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research outputs found

    The Research and Design of the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of Electronic Monitoring System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Get PDF
    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利用云计算技术改善政府对公众的服务职能及行政效能、节约建设成本、改善相信孤岛、改变管理模式等问题,结合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审批工作自身特点,研究并设计了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 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实验与观察、描述性研究等方法,采用云计算相关技术,依据云计算三层结构划分,建设虚拟化、弹性化、服务化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云服务系统。该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是基于云计算虚拟化技术、分布式计算和存储技术、云数据库技术进行开发,系统整体上采用Window+JDK1.5开发系统,基于J2EE技术和SOA架构设计,使整个应用系统构建在先进、高效的技术架构之上,体现先进性、可...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how to use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to improve government services to the public functions and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 save construction costs, improve believed island, change management and other issues, combined with the Urumq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work , study and desig...学位:工程硕士院系专业:软件学院_工程硕士(软件工程)学号:X201223054

    电化学联用技术研究微生物的胞外电子传递机制

    Get PDF
    胞外电子传递(EET)是指氧化还原反应所产生的电子在微生物细胞内和细胞外的电子受体/电子供体之间互相转移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能量和物质的转化。阐明EET机制是提高微生物能量和物质转化效率的基础,为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金属防腐以及生物电化学系统的应用等提供理论支撑。电化学技术作为研究电极/溶液界面电子转移的简便、有效方法,在研究微生物的直接电子传递和间接电子传递机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促进了EET机制的研究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不断深入。本文综述了研究微生物EET机制所涉及的电化学联用技术(包括微电极、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电化学联用光学显微镜和光谱电化学等);详细介绍了这些电化学联用技术的功能和优势;重点阐述了这些电化学联用技术如何推动着EET机制的研究,从宏观的生物膜层面到微观的单个微生物细胞、蛋白和分子层面不断深入;展望了新的电化学联用技术在EET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No.2017YFA02065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21777155,21773198,U1705253,21621091)资助~

    基于生物质谱技术的磷酰化修饰策略在多肽测序中的应用

    Get PDF
    该文建立了一种利用磷酰化修饰结合电喷雾质谱(ESI-Q-TOF)测定多肽氨基酸序列的有效方法。利用Atherton-Todd反应,以二丙基亚磷酰酯(DPP)为磷酰化试剂,应用生物质谱技术,对磷酰化修饰后的5种模型肽的磷酰化反应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考察了磷酰化肽的二级质谱特征,并与未经磷酰化反应的肽的二级质谱特征对比。结果表明,经过磷酰化修饰后,肽的二级质谱中的a1离子信号强度明显增加,可以准确鉴定其N端氨基酸;b系列离子信息完整,信号强度增强,使得多肽C ID测序的谱图简单、清晰,有利于肽的氨基酸序列的测定;赖氨酸(K,128.10 u)和谷氨酰胺(Q,128.13 u)两种氨基酸质荷比相近,由于二者磷酰化修饰后的差异性,使其得到准确区分。经过5种已知氨基酸序列的模型肽的磷酰化后结合质谱技术进行氨基酸序列测定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提高了利用质谱技术进行多肽测序的准确度和灵敏度,可为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用于研究生物膜微环境的电子传递

    Get PDF
    生物电化学系统(BESs)的核心是生物膜在电极/溶液界面的电子传递反应,研究生物膜微区环境中的电子传递有助于阐明微生物的胞外电子传递(EET)机制,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BESs中的电子转移效率。微生物的EET机制包括直接电子传递和间接电子传递,由于生物膜组成复杂,含有多种分泌物、胞外聚合物等,常规电化学方法只能从生物膜宏观层面研究EET机制,无法有效区分这两种电子传递途径的贡献。本文采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方法研究了电子穿梭体二茂铁甲醇(FcMeOH)与希瓦氏菌(Shewanella)相互作用的界面过程;基于扫描电化学显微技术构建了穿透模式,通过微电极介导FcMeOH与Shewanella反应,收集仅来自间接电子传递途径产生的电流,同时测定了Shewanella在电极/溶液界面的氧化还原性质和空间分布。本论文将电化学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应用于EET的研究,从物理化学角度揭示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与外界的电子传输机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A02065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777155,21773198,U1705253,21621091)资助~

