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research outputs found

    Study on psychological behaviors of people in 5 cities of North China under SARS situation

    No full text
    目的 考察华北 5城市民众在SARS疫情中的风险认知特征 ,探讨风险认知对应对行为、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作用 ,建立社会心理预警模型 ,为政府决策和舆论导向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对策建议。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和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 ,对北京、天津、石家庄、呼和浩特和太原市市民 15 0 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空间距离近的疫情信息更能引起民众的关注 ,北京市民对SARS患病信息和治愈信息敏感性显著高于邻近城市。 (2 )女性表现出更高的风险感 ,政府公众信息更能引起中、老年市民的关注 ,2 0岁以下的青少年更重视与自己学习、生活相关的信息 ,5 0岁以上民众对于“愈后对于身体有无影响”等信息的警觉性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 (3)与北京邻近的城市市民对SARS疫情的风险评估明显低于北京市民 ,某些地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值得关注。结论 在突发事件中 ,通过风险认知特征调查 ,可以了解人们的风险认知差别及其对不同人群的应对行为、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 今后应加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民众社会心理行为的预测研究

    自由搜索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在湿地芦苇调查中的应用/Application of a free search-based projection pursuit model in investigating reed in wetlands[J]

    No full text
    针对传统湿地芦苇调查统计方法中的问题,建立了自由搜索的投影寻踪模型,将芦苇的生理特征指标和环境因子指标作为投影指标构建了投影指标函数,通过自由搜索算法优化得到最佳投影方向,由最佳投影指标函数来反映各类芦苇的特征,避免了人为赋予权重的干扰,客观性强,数学概念清晰,并在博斯腾湖芦苇调查统计中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博斯腾湖芦苇的种类及群落特征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在8个环境因子中水质及水量是影响芦苇产量的主要环境因子,土壤有机质对芦苇产量的影响最小;通过实际应用表明模型应用效果较好,为湿地芦苇资源调查及湿地芦苇的生态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地下水埋深及矿化度对多枝柽柳幼苗光合特征及生长的影响/Effects of Groundwater Depth and Mineralization Degree on Photosynthesis and Growth of Tamarix Ramosissima Seedlings[J]

    No full text
    采用简易Lysimeter研究了不同地下水埋深(20,60,100 cm)和不同矿化度(〈1.00 g/L淡水,1.0~3.0 g/L微咸水,3.0~10.0 g/L咸水)对多枝柽柳幼苗光合特征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下水埋深与矿化度对多枝柽柳幼苗的光合特征及生长均有影响;在地下水埋深20 cm,矿化度为3.0~10.0 g/L的咸水条件下,多枝柽柳幼苗的最大光合速率(Pnmax)为66.93μmol/(m2.s),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ond)、水分利用效率(WUE)及羧化速率(CE)对光强的响应均大于其它试验处理。不同的地下水埋深、矿化度可显著影响多枝柽柳幼苗的最大光合速率(Pnmax)、表观量子效率(AQY)、暗呼吸速率(Rd)、光饱和点(LSP)等光合特征。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地下水埋深20 cm,矿化度为3.0~10.0 g/L的咸水条件下,多枝柽柳幼苗的生态适应能力较强,幼苗能够适应生境变化迅速生长,获得竞争优势

    基于层次分析模型的乌伦古湖水环境承载力评价/Assessment of Water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in Ulungur Lake Basin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odel[J]

    No full text
    结合乌伦古湖流域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所搜集的水资源资料,选取农民人均收入、水资源利用率、旅游收入/GDP、森林覆盖率等12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对乌伦古湖流域的水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综合的评价.结果表明:①乌伦古湖流域的水环境承载力整体上处于一般水平,水资源的承载潜力已相对较小;②社会经济、环境质量、资源支撑对承载力的贡献度分别为0.11、0.63、0.26;③在这12个指标中,以农民人均收入、旅游收入/GDP、湖泊水质承载力对乌伦古湖水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最大,其贡献度分别占到0.327 6、0.157 5、0.122 2

    近300a来塔里木河流域旱涝灾害特征分析/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in the Tarim River basin in recent 300 years[J]

    No full text
    干旱与洪涝是极端水文事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水文事件,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旱涝灾害事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采用传统的气象干旱指标-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小波分析法、反距离加权法以及线性回归分析,研究了近300 a来塔里木河流域旱涝灾害分布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300 a来塔里木河流域旱涝灾害呈增加的趋势,且洪涝事件较干旱事件明显.其中,喀什、阿克苏等地的发生频率最高,并表现为群发性;近60 a塔里木河流域自西向东旱涝灾害事件呈交替现象.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塔里木河流域旱涝灾害呈现15 a的周期性,由此推断未来5~10 a研究区湿润化面积仍有扩大的可能.大气环流指数与多尺度下的SPI指相关性检验表明,PNA对秋季和冬季的SPI值的影响较为显著;旱涝灾害对农牧业的影响较为严重,其中,洪涝灾害的影响大于干旱

    塔里木河中游荒漠河岸林物种多样性对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响应/Response of the Species Diversity of Desert Riparian Forest to the Changes of Groundwater Depth in Middle Reaches of Tarim River[J]

