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research outputs found

    椎体融合器内固定治疗腰椎不稳症

    Get PDF
    目的 探讨后路椎体融合器内固定治疗腰椎不稳症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采用RF 2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进行复位 ,撑开椎间隙后行椎管扩大减压 ,椎间盘髓核摘除、开孔 ,椎体融合器 (TFC)固定。结果  6 3例经 5~ 38个月随访 ,症状消失 4 0例 ,明显减轻 17例 ,优良率 90 %。X线片显示椎间融合率 86 %。结论 使用TFC内固定治疗节段性腰椎间失稳症 ,能彻底摘除椎间盘组织 ,增加及维持椎间隙高度 ,增加椎管及椎间孔面积 ;恢复前中柱负重并可达到椎间即刻稳定 ,融合率高 ,且具有缩小手术范围、减少损伤、缩短手术时间和节约治疗费用等优

    隐匿性重要动脉损伤36例诊断与治疗

    Get PDF
    目的 分析自 1995年 1月至 2 0 0 2年 5月收治隐匿性重要动脉损伤 36例的诊治经验。方法 早期诊断血管损伤 ,简捷有效的内固定 ,按损伤情况应用 Fogartyd导管取栓、血管修补、吻合、大隐静脉移植重建及放射介入技术球囊扩张导管阻塞动脉等处理方法。结果 优 :术后肢体血供正常、功能良好者 19例 ,占 5 2 .8%。可 :肢体部分肌肉坏死缺血性痉挛 ,跛行、足下垂 7例 ,小腿及足慢性骨髓炎、窦道 2例 ,占 2 5 .0 %。差 :肌肉坏死功能丧失 4例 ,占 11.1% ;肢体坏死截肢者 3例 ;肌肉坏死继发感染性休克死亡 1例。结论 在处理四肢创伤的同时应高度警惕隐匿性重要动脉损伤。只有早期诊断、及时探查、即刻修复受损血管 ,才能够获得满意的功能 ,恢复血流是非常重要

    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70年:发展历程、学术成就概览

    Get PDF
    本文概略评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物理海洋学各分支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若干学术成就。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起步于海浪、潮汐、近海环流与水团,以及以风暴潮为主的海洋气象灾害的研究。随着国力的增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涌现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提出了被国际广泛采用的"普遍风浪谱"和"涌浪谱",发展了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提出了"准调和分析方法"和"潮汐潮流永久预报"等潮汐潮流的分析和预报方法;发现并命名了"棉兰老潜流",揭示了东海黑潮的多核结构及其多尺度变异机理等,系统描述了太平洋西边界流系;提出了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南海分支(或称南海贯穿流);不断完善了中国近海陆架环流系统,在南海环流、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黄海冷水团环流、黄海暖流、渤海环流,以及陆架波方面均取得了深刻的认识;从大气桥和海洋桥两个方面对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际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发展了浅海水团的研究方法,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水团的分布和消长特征与机制,在大洋和极地水团分布及运动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阐明了南海中尺度涡的宏观特征和生成机制,揭示了中尺度涡的三维结构,定量评估了其全球物质与能量输运能力;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海洋锋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提出了地形、正压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等锋面动力学机制;构建了"南海内波潜标观测网",实现了对内波生成–演变–消亡全过程机理的系统认识;发展了湍流的剪切不稳定理论,提出了海流"边缘不稳定"的概念,开发了海洋湍流模式,提出了湍流混合参数化的新方法等;在海洋内部混合机制和能量来源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并阐述了混合对海洋深层环流、营养物质输运等过程的影响;研发了全球浪–潮–流耦合模式,推出一系列海洋与气候模式;发展了可同化主要海洋观测数据的海洋数据同化系统和用于ENSO预报的耦合同化系统;建立了达到国际水准的非地转(水槽/水池)和地转(旋转平台)物理模型实验平台;发展了ENSO预报的误差分析方法,建立了海洋和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中深层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初步建成了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网;持续开展南北极调查研究;建立了台风、风暴潮、巨浪和海啸的业务化预报系统,为中国气象减灾提供保障;突破了国外的海洋技术封锁,研发了万米水深的深水水听器和海洋光学特性系列测量仪器;建立了溢油、危险化学品漂移扩散等预测模型,为伴随海洋资源开发所带来的风险事故的应急处理和预警预报提供科学支撑。文中引用的大量学术成果文献(每位第一作者优选不超过3篇)显示,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培养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这是最宝贵的成果。这支队伍必将成为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攀登新高峰的主力军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前束线真空系统改造

