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research outputs found

    SARS冠状病毒核衣壳(N)蛋白不同区域的原核表达

    Get PDF
    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对SARS冠状病毒的核衣壳(N)蛋白全长及N末端或/和C末端缺失突变体进行了表达,共表达了39个重组蛋白,表达量在15%~30%之间。分别利用电洗脱或金属鳌合介质纯化重组蛋白,用蛋白印迹实验检测纯化蛋白对SARS病人恢复期血清的反应性,结果发现全长N蛋白活性最好,其余的末端缺失蛋白均无法达到同一活性水平。由此说明N蛋白的完整性对于其优势表位的充分暴露是必要的

    四川省生态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与对策

    No full text
    本文在对四川省发展生态产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政策有利条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发展生态产业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建议进一步大力加强生态产业的研究与政策支持,加强生态经济型生态建设,推动生态衍生产业发展,加强脆弱生态区,特别是横断山区和秦巴山区生态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

    Seed rain, soil seed bank and seedling regeneration in a 65-year Picea asperata plantation in subalpine coniferous, western Sichuan, China

    No full text
    川西亚高山人工针叶林已成为亚高山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否具有持续的自然更新能力,是决定川西亚高山针叶林群落演替方向和维持该区针叶林大面积存在的基础.以川西米亚罗亚高山人工云杉(Piceaasperata)林(65a)为研究对象,对种子雨量年际变化,土壤种子库动态,种子萌发和幼苗定居等更新过程的关键环节进行了连续7年(2002-2008年)的野外观测,以研究人工云杉林更新潜力及影响其更新的限制因素.结果表明:该区云杉林种子雨一般从每年的10月初开始下落,一直到翌年的1月底或2月初结束;云杉种子散落存在明显的大小年现象,种子散落周期为4年,且大小年之间种子产量差异极大;云杉种子从下落到土壤到种子完全失去活力不到1年时间,属于Thompson和Grime定义的第II类土壤种子库类型.腐烂死亡和动物取食是土壤种子库损耗的主要因素,而种子通过萌发真正转化为幼苗的比例非常低,仅占2002年下落种子总量的3.6%.种子萌发后,环境筛的作用导致云杉幼苗大量死亡,尤其是在种子萌发后的一个生长季节内,其死亡率高达78%.凋落物和苔藓是构成人工云杉林下地表的两种主要地被物类型,二者占所有调查幼苗数量的93%左右;两种地被物类型上0-2cm层幼苗存活率最高,分别占存活幼苗总数的76.07%和86.72%,随地被物厚度增加,幼苗存活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而幼苗死亡率呈明显升高的趋势,表明林下地被物厚度也是影响云杉幼苗定居的重要因素.两种地被物对幼苗生长的影响不同,除株高之外,分布在苔藓上的云杉幼苗生长参数(地径,分枝数,干重以及干重年增长率)明显高于分布于凋落物上的幼苗,表明苔藓地被物更有利于云杉幼苗定居.尽管该区大量云杉种子下落,但由于种子的高损耗率,幼苗的低输出率以及萌发幼苗的高死亡率,使得人工云杉林下种子通过萌发转为实生幼苗的数量非常少,最终真正能补充到云杉种群的个体数量非常有

    四川省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新记录——半枫荷

    No full text
    报道了四川省金缕梅科植物新纪录种半枫荷,该植物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同时半枫荷属也是四川省新纪录属。这一新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四川省的生物多样性资料,也为华西雨屏带与云贵高原的植物区系联系提供了新资料

    WARMING EFFECTS ON GROWTH AND PHYSIOLOGY OF SEEDLINGS OF BETULA ALBO-SINENSIS AND ABIES FAXONIANA UNDER TWO CONTRASTING LIGHT CONDITIONS IN SUBALPINE CONIFEROUS FOREST OF WESTERN SICHUAN, CHINA

