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research outputs fou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luidity of cement paste without bleeding and concrete-slump-lost controlling ability

    Get PDF
     在研制合成氨基磺酸系高效减水剂的过程中,对比了合成产品的无泌水水泥净浆在2h内的流动度和掺入了合成产品的混凝土在2h内的坍落度损失值。结果表明,利用合成产品的无泌水水泥净浆流动度的保持性能可以定性判定合成产品在保持混凝土坍落度方面的能力。采用这一方法,在检测合成产品性能的过程中,可以大大减少后期混凝土性能检测的试验量。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erformances of cement paste applying Point-AH superplasticizer of sulfonic acid series.And the fluidity of cement paste without bleeding in two hours and the slump loss of concrete in two hours a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bility of the synthesis production to control the slump loss can be qualitatively determined through the ability to keep the fluidity of cement paste without bleeding.By this method,concrete experiments can be largely reduced in the performance testing of the synthesis production

    一期翻修术治疗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疗效分析

    Get PDF
    目的探讨一期膝关节翻修术治疗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因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接受一期膝关节翻修术的患者28例。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感染病原,并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KSS、HSS与OKS评分及影像学资料,评估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接受一期膝关节翻修术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结果 28例接受一期膝关节翻修术的患者,男14例,女14例,平均年龄(65.3±10.1)岁,截止到末次随访,除1例患者死亡(死于心肌梗死)失访外,其余27例患者平均随访25.7个月(13~39个月),未发现假体松动及假体周围感染复发。患者术前KSS评分平均(34.19±13.00)分,末次随访时平均(76.37±16.46)分;术前HSS评分平均(36.03±13.39)分,末次随访时平均(71.24±16.39)分;术前OKS评分平均(16.62±3.47)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7.43±6.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选择合适适应证情况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患者通过一期膝关节翻修术可以有效控制感染并重建膝关节功能。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7J01333

    CO concentration and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in a shock tube for Martian mixtures by coupling OES and TDLAS

    Get PDF
    CO concentration and gas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re diagnosed behind a strong shock wave simulating the Martian atmosphere entry processes by coupling optical emission spectroscopy (OES) and tunable diode laser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TDLAS). The strong shock wave (6.31 +/- A 0.11 km/s) is established in a shock tube driven by combustion of hydrogen and oxygen. Temperature of the shock-heated gas is inferred through a precise analysis of the high temporal and spatial resolution experimental spectral of CN violet system (B (2) I pound (+) -> X (2) I pound (+), Delta v = 0 sequence) using OES. A CO absorption line near 2,335.778 nm is utilized for detecting the CO concentration using scanned-wavelength direct absorption mode with 50 kHz repetition rate. Combined with temperature results from OES, CO concentration in the thermal equilibrium region is derived. The current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complementary for determining an accurate rate coefficient of CO2 dissociation and validation relevant chemical kinetics models in Mars atmosphere entry processes

    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70年:发展历程、学术成就概览

    Get PDF
    本文概略评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物理海洋学各分支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若干学术成就。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起步于海浪、潮汐、近海环流与水团,以及以风暴潮为主的海洋气象灾害的研究。随着国力的增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涌现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提出了被国际广泛采用的"普遍风浪谱"和"涌浪谱",发展了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提出了"准调和分析方法"和"潮汐潮流永久预报"等潮汐潮流的分析和预报方法;发现并命名了"棉兰老潜流",揭示了东海黑潮的多核结构及其多尺度变异机理等,系统描述了太平洋西边界流系;提出了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南海分支(或称南海贯穿流);不断完善了中国近海陆架环流系统,在南海环流、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黄海冷水团环流、黄海暖流、渤海环流,以及陆架波方面均取得了深刻的认识;从大气桥和海洋桥两个方面对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际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发展了浅海水团的研究方法,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水团的分布和消长特征与机制,在大洋和极地水团分布及运动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阐明了南海中尺度涡的宏观特征和生成机制,揭示了中尺度涡的三维结构,定量评估了其全球物质与能量输运能力;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海洋锋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提出了地形、正压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等锋面动力学机制;构建了"南海内波潜标观测网",实现了对内波生成–演变–消亡全过程机理的系统认识;发展了湍流的剪切不稳定理论,提出了海流"边缘不稳定"的概念,开发了海洋湍流模式,提出了湍流混合参数化的新方法等;在海洋内部混合机制和能量来源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并阐述了混合对海洋深层环流、营养物质输运等过程的影响;研发了全球浪–潮–流耦合模式,推出一系列海洋与气候模式;发展了可同化主要海洋观测数据的海洋数据同化系统和用于ENSO预报的耦合同化系统;建立了达到国际水准的非地转(水槽/水池)和地转(旋转平台)物理模型实验平台;发展了ENSO预报的误差分析方法,建立了海洋和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中深层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初步建成了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网;持续开展南北极调查研究;建立了台风、风暴潮、巨浪和海啸的业务化预报系统,为中国气象减灾提供保障;突破了国外的海洋技术封锁,研发了万米水深的深水水听器和海洋光学特性系列测量仪器;建立了溢油、危险化学品漂移扩散等预测模型,为伴随海洋资源开发所带来的风险事故的应急处理和预警预报提供科学支撑。文中引用的大量学术成果文献(每位第一作者优选不超过3篇)显示,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培养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这是最宝贵的成果。这支队伍必将成为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攀登新高峰的主力军

