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research outputs found

    Real-time identification of time-varying structures and integration with vibration control based on extended Kalman Filter with unknown inputs

    Get PDF
    建筑结构的参数识别与损伤诊断是结构健康监测领域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在过去的数十年内,业内许多专家与学者给出了理论各异的,基于结构振动响应的参数识别与损伤诊断方法。然而,这其中的许多方法,大都是针对于时不变系统的。但在重大荷载发生时(如高烈度地震等),结构单元发生损伤,它的物理参数(如刚度等)在荷载作用中是随时间变化的。为了实时地捕捉这一变化,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应该具备在线地识别时变结构参数的能力。 因此本论文在第二章,在前人基础上得到了基于改进的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的时变系统在线识别方法。与现有文献相比,该方法利用了自适应因子来反映结构参数的变化,能够仅在结构响应数据部分已知的情况下,在线地识别结...Structural identification and damage detection are significant subject in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SHM) technology.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different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come up with different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Structural identification and damage detection based on structural vibration response. While, many of these identification methodologies are mostly aimed at the time-invari...学位:工学硕士院系专业: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_结构工程学号:2532014115177

    The Research of EDI Core Techniques and the Design of Prototype Based on Web Service

    Get PDF
    EDI(电子数据交换)可以在不同部门的信息系统间实现结构化的事务数据交换,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以至各个行业都有着迫切而广泛的需求。传统的EDI系统历经几十年的发展,至今仍然难以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普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使用EDIFACT作为数据交换的标准,扩展性较差,不能适应各个行业复杂变化的数据格式要求;使用专用的软件和通信平台,开发和应用成本高昂,使用复杂,且不便同现有的MIS兼容,容易受到防火墙的阻隔,因而其应用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尤其难以被中小型用户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探讨如何利用最新的软件和互联网技术,构建符合当今主流技术标准的低成本EDI平台,拓展EDI的应用范畴就是一项非常有意义...EDI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can implement the structured transaction data interchange among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within different departments. There is an impending demand of EDI for all kinds of industries such as e-business and e-government. Although traditional EDI technique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several decades, they cannot be applied in practice. The vital reason lies in the weak ...学位:工学硕士院系专业: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系_计算机应用技术学号:20022803

    年轻一代的成长——《五星大饭店》文本分析

    Get PDF
    通过梳理《五星大饭店》这个故事的社会时代背景,指出作者写作视角选择的考虑,以此更好理解主要人物的创作与故事本身。从而知晓其写作的目的在于:对所处时代和时代中人的观察与思考。基于对《五星大饭店》故事内容的掌握与理解,结合本人对人生与社会现实的观察思考,提炼出对年代一代成长重要问题的判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年轻一代成长恒久问题:爱情与梦想;其二,年轻一代所面对时代主题,他们面对的时代主题是:扩大——优化城市化商业化科技化的世俗生活方式,以及因生活方式的变更而遭遇到价值观念与社会伦理价值体系的挑战。最后,本文表达了未来会形成什么的新的价值观念与社会伦理的思考

    梭罗生活观的当代价值

    Get PDF
    随着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可人们生存的意义却变得模糊,生态环境也却遭到极大的破坏。人类生存的内外根基都失去了平衡。了解、借鉴梭罗的生活观,追求简单的生活方式,物质简朴,精神丰富,和自然和谐共生,无疑对现代的人类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性格审视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

    Get PDF
    关于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缓慢的解释有许多观点,有从表面的经济总量去解释的,有从数学本身的缺陷去解释的,等等。这些观点基本上都是从内因外因的某个角度为出发点去解释古代数学发展的滞后,但也因为只是从某个角度去解释,虽有其合理的部分,却难免存在以偏概全的不足。笔者认为中国人的性格与古代数学的发展缓慢之间存在着一种关联性。从中国人的性格这个角度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从整体上阐释导致古代数学发展缓慢的原因

    求解大规模0-1背包问题的主动进化遗传算法

    Get PDF
    针对遗传算法求解大规模0-1背包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将定向变异机制引入到遗传算法中,提出了基于主动进化遗传算法的0-1背包问题求解算法。该算法利用概率编码方案对种子个体进行编码,每代种群中的个体通过对该代种子个体进行测度而产生,用于定向变异的诱变因子将参与种子个体的进化。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好的全局寻优能力和执行效率

    一种基于Gabor描述的概率子空间人脸识别方法

    Get PDF
    该文提出了一种Gabor小波域的概率子空间人脸识别方法,简称GPSA方法。考虑到Gabor小波在人脸识别中的优势,首先给出了一种改进的人脸图像Gabor特征描述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Gabor特征的概率子空间模型,人脸识别按照概率匹配方式进行,从而有机集成了Gabor特征描述和基于类内、类间变化的概率子空间分析两者所提供的鉴别信息,增强了人脸识别系统的鲁棒性。在包括190人的人脸数据库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的识别性能较现有的概率子空间分析方法有了较明显的改善