    No full text
    介绍了兰州重离子加速器 (HIRFL)前束线真空系统的基本结构 ,给出了HIRFL前束线真空系统改造前的流导、气体负荷及压力分布情况。提出了具体的改造方案。使真空系统达到了设计要求 :泵口压力小于 5× 10 -6Pa ,两泵中心平面压力小于 1× 10 -5Pa。结果表明HIRFL前束线真空系统的改造方案是可行

    奥氏体不锈钢真空除气工艺

    No full text
    本发明公开一种对用于超高真空系统的材料进行除气处理的工艺方法,以及这种方法所使用的装置。本发明的工艺方法是将材料置入真空炉内,使炉内工作真空度小于10↑[-3]Pa,以3~6℃/分钟的升温速率升温至500±10℃,保温20分钟,再以25~35℃/分钟的升温率升温至950±10℃,保温时间按每毫米工件壁厚60分钟确定,然后让系统自然冷却到850℃,再向真空炉内充高纯度的隋性气体,在15分钟内使炉内温度降低到600℃以下,然后让工件随炉冷却到80℃以下。本发明所用的装置是由真空炉、抽气泵、炉内加热装置、炉内温度传感器、温度控制装置、真空测量装置、液氮冷阱和阀门等构成

    大口径金属密封活套法兰

    No full tex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高真空密封连接的大口径(大于250mm)全金属密封活套法兰。本实用新型是将活套外环位于肩环的密封刀口侧的联接螺栓孔边缘与其内腔的间隔厚度控制在1~2mm,并使内腔内圆与肩环外圆间隙保持在0.1~0.3mm。本实用新型的密封活套法兰密封刀口为凹型。本实用新型的活套外环位于肩环的密封刀口侧的联接螺栓孔边缘与其内腔的最佳间隔厚度为1.1mm,这种结构可使其有最好的效果

    超高真空系统内Mn-Zn铁氧体材料的表面保护及清洁方法研究

    No full text
    分别对测试系统本底及经两种方法处理的M n-Zn铁氧体样品进行了测试,分析其主要的出气成分,计算出处理后的样品材料出气率。通过测试与分析,得出了对置于超高真空环境内的M n-Zn铁氧体材料表面的保护和清洁方法

    HIRFL-CSR超高真空烘烤系统

    No full text
    为了满足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 6× 10 - 9Pa的真空度要求 ,必须建立温度在 2 0 0~ 30 0℃、控制良好的在线烘烤系统。主要从热电偶、加热器及绝热套 ;功率计算及分布 ;烘烤控制 ;样机测试结果等几个方面介绍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 (HIRFL- CSR)超高真空烘烤系统

    大容积陶瓷真空室

    No full text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电真空领域,尤其涉及在高频交流电场或交变磁场下可以使用的一种大容积超高真空容器。包括陶瓷管(3),其主要特点是陶瓷管(3)两端联结有钛管(2),钛管(2)的端部设有真空法兰(1)。陶瓷管(3)可采用大口径。陶瓷管(3)为2-4段,陶瓷管(3)之间采用过渡环(4)相连接。钛管(2)与陶瓷管(3)的联结处,钛管(2)的端部为直角翻边,其翻边平面与陶瓷管(3)的端面相联。所述的大容积陶瓷真空室真空度好于1×10↑[-7]Pa,直径近300毫米,长度大于1100毫米,容积70升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