿,温度作用最为显著,气速次之,粒径最小。相对流化颗粒床,在热气流中气温对脱湿和升温的作用更明显,而气速的作用在流化床内更强。在热气流和流化热颗粒床中的煤颗粒预热与脱湿行为均可用Newton热传递模型和Henderson and Pabis干燥模型描述。实验结果还表明:在模拟实际过程气体温度与速度条件时的煤颗粒调湿时间约为3-5s,煤温可升高10.0-20.0 K。 中试研究。基于实验室研究结果设计建造了煤处理量2.0 t/h、高25m的中试试验装置,开展了中试研究,考察了煤分级预热调湿效果随气温、气速、设备高度位置的变化。在433.2K和6.0 m/s的热气流条件下 (中试装置能提供的温度和气速限度),可有效分级1.5 mm的细煤成为顶部收集的组分,将其湿度降低3-5个百分点,煤温提升15.0-40.0 K,与基础研究结果基本相符,证明了技术可行性,揭示了技术可能的效果。结果还表明:新技术的单位截面煤处理能力达5 t/(m2·h)以上,是传统CMC技术的2倍以上。中试研究奠定了进一步工业放大的基础

    苯乙烯合成工艺探析

    No full text
    介绍了苯乙烯的性质、用途、市场前景和生产现状,以及苯乙烯的5种主要合成工艺:乙烯法、甲/乙醇法、乙烷法、裂解汽油法和乙炔法等,分析了这些工艺的现状和优缺点。根据苯乙烯的行业现状及其合成工艺现状,展望了苯乙烯合成工艺的发展趋势,建议大力研发新型的以煤炭替代石油为原料的苯与乙炔直接烯基化合成苯乙烯合成工艺。</p

    纳米晶钢单向拉伸变形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No full text
    纳米材料是由尺度在1~100 nm的微小颗粒组成的体系,由于它具有独特的性能而备受关注.本文简要地回顾了分子动力学在纳米材料研究中的应用,并运用它模拟了平均晶粒尺寸从1.79~5.38nm的纳米晶体的力学性质.模拟结果显示: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系统与晶粒内部的原子平均能量升高,而晶界上则有所下降;纳米晶体的弹性模量要小于普通多晶体,并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而减小;纳米晶铜的强度随着晶粒的减小而减小,显示了反常的Hall-Petch效应;纳米晶体的塑性变形主要是通过晶界滑移与运动,以及晶粒的转动来实现的;位错运动起着次要的、有限的作用;在较大的应变下(约大于5%),位错运动开始起作用;这种作用随着晶粒尺寸的增加而愈加明显

    纳米晶铜单向拉伸变形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No full text
    纳米材料是由尺度在1~100 nm的微小颗粒组成的体系,由于它具有独特的性能而备受关注.本文简要地回顾了分子动力学在纳米材料研究中的应用,并运用它模拟了平均晶粒尺寸从1.79~5.38nm的纳米晶体的力学性质.模拟结果显示: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系统与晶粒内部的原子平均能量升高,而晶界上则有所下降;纳米晶体的弹性模量要小于普通多晶体,并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而减小;纳米晶铜的强度随着晶粒的减小而减小,显示了反常的Hall-Petch效应;纳米晶体的塑性变形主要是通过晶界滑移与运动,以及晶粒的转动来实现的;位错运动起着次要的、有限的作用;在较大的应变下(约大于5%),位错运动开始起作用;这种作用随着晶粒尺寸的增加而愈加明显.纳米材料是由尺度在1~100 nm的微小颗粒组成的体系,由于它具有独特的性能而备受关注.本文简要地回顾了分子动力学在纳米材料研究中的应用,并运用它模拟了平均晶粒尺寸从1.79~5.38nm的纳米晶体的力学性质.模拟结果显示: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系统与晶粒内部的原子平均能量升高,而晶界上则有所下降;纳米晶体的弹性模量要小于普通多晶体,并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而减小;纳米晶铜的强度随着晶粒的减小而减小,显示了反常的Hall-Petch效应;纳米晶体的塑性变形主要是通过晶界滑移与运动,以及晶粒的转动来实现的;位错运动起着次要的、有限的作用;在较大的应变下(约大于5%),位错运动开始起作用;这种作用随着晶粒尺寸的增加而愈加明显

    煤炭消烟燃烧技术研究探析

    No full text
    烟煤等发烟煤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烟尘,严重污染环境,煤炭燃烧时必须消烟以满足环保要求。因此,本文研究探析煤炭消烟燃烧技术,分析了这些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指出与其他消烟技术相比,复合消烟技术的消烟效果较好,是煤炭消烟燃烧处理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热点,应着重开发这类技术,为实现煤炭低烟甚至无烟燃烧提供技术支持。</p

    基因序列的真实EST匹配识别与外显子区鉴定

    No full text

    基础研究内涵及投入统计的国际比较

    No full text
    中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R&D)总经费的比例低是一个热点问题,且存在歧义。作者围绕基础研究的内涵、主要国家对基础研究投入统计的比较、提高我国基础研究投入比例的可行性等三个方面开展研究,结论是:中国的R&D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占比确实偏低,这可能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有关。中国的目标是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而雄厚的基础研究是科技强国的基本特征。为实质性地强化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作者提出若干建议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