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research outputs found

    流域系统径流侵蚀链内泥沙输移的空间尺度效应

    No full text
    尺度问题在地貌过程及水文模拟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岔巴沟小流域为例,基于毛沟-支 沟-干沟尺度序列典型水文站的实测径流泥沙数据,分析流域系统基于事件的径流侵蚀链内泥沙输移的空间尺度效应。结 果表明:1)基于侵蚀链毛沟-支沟-干沟不同空间尺度的平均输沙模数、平均含沙量、最大含沙量分别依次为3 912、3 285、 3 522 t/km2,497、524、679 kg/m3,639、634、800 kg/m3,且在流域系统中均保持空间上的不变性;2)与单一力学指标相比,引入 洪峰流量项的水流功率、单位面积径流能量及水流能量等复合能量指标能更好地描述侵蚀链不同尺度内及尺度间水沙关 系;3)侵蚀链的输沙量主要取决于径流量,而洪峰流量能更好地解释侵蚀链内不同尺度径流输沙的差异,在侵蚀输沙的预 测变量中引入表征径流变率的指标会提高中小型产沙事件泥沙预报的可靠性;单位洪峰流量(增加1 m3/s)引起的输沙增 量是单位径流量(增加1 m3)增沙作用的875 倍以上,欲消除侵蚀链内上下游径流输沙的空间尺度效应,则需将对应的洪峰 流量比调控至5&permil;以下,或将对应的径流能量比调控至600 以下;4)侵蚀链内上游含沙水流对下游的泥沙输移影响有限, 随流域面积增大,含沙水流的空间尺度效应降低,输沙模数>300 t/km2 的大型侵蚀产沙事件尤为明显。分析结果突出了流域 系统径流侵蚀的过程特性和洪水调控可能引起的巨大减沙潜力。因此,针对高含沙水流,侵蚀链内泥沙调控及其水土保持 措施的效益评估和功能评价亦应基于过程。研究结果可为全面揭示径流调控系统的水土保持意义、推动水土保持措施效益 的精细化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p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不同洪水类型侵蚀输沙效应

    No full text
    不同降雨-径流格局下的土壤侵蚀响应是土壤侵蚀规律研究中的基本关系之一,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 域岔巴沟的一级支沟蛇家沟为例,分析了不同洪水类型驱动下的小流域侵蚀输沙过程。以蛇家沟水文站1961&mdash; 1969 年记录的45 次洪水事件为数据基础,选取洪水历时、次洪水径流深和洪峰流量作为洪水径流过程的特征指 标,运用K 均值聚类和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全部洪水事件划分为3 种类型。其中,A 型洪水具有短历时、小 径流、低变率和中洪峰的特点,是最为普遍的类型。B 型洪水具有中历时、中径流、中变率和小洪峰的特点,发生频 率居中。C 型洪水具有长历时、大径流、高变率、大洪峰的特点,发生频率最低。洪水历时是决定洪水类型的主要 因素。不同洪水类型下的输沙模数、平均含沙量及最大含沙量由大到小依次分别为: C、B、A; C、A、B; C、A、B; 但其 差异并不显著( P > 0. 1) 。蛇家沟小流域的水沙关系趋于稳定,径流含沙量的变化可用流量的对数函数进行描述。 在径流量保持一致的情况下,不同洪水类型驱动下的输沙模数相对大小( A∶ B∶ C) 为1∶ 0. 93∶ 1. 22。当洪水历时延 长1. 7 倍时,其增沙作用达到极大值,输沙模数最大增幅为22%。研究结果可为流域洪水类型划分、全面科学评估 径流调控及利用的水土保持效益提供有益参考。</p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水体间转化特征 ———以韭园沟流域为例