    No full text
    于塔里木河中游地区选取30个样地,并采集相应地区30眼地下水位监测井的数据.根据监测井的地下水位检测数据,将地下水位按不同埋藏深度划分为0~2 m、2~4 m、4~6 m、6~8 m、8~10 m、>10 m共6个梯度,对不同地下水埋深下的样地群落盖度、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以探讨主要植物分布频率与地下水埋深的关系,明确塔里木河中游地区荒漠河岸林植被的合理生态水位,为塔里木河中游地区乃至全流域的生态系统恢复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塔里木河中游地区共出现植物15种,其优势种植物为胡杨.(2)随着地下水位的降低,植被的盖度逐渐减小;当地下水位介于2~4 m时,植被的盖度平均为39.14%,当地下水埋深介于6~8 m时,植被的覆盖度小于20%;当地下水位低于10 m时,植被的平均覆盖度仅为7.65%.(3)随着地下水位的降低,研究区内的各类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一般在地下水埋深2~4 m时物种的多样性最高,其次为4~6 m和0~2m;当地下水位在6 m以下时,物种的多样性锐减,地下水位低于10 m时,物种仅存柽柳和胡杨,多样性降至很小.(4)塔里木河中游地区植物所要求的地下水平均深度为:胡杨4.58m、柽柳3.53 m、芦苇2.34 m、骆驼刺4.10m、花花柴3.18m、黑刺2.98 m,只有芦苇适宜较浅的地下水埋深(≤2.5 m),其余的均宜在3~4 m左右.研究表明,在塔里木河中游地区,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地下水位为2~4 m,能够保证植物正常生长的合理地下水埋深区间为2~6 m.因此,要使塔里木河中游地区的植被得到恢复并确保其正常生长,区域内的地下水位应确保在6 m以上

    开都孔雀河流域近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景观破碎化研究/Changes in Land Use/Cover Change and Fragmentation of Landscape in the Kaidou-Kongque River Valley in ;Recent 20 Years[J]

    No full text
    根据开都孔雀河流域1990、2000和2010年Landsat?TM影像数据和中巴资源卫星数据,结合GIS技术,研究其近20 a土地利用/覆被及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990—2010年开都孔雀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明显的是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湿地,年均变化率分别为4?76%、-1?61%和1?45%,而未利用地年均变化率最小,为-0?29%。草地面积的8?71%和未利用地面积的1?73%均转变为耕地,草地面积的2?41%转变为水域湿地,建设用地的54?74%转变为未利用地;林地面积在2000年前减少,主要转变为耕地,而在2000年后耕地和草地转变为林地,又使其面积增加。整个研究时段耕地、水域湿地分布趋于集中,逐渐成为研究区的优势景观类型;在2000年前林地分布破碎化明显,在2000年后趋于集中;1990—2010年,草地面积减少,景观优势度下降,景观形状趋于简单。认为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流域内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从而严重危及流域的生态环境安全

    短期环割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两种荒漠植物的生理影响/Effects of short-term phloem girdling on physiology in two desert plants in the southern edge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J]

    No full text
    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人口和载畜量的日益增加,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主要植物种群花花柴(Karelinia caspia)和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正遭受日益严重的虫噬、放牧等机械损伤的影响,干扰因子对花花柴和骆驼刺的影响日 趋明显.以塔克拉玛干南缘沙漠策勒绿洲主要建群种花花柴和骆驼刺为材料,测量了韧皮部环割处理10天后,光合色素含量和光系统Ⅱ(PSII)叶绿素荧光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韧皮部半割处理下,花花柴、骆驼刺的光合色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变化都不明显.(2)在韧皮部全割处理下,花花柴、骆驼刺的光合色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各参数变化较大,在该处理下,两种植物光合原初反应被抑制,PSII结构和功能遭到损害,活性降低,光合器官对光能的吸收、传递、转化和电子捕获等过程被抑制.(3)韧皮部全割对花花柴和骆驼刺各生理状况产生较大影响,相比而言,环割对花花柴的影响更为持久.对于单个植株而言,机械损伤对花花柴的破坏损伤更为显著.(4)在环割对花花柴和骆驼刺光合速率的影响中,存在着依赖于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dependent)的机制

    骆驼刺在不同遮阴下的水分状况变化及其生理响应/Change of different shading on moisture conditions and the physiological response in Alhagi sparsifolia[J]

    No full text
    为了研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在不同遮阴环境下的生理适应性,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外围骆驼刺为试验材料,设置正常光照、中度遮阴(70%自然光)、重度遮阴(30%自然光)3种光照环境,观测了遮阴90天后土壤含水率,骆驼刺水势、气孔导度(Gs)、叶形态、叶绿素(Chl)含量、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等在不同遮阴条件下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随着遮阴强度的增大,土壤含水率,骆驼刺水势、Gs、比叶面积、Chl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骆驼刺叶片厚度、Pro含量、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以及Chl a/Chl b有不同幅度的减少.结果表明:一段时间内适度的遮阴在一定程度上降温增湿,能够改善骆驼刺的生境,从而避免高温强光和低水势对植物造成的伤害,促进植物的生长,但长期遮阴对植物的生长不利.因此建议通过短期的遮阴,特别是在温度较高、光照较强的夏季正午前后对骆驼刺进行遮阴处理,以达到对骆驼刺的逆境防护,促进骆驼刺的生长

    塔里木沙漠公路沿线不同地下水埋深下的土壤水盐分布特征/Soil water and salt with different water table depths along the Tarim Desert Highway[J]

    No full text
    通过在塔里木沙漠公路沿线选取3个不同地下水埋深区域(地下水埋深分别为3m、7.3 m、13.7 m)取样并测定土壤含水率和含盐量,分析了地下水埋深对于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下水埋深处土壤含水率随深度增加均先减小后增大,盐分的变化相对比较复杂;砂土最大毛细上升高度大约为1.8 m;黏土层具有聚水积盐的作用,其分布处含水率和含盐量都比较大;灌溉水影响深度为1.2 m.研究结果充分考虑了地下水埋深在土壤水盐分布中起的重要作用,在相关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对于建立合理的灌溉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