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research outputs found

    文物资源对山西经济发展贡献评价

    Get PDF
    为了客观评价文物资源对山西经济发展的贡献,必须设置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这个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测算,我们不难看出,虽然文物资源对山西经济的直接贡献相对较小,但由文物产业及其文物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却不可轻视。所以制定切实可行的文物资源发展战略,对山西经济的腾飞将具有积极的意义。2005年山西财经大学横向课

    传统农业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基于贵州省从江县农户行为的实证研究

    No full text
    稻鱼复合土地利用方式不仅节约耕地,而且能有效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但其投入的劳动力成本较高。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升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降低,传统的稻鱼复合土地利用方式正逐渐向水稻单一种植模式转变。农户作为土地利用的微观主体,其行为方式直接决定着土地的利用方式。本文从农户行为角度研究了农户行为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影响,并得出如下结论:①经济收益是诱导农民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最重要驱动因子,农户家庭年收入每增长1万元,其选择单一土地利用方式的偏好增长32.7%;②劳动力素质和劳动力投入也是重要的驱动因子,劳动力素质高意味着其机会成本高,农户选择单一土地利用方式的偏好亦随之增强,农户选择水稻单一种植的土地面积每增加9.1%可以节约100h劳动时间;③虽然水稻单一种植的农资投入水平较高,但并不足以阻碍农民选择水稻单一种植土地利用方式;④民族文化与心理因素延缓了稻鱼复合土地利用方式的消亡速度。本研究中,农户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从经济效益最大化角度看农民的选择行为是理性的经济行为。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却忽视了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资源环境效益,如何科学改进传统土地利用方式,使其在经济效益与资源环境效益之间达成平衡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热休克诱导虹鳟三倍体的最佳条件

    No full text
    以4龄道氏虹鳟雌鱼为母本,2龄道氏虹鳟雄鱼为父本,采用热休克法研究阻止第二极体排放诱导虹鳟三倍体最佳诱导条件,按正交实验方案组合诱导参数.结果表明:采用三个不同温度(26.5,28,30℃)进行诱导处理,均成功产生虹鳟三倍体.随着诱导温度的升高、处理持续时间的延长,虹鳟受精卵2h内死亡率逐渐上升;在30℃处理持续时间超过10min的条件下,虹鳟受精卵全部死亡或停止发育,认为30℃临近虹鳟发眼卵的致死温度;在26.5℃下,授精后15min起始处理10min,诱导效果最佳,发眼率为79.32%,诱导率达到83.18%,且诱导率与处理持续时间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规模化生产虹鳟三倍体提供参考依据

    甘肃省鱼类资源现状及DNA条形码在鱼类物种鉴定中的应用

    No full text
    为了摸清甘肃省土著鱼类资源与分布现状,探索DNA条形码在鱼类辅助物种鉴定中的适用性,2012年6-9月对甘肃境内黄河水系、嘉陵江水系和河西内陆河水系进行了较全面的鱼类调查。共采集鱼类标本3,087尾,隶属于5目10科38属64种,以鲤科种类最多,为30种,占总种数的46.88%。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在黄河水系的夏河和庄浪河多样性指数是所有调查点中最低的,分别为1.38和1.09。嘉陵江水系各河段的多样性指数较高(H=2.15-3.27),其次为河西内陆河水系(H=2.01-2.83)。在河西内陆河水系中,疏勒河的均匀度指数最高,为1.10,黑河最低(0.68)。庄浪河的优势度指数最高,为0.34,而嘉陵江干流两当段的优势度指数在所有调查点中最低,为0.04。利用DNA条形码分析了49种662尾标本的COI基因部分序列,大部分种类在neighbor-joining系统树中形成各自的单系,种内平均遗传距离0.88%,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9.99%,在种内和种间COI序列遗传距离之间形成明显的条形码间隙,斯氏高原鳅(Triplophysa stoliczkae)与达里湖高原鳅(T.dalaica),甘肃高原鳅(T.robusta)与似鲇高原鳅(T.siluroides),嘉陵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kialingensis)与黄河裸裂尻鱼(S.pylzovi)之间的遗传距离低于2%,甘肃高原鳅与似鲇高原鳅不能通过COI基因片段区分开,其他两对物种可以采用核苷酸诊断法来进一步区分。斯氏高原鳅和拉氏鱼岁(Phoxinus lagowskii)种内遗传分歧较大,揭示种内可能存在隐存种。结果表明,对某些近缘种和不同地理种群差异较大的物种,要将分子、形态和地理分布特点结合起来才能准确鉴定