    No full text
    为研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间的转化特征,以绥德县韭园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 测定雨水、沟道水和井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分析各水体的&delta;D - &delta;18O 特征、氢氧同位素的时间变化和沿程变化,明 确各不同水体间的补给关系,估算流域上游沟道水补给井水的过程中因蒸发损失的水量。结果表明: 韭园沟流域 沟道水和井水的&delta;D 和&delta;18O 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井水氢氧同位素相对于沟道水较富集且稳定,降水、气温、风 速等气象因子对沟道水氢氧同位素影响强烈,对井水影响较弱; 流域沟道水与井水均来源于大气降水,能够有效补 给地下水的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加权平均值为: &delta;18O = - 11&permil;,&delta;D = - 79. 80&permil;; 沟道水向井水的转化以单向排泄补 给为主,两者转化过程中由于蒸发作用引起的水量损失占补给源水量的7%。</p

    一种新型Cd-Te基热电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No full text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Cd-Te基热电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热电材料为碲化镉基体内掺杂有卤族元素和/或化合价为+3价的金属元素、和/或复合有导电单质或导电化合物或其组合的碲化镉基热电材料。在真空高温条件下加热碲、镉,以及掺杂原料和/或复合原料得到混合料,冷却后研磨成粉体并进行烧结即可得到本发明的热电材料。本发明首次提供一种新型的热电材料,元素分布均匀,大块多晶,制备工艺简单,制备时间短

    稀土配合物的配位数和配位原子

    No full text
    &lt;正&gt; 稀土配位化学在整个配位化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S.P.Sinha等曾对截止到1982年的220个稀土配合物作过统计.??等于1984年曾对稀土元素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特征进行过综述.本文利用剑桥数据库的资料在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所的Vax机系统上运行,从七万多个配合物的结构数据中检索到686个稀土配合物的结构数据.它包括1935-1988年全部公开发表了的并已收入数据库的数据.现在分三个问题分述如下

    一种铅锌尾矿浸出液分离富集处理工艺

    No full tex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铅锌尾矿浸出液分离富集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萃取剂的酸化;(2)浸出液的萃取:经过酸化的有机相和浸出液在相比O/A为1:1的条件下,进行六级逆流萃取,得到负载有机相和萃余液;(3)第一段反萃取:经萃取的负载有机相,以NaCl溶液为反萃剂进行反萃;(4)第二段反萃取:经第一段反萃后的有机相以硝酸钠溶液为反萃剂进行反萃;(5)将步骤(3)得到的第一段反萃液通过硫化钠沉淀后,得到银铅沉淀产品;(6)将步骤(4)得到的第二段反萃液通过氢氧化钠沉淀后,得到镓铁沉淀产品。本发明所述的处理工艺能从含银、镓和其他金属的铅锌尾矿浸出液中分离银镓等稀贵金属,实现低浓度银、镓金属的萃取分离富集回收

    Corrosion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AM60 Magnesium Alloys in Automobile Engine Coolants

    No full text
    研究AM60镁合金在3种(A、B、C)市售汽车发动机冷却液中的腐蚀电化学行为.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测试表明,冷却液A对AM60镁合金的腐蚀性最强,B腐蚀性略低于A,C腐蚀性最弱,最适于镁合金汽车发动机使用.冷却液对发动机镁合金材料的腐蚀性与其电阻有关系,电阻越大,腐蚀性越小;冷却液中的乙二醇和添加剂组分在镁合金表面的竞争吸附对镁合金的腐蚀行为也有重要影响.The polarization measurements and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corrosion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AM60 magnesium alloys in three kinds of commercial coolants for automobile engine.Results show that the tested commercial coolants are slightly corrosive to AM60 magnesium alloys and their corrosivity varies from coolant to coolant.The coolant C is the least corrosive among the studied commercial coolants and the coolant A is more corrosive than the coolant B and C.The coolant C appears to be the most promising coolant for automobile engine made by magnesium alloys.The coolant resistiv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rrosion of AM60 magnesium alloys in commercial coolants,and the competitive adsorption of coolant components(such as ethylene glycol and the additives) on AM60 surface is also responsible for the corrosion behavior.作者联系地址: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Author's Address: 1.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China;2.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Chin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