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research outputs found

    Microwave radiation-assisted synthesis of Pt-CNTs

    Get PDF
    Carbon nanotube-supported platinum nanoparticles (Pt-CNTs) were synthesized using glycol as a reducer and H2PtCl6 as an oxidant under microwave radiation. The CNTs was first hydroxylated in refluxing concentrated HNO3.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hydroxylation time on the amount of supported platinum on the carbon nanotubes and the effect of the amount of platinum on the morphology of Pt-CNTs. Selected area electron diffraction, X-ray diffraction, and UV-visible spectroscopy were employed to characterize the structure of the Pt-CNTs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t was of polycrystal nanoparticles. Cyclic voltarnmetric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CNTs surface was covered by a compact layer of Pt when the loadings of platinum to CNTs was as high as 0.1875 mmol . g(-1). The result, on one hand, showed that cyclic voltammetry could be used to study the surfac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CNTs supported platinum nanoparticles, and on the other hand, indicated that it was possible to obtain novel electrode materials with good catalytic activity and stability by optimizing the synthesizing method for CNTs supported platinum nanoparticles

    气候变化条件下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及适应性措施:海河流域的模拟分析

    No full text
    运用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开发的中国水资源模型,模拟分析了气候变化条件下海河流域的水资源短缺状况及相应的适应性措施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到2030年海河流域的水资源短缺比例将提高25%,气候变化将使水资源短缺比例进一步提高2%~4%。无论是供给管理还是需求管理的适应性措施,在缓解水资源短缺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是,多标准的评估结果表明,所分析的几种需求管理的适应性措施比供给管理的适应性措施的可行性更高。在需求管理中,采用既提高灌溉水价又提高工业水价的混合水价政策可能是最优的策略选择,采用农业节水技术为次优策略选择

    主动靶向型小干扰核糖核酸输送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No full tex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主动靶向型小干扰核糖核酸输送载体,由作为载体骨架的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化合物分别与作为载体侧链的靶分子和氨基化合物共价偶联得到。该载体能与siRNA自组装形成复合物纳米粒,将siRNA紧密包裹起来,防止核酸酶对siRNA的降解。另外,该载体中的靶分子能与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或受体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将载体-siRNA复合物纳米粒精准地靶向输送至肿瘤部位,通过抗原或受体介导的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癌细胞,在胞内通过siRNA诱导基因沉默复合物的生成,序列特异性降解mRNA,使目的蛋白表达量下调,从而达到杀死癌细胞,实现治疗肿瘤的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该主动靶向型小干扰核糖核酸输送载体的制备方法

    再入飞行器尾迹流场及其雷达散射效应研究

    No full text
    对再入飞行器等离子体尾迹及其雷达散射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和大量的计算.讨论了物形、流场各因素对尾迹雷达散射截面的影响.流场计算使用准一维粘性尾迹方程,以修正基尔方法(多值法)求解,用一阶Born近似完成亚密雷达散射截面(RCS)计算.给出了研究结果.

    海河流域近现代降水量变化若干特征

    No full text
    根据器测资料、代用资料和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海河流域1956年以来、1880年以来和1736年以来降水量变化的主要特征,探讨影响降水多年代尺度变化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1海河流域平均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在1956—2013年表现出较明显下降趋势,每10 a下降速率为2.6%,但在1880—2012年期间下降趋势很弱;21736—2012年,海河流域平均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未表现出任何长期趋势变化,1956年以来和1880年以来的趋势性减少现象也不再显得异常,但存在一系列年代到多年代尺度振动;3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早期是1736年以来最湿润阶段,但20世纪初以来几次持续性干旱,包括1997—2003年的严重干旱,在1736年以来历史上并非罕见,1826—1843年曾出现持续时间最长的严重干旱;4海河流域平均年降水量具有准周期性振动特点,较明显的准周期包括2~7 a、11 a、22~23 a、33 a和63~65 a;5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海河流域降水的趋势性减少,是区域气候63~65 a自然低频周期性振动的组成部分,预计未来几十年整个流域降水量总体上将呈增多趋势,并可能在2035—2040年达到峰值区间

