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research outputs found

    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70年:发展历程、学术成就概览

    Get PDF
    本文概略评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物理海洋学各分支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若干学术成就。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起步于海浪、潮汐、近海环流与水团,以及以风暴潮为主的海洋气象灾害的研究。随着国力的增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涌现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提出了被国际广泛采用的"普遍风浪谱"和"涌浪谱",发展了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提出了"准调和分析方法"和"潮汐潮流永久预报"等潮汐潮流的分析和预报方法;发现并命名了"棉兰老潜流",揭示了东海黑潮的多核结构及其多尺度变异机理等,系统描述了太平洋西边界流系;提出了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南海分支(或称南海贯穿流);不断完善了中国近海陆架环流系统,在南海环流、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黄海冷水团环流、黄海暖流、渤海环流,以及陆架波方面均取得了深刻的认识;从大气桥和海洋桥两个方面对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际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发展了浅海水团的研究方法,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水团的分布和消长特征与机制,在大洋和极地水团分布及运动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阐明了南海中尺度涡的宏观特征和生成机制,揭示了中尺度涡的三维结构,定量评估了其全球物质与能量输运能力;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海洋锋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提出了地形、正压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等锋面动力学机制;构建了"南海内波潜标观测网",实现了对内波生成–演变–消亡全过程机理的系统认识;发展了湍流的剪切不稳定理论,提出了海流"边缘不稳定"的概念,开发了海洋湍流模式,提出了湍流混合参数化的新方法等;在海洋内部混合机制和能量来源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并阐述了混合对海洋深层环流、营养物质输运等过程的影响;研发了全球浪–潮–流耦合模式,推出一系列海洋与气候模式;发展了可同化主要海洋观测数据的海洋数据同化系统和用于ENSO预报的耦合同化系统;建立了达到国际水准的非地转(水槽/水池)和地转(旋转平台)物理模型实验平台;发展了ENSO预报的误差分析方法,建立了海洋和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中深层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初步建成了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网;持续开展南北极调查研究;建立了台风、风暴潮、巨浪和海啸的业务化预报系统,为中国气象减灾提供保障;突破了国外的海洋技术封锁,研发了万米水深的深水水听器和海洋光学特性系列测量仪器;建立了溢油、危险化学品漂移扩散等预测模型,为伴随海洋资源开发所带来的风险事故的应急处理和预警预报提供科学支撑。文中引用的大量学术成果文献(每位第一作者优选不超过3篇)显示,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培养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这是最宝贵的成果。这支队伍必将成为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攀登新高峰的主力军

    A study of effects of the non-DLVO interparticle interactions on aggregation rate

    No full text
    A key issue for theoretically predicting the aggregation rate of colloidal particles is to appropriately describe interparticle interactions. The recent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interaction potential between suspended particles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structured-layer potential (SLP). However, the published data still show the degree of approxim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expectation varies with the particle size, which means that the relevant parameters of SLP may not be constant independent of particle size. In this study, the approximation degree of the theoretical model to the experimental data of aggregation rates of particles with different sizes under different interparticle interaction parameters was compare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in all cases of rapid and slow homo-aggregation and hetero-aggregation, 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aggregation rates using particle-size-dependent SLP parameters are much closer to the experimental value than that using particle-size-independent SLP parameters

    空间八面体翻滚机器人运动学分析及仿真研究

    No full text
    设计了一种空间八面体翻滚机器人,由6个顶点模块、12个伸缩单元模块以及1个载荷体模块构成;通过控制各伸缩杆之间的伸缩量来改变机器人重心,实现向目标方向翻滚。对空间八面体翻滚机器人的运动学正解和反解过程进行了分析计算,运用ADAMS软件对空间八面体翻滚机器人进行了步态规划及越障能力的动态仿真,验证了运动学分析的正确性,并得到了顶点及质心的运动规律曲线。该运动学分析方法与仿真结果为空间多面体翻滚机器人的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基于单个LED的可见光室内定位系统的实现

    No full text
    为了提高室内定位精度,实现三维定位,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单个发光二极管(LED)的室内反向定位系统。该定位系统解决了利用多个LED定位时的干扰问题,其将日常所用的白光LED作为光源,既与实际情况相符,又便于将来推广使用。该定位系统根据接收机接收到的光照度来估算距离,以残差平方和最小为目标函数拟合出最佳回归曲线,再利用三边定位原理以及空间几何关系确定接收机坐标。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际应用场景中,该定位系统能够实现准确的室内定位服务

    解剖学和影像学观察寰枢关节及相关结构的对比研究

    Get PDF
    目的:评价解剖学和影像学方法观察寰枢关节(AAJ)及相关结构的优缺点及应用价值。方法:对8例寰枢关节段尸体解剖标本进行解剖学和影像学对比研究,观察椎动脉寰枢段(VA-A)、第1、2脊神经(CN1,CN2)以及AAJ滑膜皱襞(SF)的解剖,测量它们的大小及位置关系值。结果:CN1出椎管后向外下走行于寰椎后弓上缘及VA下缘,CN2出椎管后走行于寰、枢椎后弓之间及VA后。SF存在于寰枢中央前关节6例,寰枢外侧关节5例。VA-A沿AAJ走行,有4个弯曲,其中第2、4个弯曲远离其骨结构。CN1、CN2到VA-A距离范围分别为0.0~2.2 mm、0.0~3.6 mm,VA2个弯曲行程远离AAJ骨结构距离范围分别为0.0~4.8 mm、2.0~7.9 mm,解剖及影像测量值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剖学方法有利于观察CN和SF,影像学方法显示VA-A与AAJ清楚。两者具有互补性,得到的测量值相当,结合应用为研究该区域的复杂解剖提供了新的手段

    Non-targeted Screening Method for Illegal Additives based on 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igh-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

    No full text
    <p>Q: quercetin; Values are expressed as mean±SEM. *P < 0.05 vs. sham group; <sup>#</sup>P < 0.05 vs. LPS group; <sup>+</sup>P < 0.05 vs.17D+LPS group.</p

    中国微重力科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No full text
    微重力科学主要研究微重力环境中物质运动的规律,以及不同重力环境中重力对物质运动的影响.中国微重力科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80年代中后期,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在一些重要方向具有明显特色和一定优势.本文回顾了中国微重力科学研究的早期历程,评述了近年来中国微重力科学研究进展,特别是利用实践十号科学实验卫星、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等空间平台开展的微重力科学与技术应用研究取得的最新成果,并对中国载人空间站时代微重力科学发展的前景予以瞻望,推动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在中国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高速列车的关键力学问题

    No full text
    在过去10年时间,中国和谐号系列高速列车经历了一系列速度上的飞跃.在最初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研制了新一代高速列车并大规模投入运营,伴随这一过程的大量试验与工程实践,大大促进了对高速铁路这样一个车-线-网-气流强耦合的复杂大系统中的关键力学问题的深入理解和全面研究.该文将从6个方面对高速列车研制和运行过程中的典型力学问题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做一个梳理.考虑到这样一个大系统的复杂性,同时也为了使对高速列车感兴趣的技术与科研人员对这些力学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文中将分别就高速列车的空气动力学、弓网关系、车体振动与车体模态设计、车体运行稳定性、高速轮轨关系、关键结构的运行可靠性和列车噪声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