    高粱子粒淀粉表面色素的树脂分离研究

    Get PDF
    对纯化高粱淀粉过程中所得到的淀粉共生天然色素进行了树脂分离纯化研究。得到了树脂分离高粱淀粉共生色素的吸附动力学结果,3 种大孔吸附树脂 HPD-600、AB-8、H103 对高粱红的吸附为慢速平衡型。通过对树脂分离所得色素成份的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分析得出,高粱籽粒淀粉共生色素与高粱壳中的高粱红主要成份是同样的物质,鉴定出所分离的主要成份之一为 5,7,4′-三羟基黄酮

    Electrosynthesis of Glycerol Carbonate from CO2 and Glycerol

    Get PDF
    在常温常压下,采用电化学方法,以丙三醇和CO2为原料合成了丙三醇碳酸酯,并详细考察了各种条件对该反应的影响规律. 择优条件下,目标碳酸酯的产率可达73%,远远高于普通的催化方法. 并借助循环伏安曲线研究了反应体系的电化学行为,分析了整个反应的可能历程.Glycerol carbonate was obtained from glycerol and carbon dioxide under room temperature and normal pressur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 The effects of synthesis conditions, such as cathode, charge, current density and temperature, on the reaction of glycerol and carbon dioxide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 yields of 73% were produced by electrosynthesis of carbonate under the optimized condition, which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by common catalysis method. Th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the reaction system has been studied by cyclic voltammetry, through which the reaction process has been proposed.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211730885,No. 21203066)资助作者联系地址:上海市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重点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上海 200062Author's Address: Shanghai Key Laboratory of Green Chemistry and Chemical Process,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通讯作者E-mail:[email protected]

    1978~2008年中国湿地类型变化

    Get PDF
    分别基于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 MSS/TM/ETM+)和中巴资源卫星(CBERS-02B)影像数据,以人工目视解译为主,完成了中国1978~2008年4期(基准年分别为1978,1990,2000和2008年)湿地遥感制图,并进行了大量的室内外验证.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湿地现状及近30年来湿地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ⅰ)截止2008年,中国湿地面积约为324097km2,其中以内陆沼泽(35%)和湖泊湿地(26%)为主.(ⅱ)1978~2008年,中国湿地面积减少了约33%,而人工湿地增加了约122%.过去30年里湿地减少的速度大幅降低,由最初5523km2/a(1978~1990年)降为831km2/a(2000~2008年).(ⅲ)减少的自然湿地(包括滨海湿地和内陆湿地),其类型变化由湿地向非湿地转化的比例逐渐降低.初期(1978~1990年)几乎全部(98%)转换为非湿地;在1990~2000年间减少的自然湿地约有86%转化为非湿地,而在2000~2008年,这一比例下降为77%.(ⅳ)气候变化和农业活动是中国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湿地变化在中国分为三大不同特征区域,即西部三省/自治区(西藏、新疆和青海)、北部两省/自治区(黑龙江和内蒙古)和其他省市区.其中西部区域尤其是青藏高原,湿地变化的驱动因子以气候增温为主;新疆湿地由于气候增温和农业活动共同作用造成变化不大.北部省/自治区的湿地变化则主要由农业活动引起;而其他省市区的湿地变化几乎完全受控于人类的农业经济活动

    20世纪90年代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

    No full text
    利用中国各省1990~199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取丹尼森要素分析法,对影响中国各省区工业GDP增长的各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资本投入是20世纪90年代GDP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中国各省资本投入的增长差异并不能很好的解释地区经济的差异,而由技术进步和资源优化所呈现的全要素生产率越来越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也是90年代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由此得出:在现有的条件下,未来中国地区经济差异将出现扩大化的趋势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