    基于RLMD和Kmeans++的轴承故障诊断方法

    No full text
    为了提升轴承故障诊断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鲁棒局部均值分解(RLMD)和Kmeans++的轴承故障诊断方法。利用RLMD方法对轴承振动信号进行分解,得到乘积函数(PF),根据PF分量与原始振动信号的相关程度选择敏感PF分量,叠加敏感PF分量构成重构信号;通过计算原始振动信号和重构信号的时域、频域统计特征形成轴承故障特征集;利用线性判别分析(LDA)提取轴承故障的Fisher特征;通过Kmeans++聚类的方法对故障特征进行聚类,得到各工况轴承的聚类中心;通过计算测试样本与聚类中心之间的汉明贴近度来实现轴承故障诊断。利用含有不同信噪比的仿真轴承故障数据和Paderborn大学轴承数据中心的轴承故障数据评价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即使在样本数较少的情况下也能够准确地识别出不同类别和级别的轴承故障

    Pt-CNTs修饰玻碳电极(Pt-CNTs/GC)电氧化活性的研究

    No full text
    采用透射电镜(TEM)和选区电子衍射(SAED)技术,分别表征了Pt-CNTs/GC电极的表面形貌和所负载铂纳米原子簇的结构.以CO和CH3OH为探针分子,用循环伏安和计时电流等常规电化学方法检测了CO和CH3OH在Pt-CNTs/GC电极上的氧化行为.研究结果表明,CO在Pt-CNTs/GC电极上有3个氧化电流峰(Ⅰ,Ⅱ,Ⅲ),其中峰Ⅰ为CO桥式吸附的氧化峰,而峰Ⅱ和Ⅲ则分别为CO线形吸附在碳纳米管负载的不同粒径的Pt纳米原子簇以及Pt原子薄膜上所分裂的氧化峰;CH3OH在Pt-CNTs/GC电极上也能自发解离吸附强吸附中间体CO;Pt-CNTs/GC电极对CH3OH的氧化峰电流不总是随CNTs上载铂量的增加而增大,表明在制备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时,应选择合适的载铂量

    微波法在碳纳米管上负载铂纳米粒子

    Get PDF
    以乙二醇作氯铂酸的还原剂,采用微波法在浓硝酸回流纯化和羟基化的碳纳米管(CNTs)上负载铂纳米粒子,并通过控制载铂量制备出以CNTs为衬底的铂纳米管(Pt-CNTs);用透射电镜比较了纯化和羟基化时间对CNTs载铂性能以及不同载铂量对Pt-CNTs表面形貌的影响;用选区电子衍射﹑X射线衍射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检测了Pt-CNTs的结构特征,表明CNTs表面所负载的是多晶铂;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技术表征碳纳米管负载铂纳米粒子,发现当Pt-CNTs的载铂量为0.1875mmol·g-1时,CNTs表面负载了一层致密的铂纳米粒子

    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影响的适应性评估与管理框架

    No full text
    通过论述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影响的适应性评估与管理框架,提出一个气候变化影响决策评估工具,它包括: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潜在影响的定性描述分析、半定量与定量分析以及适应性对策评估。由于不同气候区域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不同,选择中国4个典型案例区域,并确定不同的目标进行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综合研究,提出了甄别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性管理的新的思路、框架与方法论。该项研究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影响的水资源规划与风险管理提供了途径与方法。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英气候变化”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中澳合作项目(2006DFA21890);;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126)资

    北方风沙区生态修复的科学原理、工程实践和恢复效果

    No full text
    北方风沙区位于欧亚草原的东部,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其在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国家一系列生态保育工程的支持下,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是,由于受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该地区仍然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压力。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等项目支持下,开展了北方风沙区土地沙化成因及退化土地空间分布研究,集成了北方风沙区重点脆弱区生态恢复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以内蒙古中部的阴山北麓地区、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和蒙辽交界的科尔沁沙地为重点研究区域,进行了高效人工草地建植、天然草地恢复和管理、沙化草地治理等相关工程技术的示范,开展生态恢复模式的效果跟踪监测和生态效益评估,确定生态恢复技术和模式的技术参数和指标,明确不同集成技术与模式在北方风沙区的适用区域和范围,为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上述研究,可以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生态系统管理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政策、建立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提供决策依据,为生态修复产业提供技术指南,为相关研究提供全面系统的基础数据支撑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