    甘肃省鱼类资源现状及DNA条形码在鱼类物种鉴定中的应用

    No full text
    为了摸清甘肃省土著鱼类资源与分布现状,探索DNA条形码在鱼类辅助物种鉴定中的适用性,2012年6-9月对甘肃境内黄河水系、嘉陵江水系和河西内陆河水系进行了较全面的鱼类调查。共采集鱼类标本3,087尾,隶属于5目10科38属64种,以鲤科种类最多,为30种,占总种数的46.88%。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在黄河水系的夏河和庄浪河多样性指数是所有调查点中最低的,分别为1.38和1.09。嘉陵江水系各河段的多样性指数较高(H=2.15-3.27),其次为河西内陆河水系(H=2.01-2.83)。在河西内陆河水系中,疏勒河的均匀度指数最高,为1.10,黑河最低(0.68)。庄浪河的优势度指数最高,为0.34,而嘉陵江干流两当段的优势度指数在所有调查点中最低,为0.04。利用DNA条形码分析了49种662尾标本的COI基因部分序列,大部分种类在neighbor-joining系统树中形成各自的单系,种内平均遗传距离0.88%,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9.99%,在种内和种间COI序列遗传距离之间形成明显的条形码间隙,斯氏高原鳅(Triplophysa stoliczkae)与达里湖高原鳅(T.dalaica),甘肃高原鳅(T.robusta)与似鲇高原鳅(T.siluroides),嘉陵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kialingensis)与黄河裸裂尻鱼(S.pylzovi)之间的遗传距离低于2%,甘肃高原鳅与似鲇高原鳅不能通过COI基因片段区分开,其他两对物种可以采用核苷酸诊断法来进一步区分。斯氏高原鳅和拉氏鱼岁(Phoxinus lagowskii)种内遗传分歧较大,揭示种内可能存在隐存种。结果表明,对某些近缘种和不同地理种群差异较大的物种,要将分子、形态和地理分布特点结合起来才能准确鉴定

    稻鱼共生系统与水稻单作系统的能值对比——以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为例

    No full text
    为了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揭示稻鱼共生系统和水稻单作系统在资源利用效率及环境压力上的差异,应用能值分析方法对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糯禾—鱼、糯未单作、杂交稻—鱼、杂交稻单作两个系统、4个处理的农业资源投入的能值流及构建的能值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稻鱼共生系统与水稻单作系统农业资源投入结构相似,均以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资源投入为主,可更新资源投入不足,不利于系统的长期稳定。但与水稻单作系统相比,稻鱼共生系统的优势表现为:①太阳能转化效率较高;②转化单位自然资源投入购买能值较少;③受市场影响较小;④能值投资回报率较高;⑤对环境压力较小;⑥系统富有活力和发展潜力。可见,稻田养鱼的确是我国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之一。如何既发挥稻鱼共生系统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优势,同时又加强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是贵州省从江县乃至其他地区稻鱼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允许土壤流失量与合理土壤流失量

    No full text
    为确定防治农田土壤侵蚀的标准,20世纪中叶美国土壤学家首先提出了“允许土壤流失量”的概念,之后这一概念又延伸应用到流域和区域土壤侵蚀评价。“允许土壤流失量”的概念在全球,包括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土壤侵蚀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特别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可持续发展及健康河流理念的提出及水土保持实践中遇到的新挑战,“允许土壤流失量”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方面存在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本文在简要介绍“允许土壤流失量”由来的基础上,着重讨论“允许土壤流失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土壤流失量”的概念及其确定的原则与方法

    提高(100)晶向磷化铟单晶的成晶率和质量的研究

    No full text
    通过对高压液封直接法单晶生长过程的热传输和影响熔体温度起伏的几个关键因素的分析,研究适全生长(100)晶向磷化铟单晶的热场系统,有效地降低了孪晶产生的几率,重复地生长出了整锭掺硫和掺铁的、直径为50mm和76mm的(100)磷化铟单晶。测试结果表明我们生长(100)磷化铟单晶的热场在生长过程中使晶锭保持较为平坦的固液界面,可稳定地获得具有低的缺陷密度和良好的电学均匀性的高质量磷化铟单晶材料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黄河上游厚唇裸重唇鱼种群遗传结构

    No full text
    采集黄河上游厚唇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pachycheilus)甘肃玛曲群体,测定其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并从GenBank中下载青海玛多和贵德等3地2个群体的同源序列,分析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其演化历史。从81条729 bp序列中,检测到26个变异位点(占3.57%),碱基序列总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844,核苷酸多样性为0.0054,界定了34个单倍型,有1个广布单倍型H2,占所有样品的38.27%。单倍型网络图图显示单倍型没有明显的亲缘地理格局,H2处于中心,呈星状发散,系统发育分析没有显示出单倍型与地理位置的对应关系。AMOVA分析显示变异主要来自地理区内群体间,歧点分布和中性检测显示厚唇裸重唇鱼近期经历了种群扩张。分析表明黄河上游3地种厚唇裸重唇鱼种群未出现分化,建议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保护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关键问题研究

    No full text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重大问题研究(96—004—05—12)”属区域综合治理领域。针对黄土高粮食生产、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水环境变化与调控、植被保持水土有效性与建设布局等生态建设重大问题,进行了现状分析、技术组装和趋势预测,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89篇,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总体达国际先进水平。提出了“立足区域,基本自给,适当调剂,优化结构”的黄土坑原粮食长期发展战略:提出了植被保持水土有效性的评价指标并确定了取值范围。通过黄土高原26条综合治理小流域,系统研究了其生态水文特征,表明流域综合治理能提高流域的整体入渗能力,减少年径流量40~50%,调节径流量的季节分配,提高枯水期径流量比例。不同水文年型与不同治理度相结合的减沙量和土壤流失预测模型是“具有重大价值的开拓性创新”。研究成果分别应用于中国工程院“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略研究”、中国科学院给朱镕基总理的“黄土高原‘科学规划,退耕还林(草),改善生态,富民增收’生态建设建议”报告。植被建设和水土保持减沙效益分析方法和结果被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用于“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和“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规划”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