    Relative risk factors of in-hospital death due to aortic dissection

    Get PDF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Ad)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市心脏中心2002年1月至2011年10月确诊急性Ad患者17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9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56.8±12.1)岁。按住院期间是否死亡进行分组,分为存活组(n=141)及死亡组(n=34),分析年龄、性别、既往病史、血压水平、症状、并发症及实验室指标与死亡的相关性,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与病死率的关系。结果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d-二聚体水平升高,意识障碍和心包填塞比例增加,手术或支架治疗比例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d-二聚体水平升高(Or=1.325,95%CI:1.436~1.973,P=0.004)、伴意识障碍(Or=2.481,95%CI:1.302~3.203,P=0.003)、心包填塞(Or=7.726,95%CI:1.762~34.003,P=0.008)为Ad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或介入治疗(Or=0.101,95%CI:1.762~34.003,P=0.044)为保护因素。结论 Ad患者中d-二聚体明显升高,并发意识障碍、心包填塞者病死率高,临床上应予高度重视,依据病情采取手术或介入治疗有利于降低Ad患者的病死率。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lative risk factors of in-hospital death in patients with aortic dissection(AD).Methods The clinical material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AD [n=175, male 129, female 46 and average age was(56.8±12.1)]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from Jan.2002 to Oct.2011, and 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survival group(n=141) and death group(n=34).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ge, sex, medical history, blood pressure level, symptoms, complications or laboratory indexes and death was analyzed, and the relatio level increased, and the percentage of patients with consciousness disorder and cardiac tamponade increased and percentage of patients with surgery or stenting decreased(all P<0.05).The results of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increased D-dinship between risk factors and mortality was analyzed by 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ResultsCompared with survival group, in death group D-dimermer level(OR=1.325, 95%CI: 1.436~1.973, P=0.004), consciousness disorder(OR=2.481, 95%CI: 1.302~3.203, P=0.003) and cardiac tamponade(OR=7.726, 95%CI: 1.762~34.003, P=0.008)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in-hospital death, and surgery or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OR=0.101, 95%CI: 1.762~34.003, P=0.044) were protective factors in AD patients.Conclusion Mortality is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increased D-dimer level or complicating consciousness disorder and cardiac tamponade.Surgery and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can reduce the mortality

    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70年:发展历程、学术成就概览

    Get PDF
    本文概略评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物理海洋学各分支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若干学术成就。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起步于海浪、潮汐、近海环流与水团,以及以风暴潮为主的海洋气象灾害的研究。随着国力的增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涌现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提出了被国际广泛采用的"普遍风浪谱"和"涌浪谱",发展了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提出了"准调和分析方法"和"潮汐潮流永久预报"等潮汐潮流的分析和预报方法;发现并命名了"棉兰老潜流",揭示了东海黑潮的多核结构及其多尺度变异机理等,系统描述了太平洋西边界流系;提出了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南海分支(或称南海贯穿流);不断完善了中国近海陆架环流系统,在南海环流、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黄海冷水团环流、黄海暖流、渤海环流,以及陆架波方面均取得了深刻的认识;从大气桥和海洋桥两个方面对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际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发展了浅海水团的研究方法,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水团的分布和消长特征与机制,在大洋和极地水团分布及运动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阐明了南海中尺度涡的宏观特征和生成机制,揭示了中尺度涡的三维结构,定量评估了其全球物质与能量输运能力;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海洋锋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提出了地形、正压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等锋面动力学机制;构建了"南海内波潜标观测网",实现了对内波生成–演变–消亡全过程机理的系统认识;发展了湍流的剪切不稳定理论,提出了海流"边缘不稳定"的概念,开发了海洋湍流模式,提出了湍流混合参数化的新方法等;在海洋内部混合机制和能量来源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并阐述了混合对海洋深层环流、营养物质输运等过程的影响;研发了全球浪–潮–流耦合模式,推出一系列海洋与气候模式;发展了可同化主要海洋观测数据的海洋数据同化系统和用于ENSO预报的耦合同化系统;建立了达到国际水准的非地转(水槽/水池)和地转(旋转平台)物理模型实验平台;发展了ENSO预报的误差分析方法,建立了海洋和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中深层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初步建成了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网;持续开展南北极调查研究;建立了台风、风暴潮、巨浪和海啸的业务化预报系统,为中国气象减灾提供保障;突破了国外的海洋技术封锁,研发了万米水深的深水水听器和海洋光学特性系列测量仪器;建立了溢油、危险化学品漂移扩散等预测模型,为伴随海洋资源开发所带来的风险事故的应急处理和预警预报提供科学支撑。文中引用的大量学术成果文献(每位第一作者优选不超过3篇)显示,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培养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这是最宝贵的成果。这支队伍必将成为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攀登新高峰的主力军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