    同步加速器磁场控制状态矩阵的优化乘法器设计

    No full text
    同步加速器的磁场控制系统系高精度的实时控制系统。随着CSR工程的进一步改造要求,以及数字化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浮点乘法的运算速度以及相应占用资源也提出更高要求。本文通过VHDL语言和BOOTH算法实现的优化乘法器,采用了结合3-2压缩器和4-2压缩器的树型结构,并以CycloneIII芯片EP3C25F256为硬件环境,进行了功能和时序仿真,与其他设计的仿真结果比较,验证了该浮点乘法器的正确和高速特性

    利用TDLAS诊断激波风洞自由流的实验研究

    No full text
    利用一套基于直接吸收-扫描波长法的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器吸收光谱系统(TDLAS),对中科院力学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双爆轰激波风洞运行的实验状态进行诊断。利用HITRAN2008光谱数据库,选取1343nm和1470nm附近两组H_2O吸收线。首先利用1470nm附近一对吸收线:6804.40cm~(-1)和6804.34cm~(-1),分别为低温、高温吸收线,结合风洞相关设计参数,初步判断气流温度和压力信息,并通过多峰拟合方法,对试验舱外空气中水蒸气及试验舱内残余水蒸气的影响进行评估。根据以上实验结果,采用H_2O的1343nm(7444.35cm~(-1)+7444.37cm~(-1))高温吸收线..

    基于FPGA的CSR高频控制系统相位求解模块设计

    No full text
    CSR高频控制系统需要对高频正弦波激励信号的幅度、相位、频率进行稳定控制。相位arctan(Q/I)求解是必不可少的模块。论述了一种新的基于FPGA平台和对称查找表法(SBTM)的求解相位arctan(Q/I)的方法,做了详细的理论分析,给出了具体实现的代码和结果。该模块精度高,消耗资源少,可直接应用于CSR高频控制系统

    基于CN 的火星再入流场转动温度和振动温度测量

    No full text
    利用CN 自由基B2Σ+→X2Σ+电子带系的发射光谱温度测量技术诊断模拟火星再入流场高温气体的温度。以双原子分子光谱理论为基础,通过确定CN 自由基B2Σ+→X2Σ+电子带系中Δv=0 振动带系发射光谱的跃迁波数、Einstein 跃迁几率以及不同振转能级粒子数等参数,得到了任意转动温度和振动温度下的理论光谱强度分布,结合经窄线宽半导体激光器标定的仪器展宽(Lorentz 线型,FWHM为0.154nm),为CN 自由基B2Σ+→X2Σ+电子带系发射光谱测温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激波管模拟火星再入流场环境,通过分析激波波后不同时刻处高时间、空间分辨率的CN 自由基发射光谱,得到了激波波后高温气体不同时刻处的转动温度和振动温度,并根据得到的温度信息给出了激波诱导时间和弛豫时间

    基于CN分子B~2∑~+→X~2∑~+电子带系发射光谱的转动温度测量技术

    No full text
    温度是高温气体辐射的最重要的热力学参数之一,温度的准确测量对于研究高温气体辐射及相应的化学反应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航天技术、燃烧技术、等离子体技术以及真实气体效应研究的深入,高温气体的一些参数尤其是温度的测量成为上述领域的研究基础。在数千度甚至更高的瞬态高温环境下,传统的温度测量手段存在局限性甚至不再适用,因此发展准确、可靠、有效的温度测量技术对上诉领域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光谱诊断技术具有响应快、高灵敏度及非侵入式测量等优点,因此成为上述领域温度诊断的首选。在各种光谱测量技术中,分子发射光谱测温技术作为诊断非平衡态高温气体的温度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对..

    基于TDLAS的层析成像技术TDLAT

    No full text
    可调谐二极管吸收光谱技术(tunable diode laser absorption spectroscopy,TDLAS)已成为超声速燃烧的重要测量手段之一.为提高其空间分辨能力,需发展基于TDLAS,结合层析成像术的二维断层成像术(tunable diode laser absorption tomography,TDLAT).设计了一套基于6平行光束--旋转测量的新型TDLAT系统,吸收波长为7185.6cm-1和7444.3cm-1双线,采用分时--直接吸收探测策略.重建中,使用代数重建算法,先分别反演计算两吸收线的吸收率和吸收比分布,再获得温度和浓度分布.利用该系统,在CH4/Ai..
    corecore