    No full text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是青藏高原东部高寒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全球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重要森林类型。开展亚高山针叶林不同树种对气候变暖响应差异的研究,可为预测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亚高山针叶林植被组成和森林动态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以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两种主要树种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和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为研究材料,采用开顶式增温法(Open-top chamber,OTC)模拟气候变暖,研究了增温对全光条件和林下低光环境中(约为全光的10%)生长的红桦和岷江冷杉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在人工林环境下,OTC使增温框内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分别升高了0.51和0.33℃;而在林外空地处,OTC使二者分别升高了0.69和0.41℃。研究结果显示,增温总体上促进了两种幼苗的生长和生理过程,并促使幼苗将更多的生物量投入到其同化部位叶,使幼苗的根冠比(R/S)显著降低。增温通过增加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和表观量子效率等光合参数,促进了幼苗的光合过程和生长。然而,增温对两种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效果与植物种类及其所处的光环境有关。增温仅在林外全光条件下显著影响红桦幼苗的生长和生理过程。岷江冷杉幼苗对增温的响应与红桦相反,即增温仅在林下低光环境下对岷江冷杉幼苗的生长和生理过程有明显促进作用。这种响应差异可能赋予这两种植物在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面对外界环境变化时具有不同的适应能力和竞争优势,从而对亚高山针叶林生态系统物种组成和森林动态产生潜在影响

    增温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内不同光环境下红桦和岷江冷杉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No full text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是青藏高原东部高寒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全球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重要森林类型。开展亚高山针叶林不同树种对气候变暖响应差异的研究,可为预测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亚高山针叶林植被组成和森林动态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以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两种主要树种——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和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为研究材料,采用开顶式增温法(Open-top chamber,OTC)模拟气候变暖,研究了增温对全光条件和林下低光环境中(约为全光的10%)生长的红桦和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Sustainable Regeneration of Plantation Ecosystem in China

    No full text
    我国具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它在维系区域生态安全和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阐述了我国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战略地位,从人工林结构、功能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初步探讨了目前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生态问题.介绍了国内外人工林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在人工林管理与研究方面应该提高人工林的生态、经济综合效益,并加强对现有成熟人工林的可持续更新研究及管理对策

    无模板法可控合成多层次结构二氧化钛微球

    No full text
    以1,4-二氧六环为溶剂,采用溶剂热法成功实现无模板法可控合成二氧化钛多层次结构微球。通过系统改变反应体系中浓盐酸与四异丙醇钛(TTIP)相对物质的量比能够有效调控二氧化钛形貌。当浓盐酸与TTIP物质的量比控制在0(或0.7或0.9)、1.8、3.6与5.7时,所得产物分别为纳米颗粒构建二氧化钛微球、纳米棒修饰二氧化钛微球、纳米棒花菜结构以及纳米棒海胆结构。在成功进行形貌调控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二氧化钛多种结构的形成机理,并对其光催化产氢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在这4种结构中,纳米棒修饰二氧化钛微球具有最佳的光催化性能,这可能是由于同时存在金红石和锐钛矿两种晶型而形成异质结结构所导致

    基于DEM的伊犁河谷气温空间插值研究/Study on Spatial Interpolation of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in the Yili River Valley Based on DEM[J]

    No full text
    为了研究伊犁河谷地区气温空间变异性,提出基于DEM修正的空间插值方法,以1961-2008年伊犁河谷地区及周边19个气象站点月平均气温数据为基础,分析多年平均气温与海拔的相关关系,并与反距离权重法(IDW)、克里格插值法(Kriging)等传统方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研究区的气温直减率为0.564℃·100 m-1;根据交叉验证比较结果发现,基于DEM修正模型的精度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方法,IDW模型在对年均最低温度的模拟效果比Kriging模型略好.结合DEM数据,该研究成了伊犁河谷地区90m空间分辨率的格网温度场,其插值结果客观地表达了气温随地形变化的趋势,反映了气温的空间变异性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